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老太
祁老太,苏州人。五十余岁时,遭夫遗弃。膝下无子女。一生困穷孤苦,由其胞弟迎养,终老在家。老太念人生太苦,决志念佛。早晚持诵大悲咒、弥陀经。有时参加法会,因无钱出香份,即以米粽供众。闻邻人说,有吴德温女居士,为人热心好道,颇思见面。经人带信后,吴即过访。老太见面就说:‘你能来太好,将来不愁无人送终。’吴为开示说:‘只要一心念佛,因缘成熟,佛自来接引。’并送与佛像一帧,俾作观想。吴念彼贫苦,每天送去食物,如是者十数日。复经五、六天,吴居士另托一莲友前去探视,老太见面就问:‘德温来否?我将行矣!’该莲友以告,吴乃赴约。甫进门,老太说:‘我已见阿弥陀佛,见佛光普照,快扶我坐起,睡著不恭敬。’吴说:‘我力小,未能相扶;佛慈悲,不会责你不敬,还是一心念佛要紧。’随与道友举香赞,诵阿弥陀经,老太随众诵经。诵至‘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时,即瞑目逝去。
李汤氏
李汤氏,名斯曼,世居江苏南通平潮镇。早承庭训,慈淑性成。家务之暇,持诵佛号。虽无定课,而绵密维勤。遇家人远行,或体气不适,念诵尤切。时致灵感,秘不宣说。戊寅春,避乱之沪,四易寒暑。由不惯都市生活,体以日衰。旋罹气虚疾,返里疗养,渐有起色。乃经夏涉秋,病又加剧。中西治疗,沈涸罔效。至古历十月十一日亥时奄逝,寿六十四。当其病危时,神志清明,一无栆碍,专诚念佛,并命家人助念。临终,左手作准提印,安祥无苦。十月朔以后属询:‘今日是十一否?’殆已预知时至。既逝,逾二时,其子先见母顶有气,冉冉升腾,继而家人悉见之。
江味农母
江味农居士之母。郭太夫人,为人宽仁恭俭,孝敬翁姑,相夫教子,饶有古时贤母风范。平日不衣华服,不食珍馐。凡事喜躬亲操作,不假手旁人。晚年遭逢世变,家产荡然,但安之如素。常云:‘诸皆受苦,万法都空,有盛必衰,有生必死,此自然之理。不明此理,妄生哀乐,那就更加苦了。’太夫人幼奉观音大士,经常持诵般若心经。晚年始持长斋,礼诵益虔。日诵心经七卷、弥陀圣号五千声。每念诵佛号时,或遇事打差,就从头再念,不肯含糊放过。其功行严密,大抵如此。一九二一年夏,饮食忽灭,常以浊世无常,晓谕家人。六月初二晚上,趺坐床上,瞑目合掌,告味农居士言:‘当我去世时,就照这样子,你看好吗?’六月上旬,每天但饮米汁半碗,命其子味农居士讲弥陀经。味农居士与家人,轮流侍坐念佛,太夫人甚喜。太夫人年六十时,耳患重听,至此忽听觉灵敏,别室有人作细语,亦能了了闻知。至十五日早晨,向助念居士言:‘天气暑热,可请少歇,时候还早。我到午刻才去呢!’十二点十分,命人扶起坐定,自将衣服鞋子整理就绪,面向西方,双手合掌,抑望空中凝眸而笑,泊然往生。双目已瞑,而笑容犹自可掬。世寿八十有二。往生后,体软顶温。次日入殓,面色红润丰满,状如五十许人。
张 氏
张氏,青岛人,生有一子一女,家境贫寒。其夫在海港码头拉车为生,张氏住青岛市内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内有佛学会,每逢礼拜日,溊虚法师常来此讲经。张氏藉此因缘,皈依三宝,得闻佛法。二十六年冬,一日清晨,忽谓其夫曰:‘你好好领著孩子过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国了。’夫以为戏言,不应,仍去码头拉车。张氏又嘱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了!你们俩好好听父亲的话,不要淘气。’二子尚幼,不喻其意,游戏如故。张氏将家务略微收拾,便洗脸、梳头,换上净衣,在床上面西趺坐,念佛往生。及二子回房,见母已逝,哭著到邻家送信。邻人闻讯赶至,见张氏往生已多时。其夫由码头回来,痛哭一场。因家贫无以为殓,乃由佛学会诸居士凑款,处理其身后事宜。大光法师记之如是。
