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施绫绢乞儿受恩 化盐菜济公被逐
却说济颠在刘鸨头家住了一夜,不像模样,故起个早,踏着冻,走出了清波门。思量身上又寒,肚里又饥,不若到王太尉家去,讨顿早饭吃了再算计。遂一迳往着万松岭一路走来。打从陈太尉府前走过,那门公见了,就邀住了,说:「师父那里去了 我家老爷甚是想你,且进来坐坐!」慌忙进去通报了。太尉走出厅上,请济颠相见,济颠忙上前问讯。太尉道:「如何久不相见 」济颠道:「自从远先师西归,受不过众和尚的气,回天台去了年余。回来就想来探望太尉,又被新长老拘束得紧。三日前,承火工的好意,私下与我吃了三碗酒,吃得兴动,故此瞒了长老,私自出来了两日,今日就来看看太尉。」太尉道:「你空心出来,必定肚饿了,叫取汤来。」济颠道:「贫僧汤倒不吃。」太尉笑道:「不要吃汤,想是要吃酒了。」遂叫值班的准备了许多酒肴端出来。
济颠也不客气,遂大口大嚼,一连吃了十五六碗酒,道:「够了,够了!且别太尉,我要回寺去。」太尉道:「你腹中虽然饱了,我看你身上穿的这件长袍,又赤条条的露着两只光腿,岂不怕冷 」济颠道:「泠是泠,但这个臭皮袋,没甚要紧,且自由他。」太尉道:「你虽然如此说,我倒替你看不过,我今送你一疋绫子,一个官绢,一两银子,做裁缝钱,你去做件衣服穿穿。」济颠道:「一个穷和尚穿著绫绢衣服,甚不相宜,但太尉的一番好意,不好退,只得领受了。」太尉叫人取出来,付与济颠。济颠道:「贫僧受了太尉这等厚爱,何以报答 也罢!府上明年上冬,有一场大灾,我替你消了罢!」并向太尉讨出一个香盒并纸笔来,在纸上不知写些甚么,放入盒内,封盖好了,亲自付与太尉道:「可将此盒供在佛座之前,倘明年有灾时,可开来看,照字而行,包管平安。」此时太尉也还似信不信,不期到了明年上冬,太尉忽染一个痈背,大如茶瓯,痛不可忍,百医不效,忽想起济颠封的香盒来,忙取出开看,却正是一个医背药方。那太尉如法医治,便立见功效,方知济颠是个神僧,此是后话不提。
却说济颠得了绫绢银两,拜别了太尉,出门正要回寺,才走下万松岭,看见五六个乞儿,冻倒在那里,号寒泣冷,济颠甚是不忍,道:「苦恼了!苦恼了!人都怕我身上寒冷,谁知又有寒冷过我的 可怜!可怜!」遂走近前问道:「你们冻倒在此,可要人周济么 」众乞儿听见「周济」二字,都拼命爬起来,看时,却是个穷和尚,身上褴褴褛褛,也同我们差不多的人儿,叹了一口气,又都睡倒。济颠道:「我问你们要周济不要,怎的看我一看,不吭一声,又睡倒了 」众乞儿道:「我们饥寒如此,怎不望人周济 我看你这和尚,穷得与我们也差不多,说甚么大话!」济颠道:「难怪你们冻得这般样儿,原来一味的欺人。我虽是个穷和尚,却有那财主的货物在此。」遂向怀中,取出绫子官绢,袖子里摸出一两银子,拿在手中道:「这不是吗 」众乞儿见了,眼睛都亮了起来,便都不怕寒冷,一伙爬起了,围着济颠道:「老师父!你身上单薄薄的,难道不留些自己做衣穿,都舍与我们吗 」济颠道:「我若自要做衣穿,又叫你们做甚么 但是这绫绢,你们不合用,可拿到城里市上去换些布匹,分匀了做衣裳方好。」说罢,将绫绢银两,一齐付与众乞儿,自己迳回灵隐寺去了。众乞儿欢欢喜喜,俱道是活佛出现,救度众生,急忙入城去换布不提。
却说那济颠回寺,刚进得山门,就看见了首座问道:「你连日不见,长老甚是查问,你却在何处 」济颠道:「我被长老拘束得苦了,熬不过,故走出寺去游玩。不瞒你说,我连日在升阳馆吃酒,新街里宿娼。」首座大怒道:「罢了!罢了!一个和尚,吃酒已是犯戒,怎么又去宿娼 快到方丈室去,与长老说个明白,省得后来连累我!」就一把把济颠拖进方丈室来,禀上长老道:「济颠不守禅规,私自逃出寺去,饮酒宿娼,理当责惩!」长老问济颠道:「你果有此事么 」济颠道:「不过一时游戏,怎的没有 」长老道:「别事可游戏,宿娼如何也游戏得!」即命侍者打他二十板,侍者领命,将济颠拖翻在地,脱去长袍,不期济颠未穿裤子,将身子一扭,早露出前面那个东西来,引得众僧掩口而笑。长老看见,遂即问首座道:「这厮出家弟子,怎如此无礼,一些规矩也不知 」首座道:「这都是远先师护短,道他疯颠,纵容惯了,因此一味放肆。」长老道:「他既疯颠,打他亦无益,且放他起来,饶他去罢!」济颠得放,跳起身来,走出方丈室,哈哈大笑道:「你们这般恶和尚,拖我去见长老,指望长老打我。长老有情,却是不打我,只觉拖得没趣!你若是个好汉,须替我跌三跤。」众僧道:「你是个疯子,谁来保你!」济颠道:「你这般和尚,只会说乱嘴,今却又怕我!」自此益发疯疯颠颠,在寺搅乱。
