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和你我住的地方没什么两样的国家,有一个村庄,那里住了五个兄弟姐妹,他们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
寒冷的冬天里,他们总是紧紧地围在一起取暖。
有一天,国王知道了这五个孤儿的事,决定领养他们。他宣布,他马上就会到村子里来看他们,而且要当这五个孩子的新爸爸。
这五个兄弟姐妹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简直兴奋得要飞了起来。
村子里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也都很兴奋。他们纷纷到孤儿们的家,告诉他们要做哪些准备。“你们中谁给国王留下最好的礼物,谁就能住到大城堡里去喔!”
这些人并不认识国王。他们只是猜想,所有国王都一样,喜欢能给他留下好印象的人。
孩子们听了这些话之后,就开始准备要送给国王的礼物。他们都很努力,想得到国王的赞赏。
其中一个孩子懂得雕刻,他决定送国王一件美丽的木雕作品。他用刀子在软榆木上削啊削,麻雀的眼睛或是马的鼻子马上成形,小小的木头也顿时好像有了生命。
他的姐姐决定送国王一幅天堂的画,好让国王挂在城堡里。另一个姐姐想把音乐作为礼物送给国王。她不停地唱歌、弹奏曼陀铃。村里的人每次经过,都会停在窗边,欣赏她那曼妙、悠扬的歌声。
另一个孩子想在国王面前展示他的聪明,于是每天读书读到深夜。地理、数学、化学,他样样都念。他的求知欲很强,所以学问很渊博。相信任何国王都一定会对他的丰富知识赞赏有加。
但是,最小的妹妹不知道该送国王什么。她的手笨拙,不会雕刻;她的手指也僵硬,不适合拿画笔。她开口唱歌,声音粗哑难听。而且她也不太会念书。
她只是一个小马僮。每天,她都站在城门口,看着经过的人群。只要有机会帮这些人照顾马儿,或帮助他们给牲畜喂食,她就可以赚一些钱,买食物给哥哥姐姐们。
小女孩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的长处,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国王。
她唯一的优点就是她的心,因为她很善良。她叫得出每一个乞丐的名字。她喂狗儿吃东西。她接待每个过路的旅人,也亲切地和陌生人打招呼。她会问他们:“旅行顺利吗?”“告诉我你在旅行中学到什么,好吗?”“你先生好吗?”“你喜欢你的新工作吗?”
因为她心胸宽阔,所以对人充满关心与好奇。不论是贫穷的乞丐或有钱的商人,对她来说都一样。
但是,小女孩还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她很担心国王不喜欢她。
她记得村里的人对他们的交代,所以她下定决心要送一样东西给国王。
她抓起一把小刀,走到会雕刻的哥哥身边。“你可以教我怎么雕刻吗?”她问。
“对不起,”哥哥头抬也不抬地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没时间陪你。你知道的,国王就要来了。”
小女孩放下小刀,换了一只画笔。她拿着画笔去找会画画的姐姐。姐姐正在小山坡上画着夕阳。
“你画得好漂亮喔!”善良的小女孩说。
“我知道。”姐姐回答。
“你可不可以让我跟你学画画?”
“现在不行。”姐姐头抬也不抬地说,“你知道的,国王要来了。”
小女孩想起另一个很会唱歌的姐姐。
“这个姐姐一定会帮我的。”她想。
她找到那个姐姐时,姐姐身边围着好多人,大家都在听她唱歌。
“姐姐,姐姐,”小女孩大喊,“我来听你唱歌,我想跟你学学。”
但是这个姐姐并没有听到。大家的鼓掌声音太大了。
小女孩很沮丧,她转身,低着头走开。
这时候,她想起,她还有一个很会念书的哥哥。
于是她拿着一本小书,跑去找他。
小女孩跟哥哥说:“我没有东西可以送给国王,你可不可以教我怎么念书,好让国王看看我有多聪明?”爱念书的哥哥没有说话。他正在沉思。
于是小女孩又开口说:“哥哥,你可不可以帮帮我?我什么都不会……”
“走开!”哥哥大喊一声,打断了小女孩的话。他头也没抬,两眼仍盯着书本,“国王就要来了,你没看到我正在准备吗?”
