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清雍正皇帝曾下诏,要求僧人不可学作文章诗词,要以专心修道为务,僧人的诗作还是很多。僧诗是僧人内心情感的写照,也是僧人之间、僧人与外界相互酬答之纪录,反映这一时期湖南僧人慈悲为怀、爱国爱教的感情,还是僧人与士大夫之间联系的桥梁。清末,麓山寺僧笠云芳圃因擅诗词、工书法,在湖南士大夫中有广泛的影响。笠云芳圃等岳麓寺僧人时常与郭嵩焘、王先谦等社会名流往来,结碧湖诗社,笠云与八指头陀均是社员,他们的诗词成就和“国仇未报老僧羞”的爱国爱教的高尚情怀,使佛教界的声望大为提高。
频吉智祥是明清时期湖南曹洞宗僧人著作最多的一位,共计十一种.此外,《元洁净莹语录》也是智祥编辑的。频吉智祥的著作丰富,有经典注释三种,还有融合释道两家的著作《庄子启蒙》,以及语录、偈颂、诗集等。其中频吉智祥的经典注释《法华授手》和《禅林宝训笔说》最有影响。
《法华授手》是频吉智祥对《法华经》的注释本,共四十卷,前面是《法华经科判表》,然后逐句逐段注释。语言简洁,句段之前有言简意赅的提要,注释后还有小结。《法华授手》出版后,在湖南地区广泛流行。清末,道阶法师在衡阳、耒阳等地多次讲过《法华授手》,频吉智祥的根本道场衡阳佛国寺,曾刻印过此书。《法华授手》被收入《嘉兴藏》。
《禅林宝训笔说》是《禅林宝训》的注释本。《禅林宝训》四卷,南宋净善重编,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一百多位著名禅师的嘉言懿行,警世教训,凡三百篇,被作为德育教材,盛行于丛林。《禅林宝训》的注释本很多,频吉智祥的《禅林宝训笔说》被教界公认是注释中最好、最具特色的,流通广泛,有较大影响。台湾慈光寺的禅净学院的课程大纲就是选用智祥大师的《禅林宝训笔说》,为初学佛者的入门书。台湾中台禅寺对《禅林宝训笔说》有较高的评价:“此书古来即盛行于禅林,内文总三百篇,所选均属佛教精简警世上乘作品。”
频吉智祥读《禅林宝训》四十年,深得其中妙旨,以禅门前辈的嘉言懿行指导自己的言行。他在《禅林宝训笔说序》中写道:“予自参学以来,读之已四十春秋,如饮醍醐,如餐妙药。立身接物之际,间尝窃取一二言,奉为典型。虽不能媲美乎前贤,亦或者不见哂于今世。”“古人抚育情深”,“作之记之,诚不啻嚼食餧婴,苦心极矣”。令频吉智祥忧心的是,际此末法时代,禅门风气呈涣散之势,即使熟读先辈的教训,而行之、效之者日见稀少,“而究之后人,行之犹登渺莽,难于措足,鲜克有珍之惜之,而心醉神酣者也。”晚年,有禅人请智祥说法,宣讲《禅林宝训》,频吉智祥已力不从心,于是写成讲稿,命弟子代说。日积月累,渐成规模,取名为《笔说》。成书后,智祥感到,笔说与口说相比,宣化更为方便,可以“不拘时,不择地,续微学于将坠,发妙理于浅近。风柯月渚,语遍溪山。” 对学人的影响更为广泛。他深切期望“学者肯綮深思,细心穷玩,融古人之言为己言,通古人之志为己志。斯则匪惟弗辜前辈嚼食餧婴之婆心,而亦不负今日白首青灯之朽志也已。”由此,可见频吉智祥拳拳教化之心。
《禅林宝训笔说》之所以受到教界喜爱,是因为它确实具有突出的特点:串讲简明清晰。《禅林宝训》所选为丛林著名禅师具有教育意义的言论,虽然“其文理优游平易,无高诞、荒邈、诡异之迹。”但因为它的读者对象是初入佛门的信徒或僧侣,需要启蒙教育。明清时期,大部份出家众文化水准不高,即使是“文理优游平易”的读物,其中的人物、背景、字词还是需要解释。但这种解释又不能太过烦琐。《笔说》的注释讲解就详略得当,简明清晰,寥寥数语,串讲明白。《笔说》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每篇原文的前头有提纲挈领的提要,对初学者领会禅师言论的主旨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如“此篇训人守节义,毋恃外势也。”“此篇言丛林之兴衰。在德不在法也。”串讲完毕,还有评论或劝勉。《禅林宝训笔说》广泛流行,为佛门所喜爱,充分说明僧人高扬道德、节义的文化品位和重视人文关怀的价值。
