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悟”与“顿悟”

禅宗思想 | 作者:网络 [投稿]

禅宗自五祖弘忍门下有南北分途,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渐悟”,就是通过坐禅、诵经来凝心、摄心,离弃世俗的影响和烦恼,认识和保持“心性本净”,以求内心解脱后世南宗风行天下,习禅者以为禅宗法门不需坐禅,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就可以得道了。“顿悟”,认为“心就是佛”,人要觉悟佛性,用不着读经礼佛,只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行了。怀师指出:“尽一大藏教,统诸修行法门,皆渐法耳。即禅宗祖师,于言下顿悟者,亦由熏修渐积而来。”因此,习禅者必须注重修定。至于是先修后悟、修悟同时,还是悟后起修,怀师认为:三说虽异,通途是一,根器各异,自知适应,不必争论高下。怀师的禅法不仅融合佛教显密之学,而且贯通儒、道各家之言,相较比量,会归一旨,别开生面。

中国禅宗的真正开拓者是第六代祖师慧能。慧能俗姓庐,生于公元638年,广东岭南人。年少时到河北黄梅山投奔五祖弘忍。后来,五祖弘忍要挑选继承人,便召集众僧令其徒各作一偈(jie)——按照现在的意思就是出题考试,每人做一首含有悟性的诗歌。悟性大的才可继承衣钵成为第六代祖。有一位众僧公认的大师兄名叫神秀的,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僧齐声贺好。当时惠能并不在场,他在后面干活时,忽然听到有人念诵神秀的偈子,便问是何人章句,那人告诉了他,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话他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僧见偈,各个惊异,于是互相窃窃私语。五祖弘忍见状,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涂去惠能之偈,故意说:“亦未见性”。众僧见师傅如此评论也就不以为然了。五祖于是趁深夜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并极度秘密的送慧能南行,当时慧能只有二十三岁。

神秀和慧能的这两个偈,已经成为禅宗的至理名言,他们分别代表北、南两个不同的禅宗宗派。他们认识上的根本分歧其实就是“渐悟”和“顿悟”的不同修行方法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必从修辞学或逻辑学的角度去苛刻要求,但从修行的方法上,倒有探讨借鉴之处。神秀是一个好学勤修的老实和尚。他诵经求道,一步一个脚印。不管儒学、佛学、科学,“时时勤拂拭”,总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功。我们学习了几十年的辩证唯物主义,至少应该懂得一点皮毛,神秀的认识附和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飞跃,从矛盾到统一的发展规律。慧能的偈子突出一个“本性”,本性永远清净,无须拂拭,这就有点违背客观事实了,他的这个主张有点惊世骇俗,既玄妙,又容易做到,何乐而不为?于是他获得了广大徒众,笼络了一大批众徒稀里糊涂地几十年习禅,却什么也禅悟不出来就不稀奇了。禅宗的这两个宗派,它们对后来的儒学也有很大影响。神秀以渐悟立宗,在北方提倡勤修苦学的学风,使北方的儒学也养成几个朴实精进的学派。慧能在南方以顿悟开山,使南方的儒学也染上了一种夸诞虚妄的习气。渐悟、顿悟,本来不是两个对立面。没有渐悟的基础,无法获得顿悟。不承认渐悟的顿悟,只能是一种妄悟了。

不论渐悟、顿悟,都追求一个心净如镜。这也许是禅定的最高境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