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演禅师语录
宋才良等编
法演禅师语录卷上
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录
参学才良编
师开堂日。授疏示众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请对尊官。分明剖露。宣疏了指法座云。此大宝华王座。从朝至暮。与诸人同起同坐。诸人还见么。若见。更不在升。若不见。莫道今日谩你。便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先为今上皇帝。伏愿。常居凤扆永镇龙楼。次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州县官僚。伏愿。乃忠乃孝惟清惟白。永作生民父母。长为外护纪纲。又拈香云此一瓣香。得来久矣。十有余年海上云游。讨一个冤仇。未曾遭遇。一到龙舒。果遇其人。方契愤愤之心。今日对大众雪屈。须至爇却。为我见住白云端和尚。从教熏天炙地。一任穿过蔡州。有鼻孔底辨取。龙门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若论第一义。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立在下风。一大藏教白云万里。摩竭掩室毗耶杜口。正在梦中。千佛出世寐语未了。文殊普贤拗曲作直。所以道。设使言前荐得。犹是滞壳迷封。纵饶句下精通。未免触途狂见。若也把定封疆。说什么法堂前草深一丈。直得凡圣路绝鸟飞不度。天下衲僧无出气处。众中莫有不甘底么。出来相见。时有僧问。优昙花现方便门开。朝宰临筵如何举唱。师云。今日好晴。学云。杲日当空清风匝地。师云。省得我多少。问如何是人中境。师云。宝阁凌空金铎响。怪松隈险野猿啼。学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鼻直眼横。乃云。更有问话者么。若无。双泉今日向第二义门。放一线道。与诸人相见。和泥合水一上。且要释迦弥勒动地雨花。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各踞一方助佛扬化。皆务本事器量堪任。双泉不免也入一分。共说东家杓柄长西家杓柄短。任从春草青青炎光烁烁。秋树叶零冬冰片薄。何故如是。且要诸人顺时保爱(谢辞不录)乃拈起拄杖云。古人道。拈起也天回地转。放下也草偃风行。四面即不然。拈起也七穿八穴。放下也锦上铺花。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良久云。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师在白云授帖。拈起示众云。大众。只恁么会得。埋没宗风。过犯不小。幸有见成公案。请维那对众宣读。宣帖了授法衣提起云。既是大庾岭头提不起。为什么却在者里。且道。者里底是。那里底是。乃云。携瓶自汲清凉水。却著袈裟作主人。便披指法座前云。象王回师子步。侬家看著双眉聚。然虽如是。事到如斯难为辞让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便升座。僧问。禅非意想道绝功勋。转身一句作么生道。师云。大众见你。学云也。知和尚有此机锋。师云。独出阇黎。学云。今日却成造次。师云。捧上不成龙。问沙场久战名遂今朝。不涉功勋作么生道。师云。长蛇犹自可。偃月怎生当。学云。金镞惯调曾百战。铁鞭多力恨无仇。师云。知君不是金牙作。争解弯弓射尉迟。学云。眼亲不如手亲。师云。新长老败阙。学云。口是祸门。师嘘乃云。秋风飒飒玉露垂珠。水碧山青蛩吟蝉噪。圆通门大启。文殊普贤穿过汝诸人鼻孔。自是汝诸人当面讳却。复云。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说。未审说个什么。少林有妙诀。殃及子孙。至今分疏不下。更说什么妙诀。若人识祖佛当处便超越。超越与未超越则且置。你道。祖佛即今在什么处。若无人道得。山僧不惜眉毛。与汝诸人拈出。拍禅床一下。
小参。僧问。如何是佛。师云。肥从口入。乃举。德山示众云。今夜不答话。有问话。者三十棒。众中举者甚多。会者不少。且道向什么处见德山。有不顾性命底汉。试出来道看。若无。山僧为大众与德山老人相见去也。待德山道。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但向伊道。某甲话也不问。棒也不吃。你道。还契他德山老人么。到者里须是个汉始得。况法演游方十有余年。海上参寻见数员尊宿。自谓了当。及到浮山圆鉴会下。直是开口不得。后到白云门下。咬破一个铁酸馅。直得百味具足。且道馅子一句作么生道。乃云。花发鸡冠媚早秋谁人。能染紫丝头有时。风动频相倚似向阶前斗不休。
