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弘一大师存世史料进行研究时,经常会碰到时间考证困难的问题,一是因为大师的许多往来信札等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记年月的;二是由于大师记事叙文除使用农历干支纪年法外,习惯用后世不用的古代纪年、纪月法,而且时常还是多种纪法混用,这就给后人的研究考证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准确年月的考证,可以为解读弘一大师生命流变的过程、清晰弘一大师示悟众生的无量因缘,把握并梳理其思想脉络之发展轨迹等诸多方面提供重要的分析依据。我们只有对弘一大师常用的古代年月纪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才能透过表面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关联信息,为后续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提供客观、科学、可靠的依据。
翻阅弘一大师文献资料,经常会看到弘一大师这样的纪年落款“岁次玄枵”、“月旅姑洗”、“岁阳阏逢”等,要解读这些符号,就需要我们对我国的古代纪年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干支纪年法是弘一大师使用频率最高的纪年法,就是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循环相配,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现今依旧延续使用着,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再展开了。除干支纪年法外,弘一大师还经常使用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岁阳纪年法、音律纪月法、花令纪月法和印度历等等,弘一大师研习者们对类似的相关知识点,应都有所了解和掌握。
我国古代的先贤们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发现木星在天体中运行一周的时间为十二年,于是把木星运行的轨道划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并将木星每年由西向东行经的一个星次分别加以命名,如:“星纪、玄枵、陬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运行到哪个星次范围,这一年就用“岁在某某”来纪年,如木星运行在“玄枵”星次,那该年就是“岁在玄枵”,以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方法也就被称为“岁星纪年法”,这种纪年法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十二年与地支十二在数目上恰好一致,所以古人又用十二地支标识岁星每年所在的位置并加以对应:子——玄枵;丑——星纪;寅——析木;卯——大火;辰——寿星;巳——鹑尾;午——鹑火;未——鹑首;申——实沈;酉——大梁;戌——降类;亥——鲰訾。《国语·周语》中:“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潘安仁《西征赋》中:“岁次玄枵”等,用的都是岁星纪年法,这也是弘一大师常用的纪年法。下面我们举例分析:
1930年夏,弘一大师居上虞晚晴山房,刘质平也来到白马湖畔与弘一大师就《清凉歌》的撰辑进行商榷。是时,弘一大师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偈句,书联赠与爱徒刘质平,并为之题记“庚午六月,质平居士重来白马湖晚晴山房,……并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偈句,书联贻之”。其后,对华严经有精深研究的弘一大师又相继缀集华严经句,并手书三百联,且自撰《华严集联三百序》:“……只句片言,文义不具。但睹集联,宁识经旨?故于卷末,别述《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一卷。惟愿后贤见集联者,更复发心读诵研习华严大典,以兹集联为因,得人毗卢渊府,是尤余所希冀者焉。于时岁次鹑首四月二十一日,大回向院胜髻书”,在序文末尾,我们看到弘一大师是以“岁次鹑首”为纪年的,而按岁星纪年法,“鹑首”为“未”,且白马湖晚晴山房落成于1929年,而1929年至1942年间的“鹑首”,“辛未”是唯一,由此推断可知,《华严集联三百》应成书于1931年。
