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重聚
迦鹿茶离禀告丁大王、王后和耶输陀罗佛陀的归期后,便一个人持着钵,往佛陀回迦毗罗卫国的路上与他会合。迦鹿荼离行着一个比丘安祥缓和的步伐。他日行夜息,路上只在小村庄停下来乞食。他所到之处,都告诉当地居民悉达多太子得道回乡的消息。离开迦毗罗卫国九日后,迎鹿荼离便与佛陀和他的三百比丘遇上,一起同行。目犍连、憍陈如和迦叶兄弟都与其他的比丘留在竹林精舍。
在迦鹿荼离的提议下,佛陀和三百比丘,都在迦毗罗卫国以南三里的尼拘律园度宿。翌日早晨,他们便进城乞食。
看到三百个比丘穿着衲衣,平和肃静的持钵慢行,城中的居良都给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到达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宫中。净饭王下令起驾,亲自前往迎接儿子。王后和耶输陀罗则在王宫里焦急地等待。
当大王的座驾进入城的东部,他们便遇上比丘。御驾车夫首先认出悉达多。“王上,他就在那边,!他行在最前,而且他的衲衣比其他比丘的长。”
兴奋中,大王也认出那穿着橘黄衲衣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佛陀散发着威严,又像被一环荣光围绕着。他手持乞钵,站在一间破陋的房屋前面。在他的平静专注中,乞食就是那一刻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务。大王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入从屋内出来,把一个细小的马铃暑放到他的钵里。佛陀礼貌的向妇人鞠躬接受了。跟着,他又往隔邻的房子。大王的马车离佛陀遗有一段距离。大王叫车佚停下来。他下车行往佛陀。这时,佛陀看见父亲行近。他们向大家走去,大王走着急步,佛陀依然是平和轻松的步伐。
“悉达多!”
“父亲!”
那先沙摩罗上前替佛陀拿着他手里的钵,好让他可以双手拖着大王的手。泪水直流下大王满布绉纹的脸颊。佛陀望着老父,眼里充满温暖的爱意。大王明白悉达多已非太子,而是一个很受人尊重的的精神导师。他虽然很想拥抱悉达多,但又恐怕这不甚适当。因此,他只合上掌向儿子鞠躬,就像一个国王向一位精神导师行礼一般。
佛陀转头对舍利弗说:“比丘们都已乞食完毕。请你带他们先回尼拘律园。那先沙摩罗会倍我到王宫里才用食。我们午后便会回到僧团。”
舍利弗鞠躬后便转身带比丘们回去。
大王把佛陀端详了很久才说:“我还以为你会首先回家看看家人。谁知道你竟会先到城里乞食。为什么你不回王宫里吃呢?”
佛陀对大王微笑。“父亲,我不是一个人回来。我是和僧团同行。我也是比丘中的一员,就如其他比丘一样,我也要行乞求食。”
“但你有必要在这里的贫窟地区乞食吗?释迦族一向都没有人如此做过。”
佛陀又微笑。“或许没有释迦族的人这样做过,但所有的比丘都是这样做的。父亲,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对我来说,受穷苦人施予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受帝王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一个比丘是可以超越贫富的界限的。在我的道上,一切都是平等。每个人,无论他是怎样的贫穷,也都可以证得解脱和觉悟。乞食并没有把我的尊严降低。它只是认同所有人的本有尊严而已。”
净饭王听得有点呆了。昔日的预言已应验。悉达多真的成了一个贤德之光耀遍天下的精神导师。拖着大王的手,佛陀与他一起步回王宫。那先沙摩罗跟随在后。
全靠一个侍从因看到比丘而高叫,才引至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孙陀莉难陀和年少的罗睺罗从露台上看到大王与佛陀这一幕。大王与佛陀快将行近时,耶输陀罗转过来面向罗睺罗。她指着佛陀说:“爱儿,你见到那拖着祖父的手,将近行到王宫大闸的僧人吗?”
罗睺罗点头。
“哪僧人就是你的父亲。跑去叫他吧,他有一些很特别的东西传授给你。你去问问他。”
罗睺罗跑下阶梯,不到一会,他已来到王宫的前院。他跑过去佛陀那里。佛陀立即知道这个向他走来的小孩就是罗睺罗。他张开手臂来拥抱他的儿子。仍然喘着气,罗睺罗说道:“尊敬的僧人,母亲说你有特别的东西传授给我。它是什么?你可给我看吗?”
佛陀摸了摸罗睺罗的面颊,微笑着说:“你想知道我要传授给你的是什么吗?别心急,过一段时间,我会慢慢把它傅授给你的。”
仍然着父亲的手,佛陀又拖起孩子的手。他们三人一起进入王宫。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和孙陀莉难陀从楼上走下来时,看见大王、佛陀和罗睺罗进入了御花园。春天的阳光暖得舒服。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佛陀与大王及罗睺罗在云石的长凳上坐下来。他也请那先沙摩罗坐下。就在这时,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和孙莉难陀步进花园来。
佛陀立刻起来行向她们三人。乔答弥王后里上去非常健康。她穿着一件青竹色的纱丽。瞿夷如往昔一般美丽,只是脸上青白了一点。她的纱丽颜色白如新雪。她全没有穿带任何珠宝饰物。佛陀十六岁的妹妹,身穿一件全色的纱丽,与她的乌黑眼睛相映成趣。她们几个都合上掌来,向佛陀深深地鞠躬礼敬。佛陀也合掌鞠躬回礼。然后,他才叫唤:“母亲!瞿夷!”