众寺僧都纷纷来与长老算计,要逐他出寺。长老道:「他虽疯颠,却是先师传钵的徒弟,怎好无端逐他。」监寺道:「我有一计,使他自己安身不得,如何 」长老问:「甚么计策 」监寺道:「先年寺中原有个盐菜化主,每日化缘来供给公用,因这个职事,最难料理,无人能承当,故此废了。长老何不委他做一个化主,叫他日日去化缘,他若化不来,自然怕羞,没嘴脸回寺了。」长老道:「此计甚妙,只恐他不肯承当。」监寺道:「这个不难,他最贪酒,只消请他吃个快恬,再无不承当之理。」长老遂请众僧备酒,一面叫侍者寻了道济来,济颠走入方丈室,见了长老。长老道:「众僧买酒在此请你。」济颠道:「众僧与我都是冤家,今日为何肯发此菩提心请我 必有缘故,求长老说明其因,我才好吃。」长老道:「我初到此住持,不晓得前边的事体,众僧俱说先年寺中原有个盐菜化主,化缘来供给,近来无人,故此常住淡薄。今欲仍旧立一化主,十方去化缘,要你写一疏文,因此买酒请你。」济颠道:「这个不难,乐得吃的,吃得快活,文章做得快当!」长老道:「既是请你,自然尽你吃!」遂令行童取出酒食,摆在他面前,放下一只大碗,济颠大笑道:「每日瞒着长老,只觉得不畅,今日长老请我,才吃得快活!」拿起碗来,一上手吃了二三十碗,还不肯住手。长老道:「酒虽吃,疏文也要做,休得醉了误事。」济颠道:「不难!不难!快取笔砚来,待我做了再吃罢!」侍者即摆上文房四宝,推开册子,浓浓磨起墨来,济颠也不思索,提起笔来写道:
「伏以世人所急,最是饥寒;性命相关,无非衣食。有一丝挂体,尚可经年;无数粒充肠,难挨半日。若无施主慈悲,五脏庙便东塌西倒。倘乏檀越慷慨,方寸地必吞饥忍饿。持斋淡薄,但求些咸味尝尝;念佛饥肠,只望些酸菜吃吃。欲休难忍,要买无钱。用是敬持短疏,遍叩高门;不求施舍衣粮,但只化些咸菜。若肯随缘,虽黄叶亦是菩提;倘能喜舍,纵苦水莫非甘露。莫道有限篱蔬,不成善果;要知无边海水,尽是福田。倘念和尚苦恼子,早发宰官欢喜心。总算一日三十贯财,供入常住;远看去,终须有无量福,遍满十方。非是妄言,须当着力!谨疏。」济颠写完呈上,长老看了,喝采道:「妙文!妙文!」叫行童再取酒来倒,济颠心下快活,又吃了十来碗。
正在高兴当儿,长老道:「你这疏文,实是做得有些奥妙。今一客不烦二主,更请你做个化主罢!」济颠道:「我是疯子,如何做得化主 」监寺接口道:「济师兄,长老托你,你却休要推辞,你认得十六厅朝官,十八行财主,莫说一日八贯,便是八十贯,也化得出来。」济颠道:「我认得朝官财主,原只好骗他些酒吃吃,如何化得动银钱 」长老道:「你且胡乱化半年三个月,我再找人代你罢!」济颠此时已吃得醺醺然,便道:「我吃了你们的酒,料推不过,就做个化主罢!」长老大喜,便叫起点香花灯烛,铺下红毯,请济颠受长老三拜。济颠取了【化缘册】,走出方丈室来,暗暗道:「此番举动,明明是做成圈套,想逐我出寺,不如取了度牒,往别处去罢!」遂回方丈室,禀上长老道:「既做化主,不免要各处去化,若无度牒,人只道我是个野和尚,谁肯施舍 」长老道:「这也想得是。」即令监寺取出度牒来,交与济颠收了,济颠见天色已晚,遂到禅堂里去睡了一夜。正是:
朝夕焚修求佛度,佛在当面识不破;
非是禅心荆棘多,总为贪嗔生嫉妒。
毕竟不知济颠明日出寺,端的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评述:
一,陈太尉见我肚饱衣冷,特送几匝绫绢,一两银子。钱财身外物,越少越好。(身内物则越多越好,难怪好酒海量装,不过,这仅补充水份而已。当时没有可口可乐或黑松汽水的关系,否则老僧也不会被看成酒和尚了!)只因还有些小济公(小乞儿)需要我帮助,故也借花献佛,将陈太尉的赠物收了下来。
二,回寺后,我自招道:「连连在升阳楼吃酒,新街宿娼!」群僧惊动,且要长老鞭打,不意我又露出本来面目,却是「清净一根」,气得他们六根震动,头昏脑胀,无明火发。为了考考他们,佯狂装疯,搞得群僧激荡,忘了「如如不动」的宝训,须悟世事与我何干 正是:
古来寺庙是非多,满腹人非忘弥陀;
道短说长腐烂舌,岂知海静自无波。
三,不知道济是真佛种,搞得佛地生魔,害群僧们坐立不安,想个计儿逐我,叫我做「盐菜化主」,好替他们化盐菜,充肚皮,我一时也昏了,一口答应,不过先得酒吃,才写个疏文好让众生发善心。说穿了,还不是想叫人送点米菜银钱,打动众生的吝心!若说骗吃骗喝,实不好听,且道化缘供养僧人,好为施主造功造德,倒也皆大欢喜,各乐各的!
四,要化缘,且得出寺去。出寺找饭吃 非也,藉此糊口度众生!群僧逐我!大计已成,我也喜得顺理成章,可以大大方方走出寺去,两皆欢喜!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