3、“江湖禅宗网络”重现生机
湖南在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禅宗南宗五派的一些开宗立派的禅师,如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石头希迁、沩山灵祐、仰山慧寂、药山惟俨、龙潭崇信、云岩昙晟、德山宣鉴,都与湖南有密切的联系。他们活动在湖南、江西两省,形成唐代禅宗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形势。尤其是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两位大禅师门下,四方学者辐凑,时称“江湖二甘露门”。参学者,从江西到湖南,从湖南到江西,来来往往,十分频繁,人们称为走“江湖”,表达了禅宗僧人虚心参学、门派间频繁交流的情景。“江湖”一词,后来演变为老练世故、卖艺为生的意思,与原意相去甚远。湖南、江西禅宗形成一个关系至为密切的网络,反映当时禅宗的兴盛局面,对禅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3]
“江湖”禅宗网络的重要人物石头希迁唐天宝(742-755)年间入南岳,住南寺。希迁弟子惟俨、道悟最为著名。惟俨住持澧州药山寺,法嗣昙晟传洞山良价。洞山良价传法于江西洞山,良价传曹山本寂。良价、本寂师徒共同创立了曹洞宗。
王夫之《宝宁寺志叙》说:“宝宁西南岳,东江西,二茎之所自,以精相灌,以息相呴,以阴相荫,以华相丽,阐缓凝停于其中。” 说的就是湖南攸县的宝宁寺在唐朝江湖禅宗网络中,具有枢杻、桥梁地位,是青原、南岳两系交往中心。宝宁寺所在的湖南攸县,位于湘东、赣西,是来往于江湖间的僧人必经之地,宝宁寺的繁荣占有地利与人和的优势。宝宁寺僧长髭和尚、石室善道、宝宁勇是唐朝三位著名禅师,前来参学的僧侣络绎不绝。仅宝宁勇禅师在攸县一地就创建禅寺11所,可见这一时期江湖禅宗之兴盛。
湖南禅宗到宋代以临济宗为代表,达到鼎盛,元以后日渐衰落,尤其是曹洞宗活动转到北方,在湖南少见踪迹。明中叶以后,湖南禅宗有所复兴,临济宗与曹洞宗纷纷在湖南建立道场,有影响的高僧也不少。“临天下,曹一角”是指中国佛教史上长期以来,禅宗以临济宗与曹洞宗最为发达兴盛,而临济宗的势力又强于曹洞宗。但是,明清之际,就湖南的实际情况来看,曹洞宗远不止“一角”的地位,具有与临济宗平分秋色、旗鼓相当的份量。
从活动的道场来看,临济宗的主要道场是宁乡大沩山、浏阳石霜寺、南岳福严寺、湘阴神鼎山、邵阳武冈胜力寺等,都是临济宗天童系弘储及其弟子、木陈道忞的弟子五峰如学、远庵本仹、天岳本昼以及破山海明的弟子,活动的地区在湘西、湘中、长沙、湘北一带。而曹洞宗僧侣活动的道场,长沙麓山古寺、南岳南台寺、常宁大义山、衡阳紫云峰、湘乡荆紫峰、狮峰、攸县保宁寺等,都是湖南极有影响的道场,而无学幻、元洁净莹、且拙净讷、肺山智檀、频吉智祥,不论是实修实证、锻炼弟子,还是著书立说,以及弟子法嗣数量,都不逊于临济宗。
明朝,曹洞宗弘化地区扩大至江南,在湖南呈复兴景象,使沉寂多年的江湖禅宗网络焕发了生机。不过这一时期的江湖网络,除江西、湖南外,还应加入浙江。
无学幻参敬堂法忠于庐山,弘化于湖南南岳及湘乡、永州各地;湛然圆澄活动于浙江会稽、径山、嘉兴;石雨明方活动于浙江;瑞白明雪曾继圆澄主显圣寺法席,主要活动于湖州弁山寺,人们以“弁山”称之,又迁江西虔州崆峒寺、洪州百丈山百丈寺,大唱曹洞宗风。元洁净莹,跟随师父瑞白明雪在弁山、江西一带活动,到过澧州慈云寺。至于万峰智韬、频吉智祥、肺山智檀、且拙净讷,或参学于浙江、江西,或主法席于浙江弁山、江西云岩、百丈山、等地,可见当时湖南僧人在湖南、江西、浙江之间穿梭来往之频繁。
