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序二

圆持法师著:《佛教伦理》——序二

佛教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不可能脱离历史潮流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佛教应如何建立适应社会前进步伐新发展模式,已成为不可回避和拖延的首要重大历史抉择问题。佛教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它始终循着一条在适应中和平发展的轨迹而演变。过去所形成的适应社会的模式和方法必定要受时代的局限,有相当的部分可以成为佛教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借鉴,但绝不能认为它们是不可改变的成规。如果佛教欲继续作为一个负责的社会成员而存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及时调整好自身的位置,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发挥出对社会特有的价值和作用。

适应社会,是佛教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其过程往往是历尽艰辛和波折的,尤其是20世纪的中国佛教。自民国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佛教所长期适应的原社会环境基础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教内有识之士,为了谋求佛教适应巨变社会的出路,纷纷竞起探究。其中,太虚大师(1889年-1947年)提出了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间佛教”构想,太虚大师的学生法尊法师(1902年-1980年),于1938年公开提出“适应今后世界人类需求的佛教”。他的另一学生印顺法师(1906年-2005年)对“人间佛教”思想也作了推动工作。“人间佛教”思想历经近80年的探讨和推进历程,为当今佛教与社会适应奠定了直接的思想基础。正果法师(1913年-1987年,既是法尊法师的弟子,也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他于1987年春第五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上提出:“佛教徒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佛协组织该怎么工作?”以上的构想和思索,其实质都是针对佛教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环境的问题而发的。整个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很难真正找到或确立佛教适应新社会的发展模式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30年间,佛教命运沉浮不定,也不可能解决好适应社会的问题。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长期稳定日趋健康的发展时期,为佛教最终解决适应社会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圆持法师秉承太虚、法尊、正果三代前辈们的未竟之志,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寻求佛教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出路。他经过多年时间博览《三藏》和研究世俗诸伦理学说,认识到佛教是道德信仰绝非神学信仰,佛教的主要社会价值在于它的伦理思想。不论从佛教的教义、教理、教规,还是从佛教的一贯历史经验来看,无不以伦理思想为主题和特色,这也正是今后佛教谋发展的最好基础。因此,他自1988年开始,着力全面整理和研究佛教的伦理思想,通过对《三藏》教典中有关思想和资料的挖掘和整理,以原始经典为依据,建立了佛教伦理的缜密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划时代意义。书中采撷的资料广泛深入、发隐现微,很多是前人所未曾发现和重视的,从而也为今后教内外有志者广泛深入地研究佛教伦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佛教伦理》的整理成功与问世,为“人间佛教”与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找到了最佳出路与契合点;使佛教存在于世所应有的特色职能和价值得以发挥;使百年来佛教界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理想得以实现。此外,它还必将成为今后重新认识佛教的重要依据,对佛教在新千年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巨大贡献。

传印

2008年12月16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