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法戒录 劝不和其室者
劝不和其室者(附女人,共六则,二法、四戒)
夫妻关系不和,不是丈夫的原因,就是妻子的过错,通常两人都有责任,决不会双方都尽心尽力,却仍然相互抱怨。然而当今天下是男人的天下,不是女人的天下,所以家庭的不和睦,应当归罪于丈夫。俗语说:“人生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女人离别了自己的父母亲人,嫁入夫家,与他生死相随。可以倾诉心事的人,只有自己的丈夫。饿了要等丈夫回家吃饭,冷了还要惦记着给丈夫加衣。有脚不能随便出门,有口无处诉说委屈。以自己的身体侍奉丈夫的身体,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孝养丈夫的父母。若是所嫁丈夫长期在外经商,或是四处游学,自己独守空房,形影相怜,这样的日子是多么难耐!我若四处寻花问柳,造尽恶业,沉迷于色情场所,独自享乐,一旦惩罚到来,全家都要遭遇灾祸,即使铁石心肠也会落泪!或是一旦富贵,便广纳姬妾,轻视自己的结发妻子。受苦受累的日子一心一意跟着你,有钱有势的时候却将她抛在一边,这也太无情无义了!普劝世人,安心于平淡的家庭生活,不要羡慕那些风流韵事。遇到美貌佳人,莫忘结发之妻。不然自己后世转为女人,一定也会独守空房,含恨落泪。
邬忆川(《节义传》)
四明的邬忆川,名孟震,二十九岁时,妻子何氏去世,他发誓不再续娶,终身不谈及男女之事。有改嫁后的女人,带着财物想与他发生私情。他气愤地说:“你自己不能守节,为什么还要来玷污我?”晚上有女人想与他私会,他就严厉地让她离去,但也从不声张出来。夜里自己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寂然入睡,就像守寡的妇女一样。当地官员常赠给他一些粮食、布匹,还在他家门上悬挂“义夫”的匾额以示嘉奖。他的儿子邬元会,后来当了新安太守。
[按]《礼记·昏义篇》规定,婚礼时新郎必须亲自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入门后向女方家长礼拜,献上一只大雁作为信物。这种传统礼仪内在的寓意,就是男女双方一旦结为夫妻,就应该白头偕老,终身不渝,不仅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做丈夫的也是一样。由于男子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一旦妻子去世,家中无人操持,难以尽到孝养父母、抚育子女的义务。所以在古代的道德观念中,妻子的丧期结束后允许男子再娶,这也是出于无奈,并非由于男子当政,私自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家中主妇去世后,若没有儿子支撑门户,或是由于无人操持家务,迫不得已才续娶后妻。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则夫妻结合本是人类生活的基点,为什么乾坤的正气全由女子伸张,而堂堂男儿却纷纷回避呢?邬忆川先生的卓越品格,令人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贾御史(《懿行录》)
明朝的贾御史,幼年时与魏处士的女儿定下了亲事。后来魏家的女儿眼睛失明,就想把聘礼退还给贾家,他却立即把未婚妻娶了过来。他的这位夫人由于自己眼睛不好,常想让他再娶一个妾,他却一直都不同意。后来贾御史的哥哥在户部当官,在京城娶了妾。贾御史的夫人就更想让他也娶一个,可他还是不同意。他的儿子贾衡,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到刑部主事。
[按]自古以来娶盲女的,唐朝有孙泰,宋朝有周世南、刘廷式、周恭叔、张汉英等几个人,详见《唐书》、《宋史》,此外就不多见了。贾御史的品行,古人也很难做到。而魏夫人也同样是贤良之妻,令人景仰。
史堂(《感应篇图说》)