《弘一大师全集(七)·序跋卷》,收录有弘一大师撰《唐学士韩惺墓道摄影题记》:“唐季变乱,中原士族徙闽者众。雇以孤忠奇节,抗忤权奸,既遭贬谪,因隐南闽。蔬食修禅,冥心至道,求诸季世,亦希有矣。胜进居士为撰雇传,以示青年学子,俾闻其风者,励节操,祛卑污,堪为世间完人,渐以熏修佛法。则是书流布,循循善诱,非无益矣。夫岂世俗文学典籍所可同日语耶?撰录既竟,为题其端,爰志赞喜云。岁次鹑尾秋暮,晚晴老人居福林”,对照岁星纪年法,“岁次鹑尾”为“巳”,而从弘一大师给高文显信中:“二十二年岁次癸酉十月,讲律于泉州大开元寺既竟,下旬,与广洽诸上人等,偕往西门外净觉寺,于中途获见此墓道碑,为之惊喜”来分析,弘一大师发现墓道是在1933年,而1933年以后至大师圆寂前的“鹑尾”,唯有“辛巳”年,所以“岁次鹑尾”应是1941年,故此题记撰文时间是1941年秋。
又例,弘一大师曾应上海居士之请,在福建南安灵应寺撰写《受八关斋戒法》,文中结尾处也是按岁星纪年法落的时间款:“岁次寿星,沙门善梦敬书,时居丰州灵应山中”,“寿星”对应十二地支中的“辰”,而我们知道1928年、1940年之“戊辰”、“庚辰”皆系“岁次寿星”,而1928年弘一大师居浙江为主,11月才首次抵厦门,故尚无缘丰州(即南安)灵应寺,所以,撰文年代应是“庚辰”年,即1940年无疑。
1941年,弘一大师赴石狮檀林乡福林寺,泉州张人希呈上自己的达摩画作及印章求教,弘一大师在其画上题“无相可得”。还有一次,张人希再度拜访弘一法师,并以其父亲收藏的画册请题,弘一大师为之题:“承天雅颂”四字,落款为“岁次鹑火秋仲,温陵晚晴老人”,并题词为鉴:“书画风度,每随时代而变易。是为清季人作,循规蹈矩,犹存先正典型,可宝也”。弘一大师的“岁次鹑火秋仲”为我们记录下了这段因缘的时间。“鹑火,于辰在午”,弘一大师在闽南期间历经两次“于辰在午”,即1930年和1942年,而1930年的“庚午”年,张人希才13岁,比张人希有缘首次亲近弘一大师的1938年早了8年,显然是不可能;故此“午”应为1942年的“壬午”年,所以“岁次鹑火秋仲”当是“壬午秋仲”无二,即1942年的阴历八月间,也就是说“承天雅颂”是弘一大师圆寂前最后一月所题墨宝,可见弘一大师与张人希之间的殊胜因缘。
除了岁星纪年法之外,弘一大师在纪年中还经常使用太岁纪年法、岁阳纪年法等其他的一些古纪年方法,对此,我们若不掌握,也会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便。
太岁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又一纪年方法,为了方便纪年,古人们设想出一个假天体,将其命名为太岁,又名岁阴、太阴,让它自东向西运行,并让它正好整12年行经一周天,然后将其划分为十二等分,且与十二星辰划分的方向和顺序相同,分别命名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胖、协洽、沼滩、作噩、阉茂、大渊献。”,使太岁一年经过一辰,为了方便检索,我将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关系罗列如下:子——困敦;丑——赤奋若;寅——摄提格;卯——单阏;辰——执徐;巳——大荒落;午——敦烊;未——协洽;申——沼滩;酉——作噩;戌——阉茂;亥——大渊献。从中可见,太岁纪年法的本质,就是十二地支纪年法的缘起,也可以说是岁星纪年向干支纪年的过渡。
在古代还有一种曾经使用的纪年方法,即“岁阳纪年法”。据《尔雅·释天第八·岁阳》所记:“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默,在癸曰昭阳”,由此我们可知岁阳与十天干的对应关系是:甲——阏逢;乙——旃蒙;丙——柔兆;丁——强圉;戊——著雍;己——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默;癸——昭阳。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绍兴开元寺住持闻愿法师发愿募资重修开元寺殿堂,知弘一大师当时驻锡衢州莲花寺,便委派专人前往,面请弘一大师撰书捐疏,大师欣然应允,在寮房当即拟稿挥毫,在缘册上写下《绍兴开元寺募建殿堂疏》:“绍兴开元寺,建于梁天监中。当昔全盛之时,金刹梵宇,峻极云表,实为爽垲栖心之所。开堂接众,数逾千百,道风蔚盛,冠于东浙。……清季以来,浸以零落……闻愿法师卓锡是间,将集善侣,重建殿堂。乃制缘册,倡募资财。余以夙庆,至德同时。预奉余论,顶戴踊跃。辄述缘起,为弁册首。建立佛塔僧坊,福德之殊胜者。冀诸善侣,铭佩仁诱,共加弘赞也。于时岁在昭阳报沙月,释昙防书于西安莲花寺”。疏中“岁在昭阳”就是运用了岁阳纪年法,《尔雅》曰:“在癸曰昭阳”,弘一大师弃俗后亲历两度“昭阳”,即1923年的“癸亥”年和1933年的“癸酉”年,而1933年之“癸酉”年弘一大师居闽南,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故此处理当考证为1923年;而“西安”又是浙江衢州的古称,因此,我们可以证得弘一大师在衢州莲花寺撰疏的时间应该是在1923年。
