《真理与谬论》——《辨中边论》探微

  丙八、染净边

  “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瞋痴相,三后有愿。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修学佛法是转染成净的过程。那么,是否存在真实不变的染和净的二元对立呢。

  “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先讲杂染。转染成净,就是用净法来对治染法。那么,首先应该明白染法有哪些。染的内容在佛教中叫杂染,杂就是表示很多、很复杂,就像杂货店那样什么都有。所谓杂染,就是指那些染污的、众多的、差别的、复杂的现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是烦恼杂染。所有烦恼都是染污的,如贪、瞋、痴、慢、疑、爱、恨等,能使内心变得污浊。

  第二种是业杂染。业是以烦恼为基础而发起行为,本身有善、不善、无记三类。不善业就是杂染,那么善业是不是杂染呢。如果是从烦恼和染污心发, 起的善行,也属于杂染。假如没有烦恼心所,在无漏智慧引导下发起的善业,就不是染污的。评判善业是否染污,主要取决于它是有漏善业还是无漏善业。有漏善业是杂染的,无漏善业来就不是杂染的。

  第三种是生杂染。由烦恼业所招感的色身、认识、思惟及生活环境等,所有这些都属于杂染,叫生杂染。《三昧水忏》就是从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三方面说明忏悔的原理,内容很好,文字也很流畅。先忏悔烦恼杂染,再忏悔业杂染,最后忏悔生杂染。经常读诵《三昧水忏》,对修行很有帮助。古代的大德们,尤其是天台宗祖师,撰写了很多忏法。忏法最初是作为修行的前方便,每一种修行法门,比如要专修或打坐等,首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忏悔,然后再修就不容易碰上逆缘。否则,修行往往会碰上逆缘。密宗的修行先要磕十万大头作为资粮,忏悔之后修行才会顺利,否则一修行问题就来了,不是身体不好,就是外缘干扰等。所以,修行首先要以忏悔排除障碍。

  “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瞋痴相,三后有愿。”烦恼杂染又包括三项内容。

  一诸见,这是六种根本烦恼中的恶见,或叫不正见,包括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和见取见五种。在家人爱深,出家人见重。修学佛法要摆脱这两种东西,一种是爱,另一种是见,这两种东西很麻烦。当然,出家人除了见以外还有爱,摆脱爱也不容易,爱要是能断得了,生死问题也差不多解决了。所以出家人要关系简单,感情淡泊,不要自找麻烦,有时爱比见还麻烦。你们现在还是佛学院的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很自信,还不可能有顽固的成见。等学修佛法有一定体会了,这时才能有“见”。当然,每一种宗教都有见,包括世间的各种学问等等,不一定是学佛的出家人才有。诸见就像原始森林般万树林立,走到里面就会迷失方向。所以,树立正见对于学习佛法非常重要。正见树立起来,就不会是非不分了。邪见本身就属于烦恼,而且是重量级的烦恼,属于痴和无明的表现。

  二贪瞋痴相,这是最根本的烦恼,在佛教中叫做三不善法。世间一切杀盗淫妄的根源,就是贪瞋痴。人们说毒品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烦恼就是毒害心灵的毒品,所以这三种烦恼也叫“三毒”。人生有烦恼,佛法在世间才有存在价值。如果烦恼没有了,也就不需要佛法了。

  人类的痛苦,除了肉体上、物质上的痛苦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痛苦。身体上的痛苦往往是个别、短暂的,比如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但人不会总是生病。可精神上的痛苦却相当普遍,时间也更持久。就像在座的同学,身体上的痛苦应该不会很多,但精神上的痛苦有没有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比动物要活得痛苦。因为动物仅有身体上的痛苦,来自精神的痛苦却很少。孩子的精神痛苦就比成人少得多,而动物的智力比孩子更差,想来也不会有什么精神痛苦。而人所面临的精神痛苦却无穷无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肉体上的痛苦表现形式比较简单,精神上的痛苦却很复杂。某些人有自虐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精神上的痛苦太重了,心灵承受不了,只好将内心的痛苦转移到肉体上,让肉体来分担心灵的痛苦。所以,自虐本身是为了寻求释放而不是寻求痛苦。从身苦和心苦上来分析,人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动物活得还痛苦。既然如此,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呢。动物虽然有快乐,但那种快乐是欲望的、低级的、纯感性的,欲望得到满足就快乐,欲望得不到渲泄就痛苦。唯有人类才懂得追求精神享受,这种快乐比之于动物的快乐有着天壤之别。当然,精神享受也有层次的高低。出家人所要追求的是最高的快乐,要放弃的是低级的快乐。从修道角度来说,人身很重要,因为人有思想,而思想是成就智慧的基础。而以动物的愚痴,是不可能成就智慧的。这就是人身难得的意义所在。