入院日。上堂。僧问。携筇领众祖令当行。把断封疆师意如何。师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学云。四面无门山岳秀。今朝且得主人归。师云。你道路头在什么处。学云。为什么对面不相识。师云。且喜到来。乃举。祖师道。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磨大师信脚来信口道。后代儿孙多成计校。要会开花结果处么。郑州梨青州枣。万物无过出处好。
上堂。举古人道。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双泉则不然。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筑著磕著。
到兴化上堂僧问。和尚未离四面时如何。师云。在屋里坐学云。离后如何。师云。走杀阇黎。乃举法眼颂云。山水君居好城隍。我亦论静闻钟角响。闲对白云屯。大众。法眼虽不拏云攫雾。争柰遍地清风。四面今日试与法眼把手共行。静闻钟角响。且不是声闲对白云屯。且不是色。既非声色。作么生商量。乃云。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似锦柳如烟。仙家不解论冬夏石栏松枯不记年。
上堂云。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十字街头立。被人唤作贼。便下座。
上堂。僧问。四面无门山岳秀。个中时节若为分。师云。东君须子细。遍地发萌芽。学云。春去秋来事宛然也。师云。才方搓弹子。便要捏金刚。乃举。古人云我若向你道。即秃却我舌。若不向你道。即哑却我口。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四面有时拟为你吞却只被当门齿碍。拟为你吐却。又为咽喉小。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乃云。四面从来柳下惠。
岁旦上堂云。元正启祚万物咸新。扬尽大千沙界。都来只在一尘。乃展手云。是新是旧。有人出来道看。若无四面且世谛流布去也。遂叉手云。孟春犹寒。伏惟。首座大众洎诸知事。尊体起居万福。
上堂。僧问。千峰寒色即不问。雨滴岩花事若何。师云。今日也相似。学云。一句迥超千圣外。千山锁断万重关。师云。一滴落在什么处。学云错。师云错。学云错错。师便打。乃云。千峰列翠岸柳垂金。樵父讴歌渔人鼓桌。笙簧饶地鸟语呢喃。红粉佳人风流公子。一一为汝诸人。发上上机开正法眼。若向者里荐得。金色头陀无容身处。若也不会。吃粥吃饭。许你七穿八穴。
白众出队上堂云。明日匹马单锵。为国出战。得胜回戈之日。满路歌谣。大众。作么生是歌谣一曲。乃云。啰逻哩啰逻哩。还有人和得么。良久云。鸳鸯绣了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寒食夜小参。僧问。群迷久渴冒雨登山。向上之机请师方便。师云。不免入山一回。学云。恁么则步步踏实去也。师云。空手却回去。学云。若是那边。还的当也无。师云。罕遇知音。学云。谢师证明。师云。知音底事作么生。僧划一划。师云。又被风吹别调中。学云。往往随他口头走。师云。更是阿谁。乃云。李白桃红山青水绿。云横洞口月皎长空。若只向者里荐得。法眼道。月明幽室寒。星分拱辰异。便须瓦解冰消。韶国师道。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亦须百杂碎。何也尽乾坤大地不消一捏。然虽如是。事无一向。今夜且放过一著。
上堂举。梁武帝问达磨。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云。廓然无圣。帝云。对朕者谁。磨云不识。又僧问六祖。黄梅意旨什么人得。祖云。会佛法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么。祖云不得。僧云。和尚为什么不得。祖云。我不会佛法。师云。大小大祖师。问著底便是不识不会。为什么却儿孙遍地。乃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小参。僧问。施主远趋于丈室。请师一句利于人。师云。教天下人成佛去。学云。悠悠尘内客。不谩入山来。师云。中间犹有众生在。僧便喝。师云。且道是佛是众生。学云。四面眼难谩。师云。你向什么处见四面。僧拂袖归众。师云作家。乃云。满口道得底却不知有。知有底又道不得。且道过在什么处。将成九仞之山。莫惜一篑之土。
上堂举。云门垂语云。古佛与露柱相交。是第几机。自代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师云。大小大云门大师。元来小胆。四面道。古佛与露柱相交。是第四机。良久却云。者个说话。面皮厚三寸。出语成不逊。好将临济棒一日打三顿。什么人下得手。虽然罪过弥天新赦咸放。
结夏上堂。僧问。五天结制分付蜡人。未审双泉如何示众。师云。足不履地。乃云。结夏无可供养大众作一家宴管顾诸人。遂抬手云。啰逻招啰逻摇啰逻送。莫怪空疏。伏惟珍重。
上堂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释迦老子半夜逾城直往雪山。早是漏逗不少。更思惟个什么。便下座。