听到他叫唤自己名字的声音,她们两个女人都同时哭了起来。
佛陀拖着王后的手,引领她到凳上坐下来,然后问道:“我的王弟难陀呢?”
王后回答说:“他到外面去习武,应该很快就回来。你认得你的妹妹吗?你说她是否长大了很多?”
佛陀端视他的妹妹。他已经七年没有和她见面了。“孙陀莉难陀,你现在已是个少女了!”
佛陀跟着行到那输陀罗面前,轻轻执着她的手。她太感动了,被佛陀执着的手也在颤抖。她被带到乔答弥王后身边坐下。跟着,佛陀自己也坐下来。刚才步回王宫时,大王曾向佛陀提问很多的问题。但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就是罗睺罗也一声不响。佛陀望着大王、王后、耶输陀罗和孙陀莉难陀。每人的脸上都泛起了重聚的喜悦。过了片刻沉默,佛陀说话了:“父亲,我己回来了。母亲,我回来了。瞿夷,你看,我不是回到你身边了吗?”
再一次,两个女人又开始哭了。她们的眼泪是因喜悦而流的。佛陀由得她们低声饮泣,却叫罗睺罗来坐在他的身边。他亲切的轻抚孩子的头发。
乔答弥用纱丽的一角拭干眼泪,望着佛陀笑着说:“你离开了很久啊,超过七年了。你可知道瞿夷是个如何坚强的女人吗?”
“母亲,我一直都很清楚她深宏的勇气。你和耶输陀罗是我所认识中最大勇气的女人。你们不只给了你们的丈夫了解和支持,也成为坚强女性的典范。有你们在我的生命中是我的幸运。这令我所做的事更容易成就。”
那输陀罗只是微笑,但没有说话。
大王说道:“你已告诉我在寻道过程中直至苦修时的一些艰苦经历。你可以给他们再说一遍,然后继续讲下去吗?”
佛陀约略地述说他漫长的寻道历程。他告诉他们与频婆娑罗王在山上的相识,以及优楼频螺的贫苦村童。他又提及他的五个同修异行的朋友和在王舍城与比丘们接受的隆重供宴。每人都静心聆听,就连罗睺罗也一动不动。
佛陀的语气温和亲切。他没有说太多细节和有关苦行的时期。他用他的说话来把醒觉的种子种植在他至亲的心里。
一个侍从走过来在乔答弥耳边细语。王后也同样给他回应。不久,那个侍从在园里准备了用午饭的桌子。食物刚放上去,难陀便出现了。佛陀很高兴地与他招呼。
“难陀!我离开时你还不过十五岁。你现在已是成人了!”
难陀笑着。王后告诫他说:“难陀,正确的向你兄长行礼。他现在是僧人。合掌向他鞠躬吧。”
难陀鞠躬后,佛陀也鞠躬向他的弟弟回礼。
他们一起移至餐桌。佛陀嘱那先沙摩罗坐在他旁边。一个侍婢把水端来给他们洗手。大王问佛陀:“你的钵里有什么食物?”
“我乞得一个马聆薯,但我发觉那先沙摩罗却什么也没有。”
净饭王站起来。“请让我从桌上供奉你俩一些食物。”耶输陀罗替大王拿着大盆的食物,让大王给两位比丘供食。他把香米白饭和咖哩杂菜放进他们的钵内。看见佛陀和那先沙摩罗都专注寂静的吃,其他的人都以他们作榜样。只有鸟儿继续在园里歌唱。
他们吃过午饭后,王后再请大王和佛陀到云石凳上坐下。二个仆人奉上一盆橘子,但只有罗睺罗吃它,因为其他人都已沉醉在佛陀的经历里。乔答弥王后比其他人发问得多。当大王听到佛陀形容他在竹林精舍的房子时,他提议替他在尼拘律园也建一间同样的。他又表示他希望佛陀能多留数月,以便对他们宣说大道。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难陀和孙陀莉难陀都欣然同意大王的建议。
最后,佛陀说是时候他回到尼拘律园与其他比丘会合。大王站起来说:“我想如摩揭陀的国王一般,请你和你的比丘到我的王宫里应供。我也会同时邀请所有王族和政要到来,好让他们可以听你说法。”
佛陀表示他很乐意接受这个邀请。他们决定七日后聚宴。耶输陀罗表示希望在东宫私自设宴款待佛陀和那先沙摩罗。佛陀也接纳她的邀请,但认为最理想的日期,是在大王的供宴后几天。
大王本想下令用马车送佛陀和那先沙摩罗回去的,但佛陀拒绝了。他解释说他比较喜欢步行。于是,他们全家一起陪同两位比丘步出王宫的外闸。跟着,他们便合上双掌,向两位比丘拜别。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