陆了顺
陆了顺,吴县人,住苏州跃进巷,一九一一年出生于蠡口乡团子泾外滨。家世务农,农忙种田,农闲摇丝。年十七嫁与陆念祥,念祥从事丝织业。居士平时为人和善,勤俭持家,孝敬其姑,善事其夫。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下田操作,被猪圈灰迷瞎一眼,未几两眼俱盲,医治无效。念祥自思母亲风疾,因诚念观音而得痊愈;欲求妻眼重获光明,唯有依靠佛力。因偕其妻,叩见印公老人,说明原委。印老言:‘普门品有云:‘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只要诚念观音圣号,自会得到感应。’居士依从印老指示,发心吃素,精进称念菩萨洪名。如是经七个月,到旧历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圣诞,居士适住在洙泗巷如意庵。当做完早课,走出大殿,忽觉眼前一亮。上望屋瓦,行列分明;屋边桃树,实结累然,亦复了了见之。不觉大喜过望,自觉双眼已经完全复明。从此便能穿针引线,一切家务,都能操作,与未病前无异。此后又从人学会二时功课。一九四○年九月初一,预知时至,说明三天后,戌时往生。至时果吉祥安卧而逝,年三十三。
陆了空
陆了空,江苏吴县蠡口人。母家姓阙,生于清光绪十三年。家世贫农,住苏州跃进巷。年三十五、六岁时,忽得痛风病,手足拘挛,不能动作。经医院治疗,毫无效果。子陆念祥,奉佛能尽孝。念祥见母患不治之症。殊为忧虑。当居士四十九岁时,由子念祥扶至穿心街报国寺,皈依印老。蒙老人慈悲摄受,录为弟子,赐名了空。念祥也同时皈依,赐名了众。印老嘱陆母子要志诚念观音菩萨圣号,久久必能感应。母子回家以后,恪奉师教,至诚称念观音菩萨洪名不辍。念祥为求母病早愈,割肱疗亲。经九个月,母病果愈。手足皆能屈伸,与无病前无异。母年五十六,即一九四二年,农历壬午年九月二十九日,无疾而逝。往生前二天,对儿子念祥说:‘再过两天,我要到西方去,要帮我诚心念佛,送我往生。’念祥如教,为母称念洪名;母亦至诚持名,佛声不断。果至二十九日,安然坐脱。
费范九母
南通费范九老居士之母,名李桂。籍贯南通,住该邑平潮镇。十七岁嫁与费鉴清,即范九居士之父。操持家政,勤俭有方。夫逝,皈依佛门,日诵观音圣号。虽有时身膺病苦,亦不间断。平时凡家庭琐事,亲自操作,不假手仆役。其所居宅,颇有余地,辟为菜圃。躬自种植,灌溉耕耘,以此为乐。菜圃四周,遍种果木。尝言:‘虽是寸土,亦不应荒废。’在田地上见有生物,不许人践踏。瓜果必待以熟,方许采摘。摘下来,必先供佛祭祖,然后才与家人分享。一九三八年,避乱上海,居处隘陋。一九四一年冬季,仍返南通故居。归后,十月即示疾,病经五月逝世。病中神思清晰异常。往生前三天,梦游一处,见殿宇庄严,华树无数,复见一莲华,其大如斗,鲜红可爱。醒后告知家人说:‘我自见到此华,不复把尔等放在心上了。’逝后过八小时,顶门犹温。费母生于清同治九年,卒于一九四三年三月,世寿七十有四。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