史堂在原来身份微贱的时候就已经结婚,中进士后,常常遗憾没能娶富家女为妻,与妻子的矛盾渐渐加深,以致彼此分居。他妻子抑郁成疾,卧病多年,史堂却从不去探望。妻子临终时,在隔壁喊他说:“我马上就要死了,你忍心连看都不看一眼吗?”史堂竟然不加理睬。他的妻子死后,史堂感到内心不安,就听信邪说,用土制的器皿盖住她的脸,并用枷索捆住尸体。当晚,亡妻给她自己的父亲托梦说:“女儿嫁错了人,活的时候受到虐待,死后还要受巫术的诅咒。不过他也因为虐待我,自己的寿命和官禄全被削除了。”第二年,史堂果然死了。
[按]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都指挥使马良特别受皇帝的宠信,他的妻子去世后,皇帝常常好言安慰他。不久遇到马良好几天都没出门,皇帝感到奇怪,左右侍从禀告说他刚娶了新妻。皇帝非常生气,说:“此人连夫妻情义都不讲,岂能对我忠心?”令人用杖把他责打一顿,从此与他疏远。而像史堂夫妇二人,岂不是多世的冤家对头?“觑破怨家,各自寻门走。”莲池大师的话语意味深长。
裴章(《科名劝戒录》)
河东有个人叫裴章,他父亲镇守荆州时,有个神僧名叫昙照,曾预言他将来的地位有可能超过父亲。二十岁的时候,裴章娶李氏为妻。后来裴章到太原就职时,却把妻子一个人留在洛中,自己带上别的女人一同前往。李氏感叹自己薄命,就戒杀吃素,不穿用丝绸衣物,天天诵读佛经。十年后,裴章又遇到了昙照和尚。昙照惊讶地说:“我十年前曾说你一定会地位尊贵,怎么现在却全被削尽,究竟是什么原因?”裴章无法隐瞒,如实说了。昙照说:“你夫人活着的魂灵向上帝控告你,恐怕你要大难临头了。”过了十多天,裴章被他的部下剖腹杀死在浴缸中,内脏都出来了。
[按]李氏可以说是“觑破怨家,各自寻门走”了。
陈公子(其友曾向家君说)
嘉定的陈公子是儒生徐先生的女婿,他宠爱婢妾月兰,因此夫妻关系不和。恰好有一个算命婆到他家中,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向徐夫人索取重价,给她一个小木人,身上有七根针,让她悄悄缝在丈夫的枕头里,过三个晚上,婢妾就会失宠。徐夫人按她说的去做,半夜时,丈夫忽然狂叫,口吐血沫。徐夫人又惊又悔,取出小木人折断了。不久,徐夫人也狂叫起来,自称是“杭州万卷书”,过了十多天就死了,家业也因此衰败。
[按]丈夫固然不好,妻子也是咎由自取。丈夫和婢妾的业报,也都难以逃脱。
婆罗门妇(详《杂譬喻经》)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没有小孩,妾生了一个男孩,丈夫因此很喜爱她们母子。妻子非常嫉妒,装作疼爱孩子的样子,把一根细针从婴儿的囟门扎入头顶,全家人都不知道,婴儿就这样哭着死去。妾因为自己孩子惨死而悲痛欲绝,后来对此事有所觉察,就问一位僧人说:“假如想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应该修什么功德?”僧人说:“如果能受持八关斋戒,有什么愿望都能实现。”妾就受持了八关斋戒,七日后死去。她死后转生为婆罗门妻子的女儿,容貌端正,不过刚一岁就死了,婆罗门妻子哭得比妾死了儿子还伤心。接着又生了一个女儿,比前面的孩子更漂亮,但不久也死了。就这样一连生了七个女儿都死了。最后生的这个女儿,长到十四岁,快出嫁的时候死了。婆罗门妻子天天伤心欲绝,不吃不喝。她女儿的尸体放在棺材里,不忍心上盖入殓,她就天天看着女儿的尸体,觉得容貌更加可爱,这样过了二十多天。有一位阿罗汉,化作一个僧人的样子,到她家中直言相告。婆罗门妻子这才有所醒悟,再看女儿的尸体,已经臭不可近。于是就请僧人给她授戒。第二天她想前往寺庙,忽然有条毒蛇挡在前面。僧人知道这条蛇是婆罗门妾的转世,就代它忏悔,解除彼此的怨仇。蛇死之后,又再次投生为人。
[按]薄情负义的丈夫,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心狠嫉妒的妻子所犯下的罪恶,又岂能宽恕?《正法念处经》中说:“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以是因缘,女人死后,多堕饿鬼中。”因此略举佛经中一个事例作为警示。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