  三是后有愿。其实这是指后有爱,是有情对生命未来的一种执著。这种爱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留恋过去是爱的表现,贪著现在也是爱的表现,渴望自己的生命和愿力能延续下去,仍然是爱的表现。人类为什么要传宗接代。原因就是“后有爱”,渴望自己的生命通过儿女延续下去,希望自己死后生命仍能延续,这样就能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否则,一想到活生生的人死了,进入漆黑阴森、又潮又湿的坟墓,腐烂的尸体上爬满虫子,实在是很可怕。其实那和你根本就没有关系,死了之后尸体就不再是你了,怎么还想着那尸体是你呢。所以,后有愿就是烦恼。

  “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这三种烦恼用三种智慧来对治。空智,指证得空性的智慧,能对治诸见。诸见即种种恶见,如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空智具有无相的特征,又称无相智,修习无相智能消融贪瞋痴相。贪瞋痴的存在没有实体,不是真实、固定不变的,修习无相智能消除之。空智又称无愿智,因为深刻认识到轮回的虚幻本质,不再生起任何期待。无愿智所对治的是后有愿,也就是后有爱,是有情众生对未来生命的贪恋和执著。

  “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所谓业杂染,包括自己所做的善业和恶业。这里所说的善业指有漏的善业,无漏的善业不在此范围之内。不作智能对治这种杂染。所谓“不作智”,就是不作恶业也不作有漏善业的智慧。因为有漏的善只能带来人天果报、有漏之因。

  “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生杂染也有三种。第一是后有生,即未来生命出现的最初一刹那,或指投生的最初一刹那,也就是阿赖耶识去住胎、投生之时。我曾经作过《生死与轮回》的讲座,探讨有情生死的问题。有一部分讲生命的转递,生命的几个转折,其中有个过程就是生有。第二种“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从投胎之后的第一念生起之后,后面生起的,就叫“生已心心所念念起”。第三种后有相续,指未来生命的相续。

  “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针对前面所说的三种生杂染,用三种智慧对治。无生智、无起智是证得诸法无生无灭的圆满智慧,不再起惑造业,轮回生死,由此对治后有生、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同时,因为证得无生智,了知一切生灭现象,当下即是不生不灭。无自性智,是了悟诸法皆无自性,破除我法二执,由此能息灭有情的后有相续。

  “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以上所说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除灭之后,所显的就是清净,生命进入清净的状态。空等境智就是空智、无相智、无愿智,这些智境的体就是真如。由空智所缘的就是真如,所以空等法就是空性,就是真如。三种杂染的本性本来就是空的。

  关于对空的认识和学习,真正要学好的话,必须结合《中论》、《大智度论》,此外还有《肇论》,这几部论非常重要。我在中国佛学院时,就把《肇论》全部背下来了。《肇论》是罗什的得意弟子僧肇大师所著,罗什称他为“秦人解空第一”,是中国人中对空研究得最透彻的。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他则是国人中的解空第一。《肇论》由四部论组成,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其中尤以《不真空论》对空的道理阐述得最为透彻,《般若无知论》告诉我们般若是怎么回事。般若智慧就是般若中观的核心,将来研究中观的同学要好好学一学,争取背下来。空很重要,空智是佛法的关键。

  “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在清净法界中,执著实在的杂染,或执著实在的清净,对治杂染不对治清净,用清净去对治杂染,都属于边见。因为前面“客无倒”已经告诉我们,所谓染和净是客非主,它不是主人而是客人。它也不是法界的本来面目,因为法界的本性是没有染污的,在法界中平等一味,离言绝待。既然是离言绝待,自然没有染也没有净,因为染和净是相待而言的。

  “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为了离开染净两边的执著,所以说中道行。因为法界本身是清净的,所以染污的三种杂染用空智观空。因为杂染本身就是空的,不是实在的。

  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等为七。谓分别有、分别非有各为一边,彼执实有补特伽罗,以为坏灭立空性故,或于无我分别为无,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中道行。谓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亦空,后际亦空,中际亦空,乃至广说。分别所寂、分别能寂各为一边,执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画师喻。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分别所取、分别能取各为一边,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幻师喻。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执如实观为正为邪二种性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喻。谓如两木虽无火相,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此如实观亦复如是,虽无圣道正性之相,而能发生正性圣慧,如是正性圣慧生已,复能除遣此如实观。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然如实观虽无正性相,顺正性故亦无邪性相。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彼执圣智要先分别方能除染或全无用,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初灯喻。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彼执能治毕竟不起,或执与染应等时长,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后灯喻。

  这部分内容引《宝积经》的文义,从七个方面来显示中道远离二边。

  “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等为七。”前面已经讲了八种二边,现在又有七种。到底是哪七种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