弘一大师的纪月方法和他的纪年法一样,在形式上同样是古韵纷呈。这里仅就现代不常用的一些纪月法进行考析。
还是以上面所举的《绍兴开元寺募建殿堂疏》为例,疏中的时间落款,弘一大师是这样写的:“于时岁在昭阳报沙月”。其中的“报沙月”,是何许月?这是我们一般知之甚少的古印度历了。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回来后按唐太宗旨意,口述西行途中所见所闻,由辩机笔录,完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在第二卷中对印度进行了总述,其中就有对印度历法的详尽讲解。《大唐西域记·卷二》:“若乃阴阳历运日月次舍,称谓虽殊时候无异,随其星建以标月名。时极短者,谓刹那也。……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谓制咀罗月、吠舍怯月、逝瑟咤月,当此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谓频沙茶月、室罗伐孥月、婆罗钵陀月,当此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谓颊湿缚庾阁月、迦刺底迦月、末伽始罗月,当此从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谓报沙月、磨祛月、颇勒窭孥月,当此从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可见古印度历与我国的阴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彼此都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其一至十二月依次名为:制咀罗月,吠舍怯月、逝瑟咤月、颊沙茶月、室罗伐孥月、婆罗钵陀月、颊湿缚庾阁月、迦刺底迦月、末伽始罗月、报沙月、磨祛月、颇勒窭孥月;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印度历每月的起始计日与阴历是有所不同的,它将阴历十六日这一天作为印度历每月的起始日,也就是阴历每月的十六日至下月的十五日,才是印度历一个月的轮回。例如,阴历五月是以一日至三十日为一个整月;而印度历的五月“室罗伐孥月”则是以阴历五月十六日至阴历六月十五日为一个整月,其他月份,如此类推。还有一处不同的是,古印度历将一个月再分解为上下两部分,并以月之盈缺命之以白黑之名,从月朔至既望之间称为白月,又称白分,即初一至十五日;从月既望到月晦,也就是十六日以下,为黑月,亦称黑分,因为阴历有大、小月之分,故黑月就有14天和15天之别,黑白相合为一整月。一如《大唐西域记?卷二》所云:“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依此考证,弘一大师所书之“报沙月”,乃冬三月之首月是也,即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绍兴开元寺募建殿堂疏》准确的撰文年月,应该是在1923年阴历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之间。
不妨再分析几例:
1922年弘一大师在温州刻白文印五方“大慈、弘裔、胜月、大心凡夫、僧胤”,寄赠上海夏丐尊,并自己撰写了题记:“十数年来,久疏雕技。今老矣,离俗披剃,勤修梵行,宁复多暇耽玩于斯?……手制数印,为志庆喜。后之学者览兹残砾,将毋笑其结习来忘耶?”最后,弘一大师在文末用他惯用的古历记时法交代了撰文的具体时间:“于时岁阳玄默吠舍怯月白分八日”。下面让我们一步步来解析,先分析月份和日期,按古印度历,“吠舍怯月”为春二月,即二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间;“白分”即白月,是一日至十五日;所以“吠舍怯月白分八日”应该是农历三月初八;然后分析年份,按岁阳纪年法,在壬曰“玄默”,故纪年应为壬;而弘一大师“离俗披剃”后经历有三个“玄默”年,分别为“壬戌”年、“壬申”年和“壬午”。“壬申”年的一月至九月弘一大师虽在浙江,但其中的3月至4月是在慈溪的鸣鹤场金仙寺,而非温州;而“壬申”年则客居闽南,故该两年皆与文意和事实相左;唯有弘一大师在温州的“壬戌”年即1922年与撰文相吻合。故如此推算,可以定论此五方印完成的时间和撰文的准确时日应是1922年阴历三月初八;而林子青先生在《弘一法师年谱》中或许没有深人分析印度历中的纪月法及“白分”与“黑分”的界定,而是简单地把“吠舍怯月”解读为阴历二月、将“白分八日”,直解为八日,就出现了将此题记的日期考证为二月八日的错误(见宗教文化出版社《弘一法师年谱》1995年8月第一版P124),林子青先生所演证的“二月八日”,其实是“制咀罗月白分八日”,而非弘一大师所记的“吠舍怯月白分八日”,故本人通过此文对《弘一法师年谱》中的这一误处作一勘正,供研究者们参考。