小女孩难过地离开了。
她没有东西可以送给国王。
她回到城门边,继续她照顾牲畜的工作。
几天后,一位穿着商人衣服的先生来到这个小镇。
“你能帮我喂喂我的驴子吗?”这位先生问小女孩。
小女孩听到声音,马上站起来。她忍不住要盯着这位远道来的先生看。阳光下,他古铜色的脸颊发出亮光,深邃的眼睛格外清澈。他脸上挂着的笑容让小女孩觉得好温暖。
“可以啊。”小女孩赶紧回答。她把驴子牵到饮水槽边:“交给我吧。等你回来时,它不仅吃饱了,毛也会被梳理得很整洁。”
小女孩一面喂驴子喝水,一面问这位先生:“请问,您会在镇上待一阵子吗?”
“会的。我来找人。”
“您大老远来,会累吗?”
“会啊。”
“那您要不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小女孩指着墙边的长椅说。
这位先生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他靠着墙,闭上眼睛,睡着了。
几分钟后,这位先生醒了。他睁开眼睛,发现女孩就坐在他的身边,盯着他看。小女孩觉得很不好意思,她马上转过头去。
“你坐在这儿很久了吗?”
“嗯。”
“你在看什么?”
“没什么。我觉得您看起来就是个大好人,所以很想坐在您的旁边。”
那位先生开心地笑了。他摸摸小女孩儿的头,说:“你是个聪明的小孩。等我回来后,我会再来看你的。”
没过多久,那位先生真的回来了。
“您找到要找的人了吗?”小女孩问。
“找到了。但是他们都很忙。”
“怎么说呢?”
“我第一个找到的人是个木匠,他急着要完成一件作品,他要我明天再去。另一个是画家,我看到她坐在山坡上。山脚下的人告诉我,她不想被人打扰。另一个是音乐家,我跟一群人坐在一起,听她表演。我说我想跟她说话时,她说她没有时间。另一个我要找的人不在,他到城里去上学了。”
小女孩晓得这位先生是谁了。
她瞪大了眼睛,倒吸了一口气,说:“但是您看起来不像个国王啊。”
“我尽量让自己不像。”国王说,“因为当那个国王很孤单。我身边的人都不把我当普通人对待。他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好处,努力想要讨好我。而且他们老是对我抱怨。”
“可是当国王不就是这样吗?”小女孩问。
“当然。”国王回答,“但是,有时候我也想跟我的人民在一起。有时候,我也想跟他们说说话,想听他们的故事,想大笑,想哭。有时候我也想当孩子的父亲。”
“所以您想领养小孩?”
“对,大人只想讨好我,但是小孩子不会,他们会跟我说心里话。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可是我哥哥姐姐都太忙了,不过他们想给您一个惊喜。”
“是啊,但是我会再回来的。也许改天他们会比较有空。”
小女孩犹豫了一会儿后,问:“先生,那我呢?我没有什么才能,但是我想做您的小孩。”
国王笑着说:“我的小宝贝,你已经把最好的礼物给我了。你给我你的心、你的善良、你的时间,还有你的爱。你当然可以做我的小孩。我就是爱你本来的样子。”
那些有才能的小孩都没有时间,所以他们没见到国王。而那个没有特殊才能、只有一副好心肠、不刻意去改变自己的小女孩反而成了国王的孩子。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有一位沙弥,满怀疑惑地向无名禅师问道:「禅师,您说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但如果是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既然不是人,还要度他吗?」无名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刻
达摩祖师早年辞别祖塔,跨越重重大洋,抵达中国。于是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与武帝论功德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言:“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祖师云:“此但人天小果有
大慧宗杲禅师座下有一位道谦禅师,跟大慧宗杲禅师学禅很多年,每天用功很认真,但是十几年没有成长,非常焦虑,大慧宗杲禅师就让他到长沙去给张浚居士送信。道谦禅师就更加烦恼,不愿意去。但是老和尚吩咐了,他又不能违逆,于是就把烦恼跟同参道友说了,其中一位
曾经有位老修行,独自住在深山的小茅棚里,对自己的修行还算满意,自喻“三十年不冒烟”。就是说已经三十年不生烦恼了。有一天来了一群牧童,叽叽喳喳地,非常热闹。老修行在蒲团上打坐,也不理睬他们。小孩子们调皮,有的去拉老修行的手,有的去动老修行的腿,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道明禅师问一僧人:“最近离开了什么地方?”那僧人便大喝一声。道明说:“老僧受你这一喝。”僧人又喝叫一声。道明说:“三喝四喝后做什么?”僧人无言应对。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