与唐朝禅宗网络相同之处还有,地处湘赣两省之间的攸县宝宁寺,也重现当年禅宗活动中心的景象。宝宁寺,座落在湖南攸县黄镇乌井村。唐天宝10年(751)长髭旷所创建。长髭旷,攸县人,从南岳石头和尚得法后,回到攸县空王台隐居,株茅斩棘,将空王台开辟为道场。长髭法嗣石室、法孙圣寿勇三代禅联,弘扬佛法,名声大振。从唐五代至宋元期间,保宁寺香火一直很盛,是湖南名蓝。保宁寺地处湘赣边区,成为佛教名山南岳、江西两系的交往中心。著名的 庞 居士、李行婆以及云岩昙晟、三圣慧然、杏山鉴洪(江西)、长沙景岑、道吾宗智、仰山慧寂、石霜云盖等著名大师都先后到保宁寺活动。宋仁宋时,杨岐仁勇大师,慕保宁勇之名,两次来保宁寺过化传法。由于攸县宝宁寺在佛教禅宗史上的特殊地位,吴立 明老 先生曾说,保宁寺是国宝级的佛教道场。
明清时期宝宁寺的中兴景象,从湖南著名思想家王船山的两篇叙言中可以看出。王夫之《宝宁寺志叙》说:
万峰和尚……既唱宗风,遂修胜地。刹竿特建,妙旨斯宣。莲歌答响,灵钟发韵。辨其异同,判其昭曶。援紫 云 先生之明微,显宋仁勇师之化迹。……不但得主于青原,克家于百丈已也。近者樵迳分风,虹桥判雨,诤言盈室,蕉鹿难求。宝宁左顾而间寻思之径,右眄而驾蹄踏之驹,汇其岐流,挈其交领,良法界之大观矣[14]。
《宝宁万峰大和尚语录叙》说:
万峰禅师具眼当颅,破心出汗,频伸一攫,威震日天。掀崆峒之狮窟,倾百丈之鲸波,继白云端而起,为吾衡摘出青芙蓉七十二朵,堆堆垛垛,向一切界,照天烛地。住乐山,住宝宁,云轰月朗……[15]。
由此可见,明清之际,宝宁寺继唐代以后,再一次成为联系江西(青原山,石头希迁“寻思之径”)、湖南(南岳,马祖“驾蹄踏之驹”)诸地僧侣的枢杻、活动中心,“良法界之大观矣”!
-----------------------------------------------------------
[①] 参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8~492页。
[②] 《新续高僧传》五十五卷,见《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
[③] 《五灯全书》、《禅宗宗派源流》附录I“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
[④] 《(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三,仙释。
[⑤] 《新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湖南省志》第二十七卷《宗教志》第90页。
[⑥]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443页。
[⑦]《禅宗宗派源流》附录I“中国禅宗宗派传承图”智檀列于净符名下,另外据《湖南省志?宗教志》,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当代重点寺院“麓山寺”之条,记“清代麓山寺诗僧辈出,先后出了智檀、文惺、天放、笠云等,皆曹洞宗僧人……”。
[⑧] 《海潮音》第一卷,庚申(1920)第四季,释僧度《虎岑集稿》,上海古籍影印本《海潮音》第二册第435页。
[⑨] 《海潮音文库》第三编佛教传记。
[⑩] 《新续高僧传》第二十六卷,《高僧传合集》第862页。
[11] 僧度:《虎岑集稿》,《海潮音》1920年第一卷,第四季增刊。
[12] 僧度:《虎岑集稿》,《海潮音》1920年第一卷,第四季增刊。
[13] 见徐孙铭主编《湖南佛教史》,第95页。
[14] 《船山全书》十五册,岳麓书社1995年6月第一版,第1004页。
[15] 《船山全书》十五册,岳麓书社1995年6月第一版,第1005页。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