同年,弘一法师书灵峰漓益法师诗句:“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赠夏丐尊居士,落款为“岁阳玄默室罗伐孥月弘裔僧胤”,用同样方法,我们可以考得书写此联的具体时间应是1922年阴历五月间。
续例:1922年弘一大师居温州,检明代高僧灵峰蒲益大师《五戒相经笺要》,纂集《五戒持犯表记》,温州周孟由居士劝请弘布结缘。1923年,弘一大师整理后又撰《五戒持犯表记序》,交代缘起:“壬戍岁晚,幻居永宁,研寻毗奈耶藏。……纂集《五戒持犯表记》一卷。……比以孟由居士劝请弘布,乃披旧册,略事修治。并增《三归略义》、《八戒略义》二篇,敬贻来世。冀抱瓮燃火,倘有微益。岁在癸亥磨祛月黑分褒洒陀日,学律沙门昙叻书”,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序文中古历的解析,从而确证《五戒持犯表记》的最后成稿时间。先比照年代,“岁在癸亥”,按干支纪年法,是1923年,应无疑义;再看月份,“磨祛月”,是古印度历,即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之间;“黑分”,即黑月,系十六日至三十日间;对照古印度历,年月考证都无问题;最后分析日期,“褒洒陀日”到底是哪一天呢?“褒洒陀”是梵语posadha的音译,又名“布萨”,意为:长养善法,摄持自心,净除不善。《昆尼母经》(大正二四·八一四中)解释“布萨”有断和清净的意思,能断除所犯之过,及一切烦恼不善法,而获得清净。印度佛教中把每半月的第十五天定为说戒的日子,称“布萨日”,即“褒洒陀日”,也就是阴历每月的十五与三十。所以,“黑分褒洒陀日”当是三十日这天;而1923年的阴历十一月是小月,只有29天,也就是这年十一月的黑分只有14天,即二十九日;由此分析考证后得出,弘一大师当年撰序的“岁在癸亥磨祛月黑分褒洒陀日”应是1923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这一天。
又例:弘一大师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居温州庆福寺时,撰《手书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跋》,落款时间是“岁阳阏逢迦刺底迦月”,按岁阳纪年法推算,“太岁在甲曰阏逢”,我们不妨这样分析:1914年的“甲寅”年,时年弘一大师尚未出家,当然否定之;1934年的“甲戌”年弘一大师已在闽南,同样排除之;故“岁阳阏逢”的这一年应是弘一大师在温州的“甲子”年,即1924年;“迦刺底迦月”是印度历秋三月中的第二月,即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如此算来,就可以把撰序的时间论定在1924年阴历八月中旬一九月中旬间。
再例:夏丐尊居士藏有弘一大师相赠的手书《念佛三昧诗》,那是弘一大师早年在温州庆福寺所书,其题记有落款时间:“于时岁阳玄默吠舍怯月第一褒洒陀前三日,写贻丐尊居士慧览,弘一沙门演音居瓯岭庆福”,具体是何年何月何日?我们不妨继续分析之。“岁阳玄默”,应是岁阳纪年法的“壬”年,上世纪二十年代弘一大师驻锡温州庆福寺,故此处“壬”年当是1922年;“吠舍怯月”即古印度历的春二月,时间范围是二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第一褒洒陀”意思是前半月的第十五天,也就是黑月的第十五天,即三十日这一天,而该年阴历二月是小年,只有29天,也就是这月的黑月只有14天,所以此处的“第一褒洒陀”应该是二十九日这一天。如此,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论定“岁阳玄默吠舍怯月第一褒洒陀前三日”的确切时间是1922年阴历二月二十六日。林子青先生《弘一法师年谱》中对这段文字的时间考证不甚确切(宗教文化出版社《弘一法师年谱》1995年8月第一版P128),他将阴历二月与印度历的二月混同了,所以也就出现了将“吠舍怯月第一褒洒陀日”推考为“二月十五日”的错误,其实,同为二月,但彼此应该有十五天的时间差,笔者在此一并予以纠正。