上堂举。药山久不上堂。主事报云。大众久思和尚示诲。山云。打鼓著。大众方集。山便归方丈。主事云。和尚许为众说法。何故一言不措。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师云。虽然以己妨人。争柰贼身已露。诸人要识药山么。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
上堂举。僧问洞山。如何是善知识眼。山云。纸捻无油。师云。洞山老汉不是无只。是太俭。忽有人问四面。如何是善知识眼。只向伊道瞎。何故且要相称。乃云。纸捻无油也大奇不堪拈掇有谁知。回身却忆来时路。月下腾腾信脚归。
上堂举。教中道。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只如一大藏教。甚处得来。若言无说。五千四十八卷什么处消遣。到者里须是个人始得。还会么莫谤四面好。
上堂举。僧问投子。如何是十身调御。投子下禅床立。或有人问四面。如何是十身调御。老僧亦下禅床立。为什么却依样画猫儿。待我计校成。即说向你。
上堂举。药山问石头。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承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某实未明。乞师指示。石头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山僧在众日。闻兄弟商量道。即心即佛亦不得。不即心即佛亦不得。若恁么说话。敢称禅客。何故殊不知石头老人文武兼备韬略双全。若是四面见处。也要诸人共知。只见波涛涌。不见海龙宫。
上堂云。三世诸佛遥望顶礼。六代祖师开口不得。四面今日且权为指使。且道是个什么。一二三四。五雷门夸布鼓谩。说李将军蓝田射石虎。
上堂云。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众生。并为增语。或有人出来道。盘山老[口+尔]。但向伊道。不因紫陌花开早。争得黄[賏/鸟]下柳条。若更问道四面老[口+尔]。自云。喏惺惺著。
上堂云。仲冬严寒。伏惟。首座大众。尊体起居万福。两彩一赛。便下座。
上堂云。有一则语举似诸人。第一不得错举。便下座。
上堂云。昨宵年暮夜。今朝是岁旦。都大寻常日。世人生异见。不解逐根元。只管寻枝蔓。新旧只如今。子细分明看。若也更商量。秦时铎铄钻。
诸院长老入山。师上堂云。临济入门便喝。是甚碗鸣声。德山入门便棒。拗曲作直云门三句。曹洞五位。大开眼了作梦何故如此。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到龙门上堂云。有舌胡利。无口非哑。七出八没。风流儒雅。便下座。
到海会上堂云。白云山里白云人。把定封疆无缝罅。无缝罅知几价。莫有知价底么。乃云。一二三四五。
到兴化上堂云。世事冗如麻。空门路转赊。青松林下客。几个得归家。共唱胡笳曲。分开五叶花。幸逢诸道友。同上白牛车。大众。车在者里。牛在什么处。芳草渡头寻不见。夜来依旧宿芦花下座。甘露资长老。把师住云。舒州管界。元来有个草贼。师云和尚也须堤防。资拟议。师便拓开。
上堂云。祖师道。叶落归根来时无口。祖师恁么道。犹欠悟在。便下座。
上堂。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云。人贫智短马瘦毛长。乃云。祖师说不著。佛眼看不见。四面老婆心。为君通一线。便下座。
上堂云。春气乍寒乍暖。春云或卷或舒。引得韶阳老子。放出针眼里鱼。乃云错。
谢主事上堂。僧问。王索仙陀婆时如何。师云。七孔八窍。学云。如何是王索仙陀婆。师云。鸾驾未排齐号令。学云。如何是仙陀婆。师云。眼润耳热。僧礼拜。师云点。乃云。文殊张帆普贤把柁。势至观音共相唱和。赢得双泉闹中打坐。打坐即不无。且道下水船一曲作么生唱。啰逻哩啰逻哩。俗气不除。
上堂云。今宵正月半。乾坤都一片。普贤门大开。相逢不相见。乃云。过在阿谁。
上堂云。默默默。无上菩提。从此得赚杀人。便下座。
上堂云。适来思量得一则因缘。而今早忘了也。却是柱杖记得。乃拈起柱杖云。柱杖子也忘了。遂卓一下云。同坑无异土。咄。
上堂举。镜清问玄沙。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沙云。还闻偃溪水声么。清云闻。沙云。从者里入。师云。果是得入。一任四方八面。若也未然。辄不得离却者里。
谢典座上堂云。小绳钱贯大绳井索。日急要用笊篱木杓。虽然破家具。应用有处著著错。南北东西水洒不著。
冬至上堂云。少年天子此日拜郊林泉之士。远望歌谣。万岁万岁。便下座。
有一道姑。入山礼拜。请上堂云。道可道非常道。真可笑。姮娥一夜绣鸳鸯。解把金针呈巧妙。将并老黄梅儿孙一何拙。如今个个口吒呀。问著乌龟唤作鳖四面今日与君决。列怎生雪。冤家冤家。莫向背地里吐舌。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