以音律纪月,在弘一大师的文献资料中也时常可见。我们知道我国的古乐有十二调,分阴阳两律,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大吕、夹种、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数恰好相同,于是古人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用时记时,于是便有了音律纪月法。据《礼记?月令》记载,音律与月令之间的彼此对应为关系是: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种;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弘一大师与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胞弟陈敬贤因缘殊胜,颇有交往,1928年12月弘一大师首次人闽,受到当时主持厦门大学校政的陈敬贤居士等热诚欢迎,并由陈居士介绍在厦门南普陀寺挂单。1936年陈敬贤居士病逝于杭州,弘一大师闻讯后撰文《记陈敬贤居士轶事》纪念之:“十六年丁卯二月,余在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寺,敬贤居士过谈,……其于净业,可谓专且笃矣。敬贤既殁,林德曜居士嘱为挽章,乃摭拾轶事所及知者,粗述梗概焉。后二十五年岁次玄枵、月旅姑洗、晋水南山律苑沙门一音书”。
惠安曾词源居士曾向弘一大师求书,大师手书《惠安弘法日记》赠之,并题序:“乙亥四月,传贯学弟请余人惠安弘法,始居净山半载,又须奔走乡村,虽未能大宏佛化,而亦随分随力小有成就。适将掩室日光岩,词源居士以素帖属书。词源惠人,因择录旅惠日记付之,聊以为纪念耳。岁次玄枵、月旅姑洗南山律苑沙门一音”。
以上两例中,弘一大师都是以岁星纪年法和十二律纪月法向读者交代行文的具体时间,“岁次玄枵”为子年、“月旅姑洗”为季春,所以,以上两文所作时间都是1936年阴历三月。
我国阴历月还有许多别称,在弘一大师文史资料中也屡屡出现,诸如:“木槿荣月”、“嘉平月”、“春杪”等等,《礼记·月令》中有:“仲夏之月,木槿荣”记载,所以,木槿荣月是阴历五月的别名;嘉平月则是阴历十二月的别称;兹列数例,以供参考:
弘一大师之侄子李圣章收藏有大师当年寄赠的《晚晴剩语》十余篇,其中有大师为《晚晴剩语》写的题记:“岁在星纪木槿荣月将人深山,埋名遁世,检集笺稿得十数首,始于癸亥岁晚,迄于乙丑夏首,题曰《晚晴剩语》,写付家仲兄子圣章居士,聊记遗念。永宁晚晴院沙门昙防”,“星纪”在丑,木槿荣为仲夏,所以,弘一大师由温州将《晚晴剩语》寄出的时间应该在1925年阴历五月。
我们看到弘一大师1926年在杭州招贤寺所书莲池大师语录之遗墨,其落款时间“丙寅木槿荣月”,同样也是以花事纪时,即1926年阴历五月。
1916年末李叔同人杭州大慈山行断食,断食后回到任教的浙一师写下了“灵化”二字赠给他的学生朱稣典,并附小跋:“丙辰新嘉平人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书此奉酥典仁弟,以为纪念。欣欣道人李欣叔同”,落两方印款,上为“李息”,下为“不食人间烟火”。“嘉平月”是阴历十二月的别称,“新嘉平”,也就是嘉平月的第一天,故考得李叔同人山后断食的起始时间应是1916年阴历腊月初一。
二十世纪初,章士钊先生以铄镂十一郎的笔名为上海滩一代诗妓李苹香写了一部传记《李苹香》,李叔同为之作《李苹香序》,序中最后落款是:“甲辰春杪,当湖惜霜”,“春杪”就是春末,是阴历三月的古名,故此序作于1904年阴历三月。如此等等,不复枚举。
下面我把弘一大师资料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阴历纪月法罗列出来,供研习者参考:
一月:陬月、端月、新正、开岁、嘉月、孟陬。
二月:如月、杏月、丽月、酣春、花月、酣月。
三月:病月、桃月、晚春、春杪、暮春、蚕月、莺月。
四月:余月、槐月、麦月、阴月、梅月、纯阳、纯月、清和月。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天中、郁月、呜蜩。
六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溽暑、精阳、伏月÷杪夏。
七月:相月、兰月、肇秋、瓜月、巧月、霜月。
八月:壮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
九月:玄月、菊月、暮商、秋杪、霜序、朽月、青女月。!十月:阳月、开冬、露月、良月、飞阴月、小阳春、小春。
十一月:辜月、葭月、幸月、冬月、畅月、龙潜月。
十二月:涂月、腊月、冰月、杪月、严月、除月、嘉平。
本文旨在通过对弘一大师文献史料中出现的古历纪法之列举、分析和考证,帮助大家准确了解弘一大师史料中的时间信息,为研习者提供解析古历的一些方法和线索,从而尝试释解弘学研究中对时间考证的一些疑惑,为弘一大师研究的深人和发掘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以上拙析陋考,不当处敬请指正。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