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子,赵州桥,无情说法时时,可惜你我不会,风送钟声,说些什么?不禁又使我想起那千年的公案。
赵州悠然地坐在禅床上,偶尔用拂子赶赶苍蝇。身边也许放着一杯茶吧。那个禅床是不是折腿的那个。可能已无法考证了。院主正在身边,也许在汇报工作吧,这时外面来了两个参学的僧人,进门后见到赵州就礼拜。见到千仞壁立的赵州关了吗?赵州抬眼问:“曾到此间?”(考考你,看你著不著相!)答:“未到。”(著相)赵州即慈悲指示:“吃茶去。”(兄弟,满目青山,无处不禅,不要等拉开架势辩论佛法时,再用心。在生活中好好究理吧,不见赵州四十年行脚,除粥饭不杂用心吗?)再问后者:“新到曾到?”答:“曾到。”(0分)亦云:“吃茶去。”二人下。院主倒是有眼,看出赵州关,却在此处逼拶:“和尚!未到教他吃茶,且不说,曾到的为什么教他吃茶去?”(此处甚难开口,答与不答,都易滞相)赵州唤:“院主!”(且看赵州,岂能入瓮,再设赵州关)院主应诺。赵州云:“吃茶去。”(此句着力点与前二句不同,重在截断众流。)
法乳千年,不知有多少人从中受益,若是学人当下泯念,回光返照,自能于此处得见赵州。若知自己错处,会得赵州苦心,在生活中好好观照(究理),也离开悟不远。若是不能回光,亦不能会得究理,但对赵州挚诚不疑,于此句上起疑,咬住不放,他日有人点破或碰着磕着,自会得个消息。若是以为“只是一期方便”,则太负赵州了。
“吃茶去”一语自始天下传诵。但观现人所述,多是在茶上下功夫,更有甚者,把“禅茶一味”也拉了进来。论“赵州禅”的确有之,但提“赵州关”的尚未见。学愚认为此公案精彩处,一是无处不在、无影无踪的“赵州关”;二是群机并育的“赵州禅”。若只从茶上会,难见本分事接人的赵州了。(相似的公案如:“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吃粥了也未”,“吃粥也”,师云“洗钵去”。如果也开发一下,柏林寺可建“粥厂”和“钵公司”了。笑谈。)且听一颂:寻常事上好设关,本分接人日用间。行人若从茶上会,回去重凑草鞋钱。
说到“禅茶一味”,学愚亦有粗浅的看法,说出来还请诸方指教。“禅茶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境界呢?我认为“禅”表示“空”,“茶”表示“有”,禅茶一味也就是空有不二之(境界)意思。由于茶的特殊药理作用,有通百脉、开诸窍的作用,习禅者不用太过精勤,只要适量热茶下肚,就起到类似烦恼消除、身心愉悦的禅定觉受,因此茶在此更代表“乐”,而禅者此时谛观唯心妙境(止观双运),把此乐融入法性空乐不二,自然易证果或开悟了。这正是禅者以茶为助道的原因。“禅茶一味”也是过来人对吃茶这种殊胜方便的极高赞叹。
张菁居士编的《吃茶去》一书载有杨惠南引的日本禅僧所述“茶道有本、末、中之三节。本者,成人也。人各皆散乱,粗动器耳;故以恒事,自然教定……是以灼点茶,论亲疏焉耳。主有五事:一、扫室;二、居物;三、改具;四、点茶;五、接客。作客有五:一、进室;二、着座;三、改衣;四、吃茶;五、彻物。夫人精炼平生,作用自清,是日成本。参详宗旨。至沩仰理,是日成末。通达事理,物物无惑,是日得中道之理,凡得三义,通十道,则可为究尽茶道之要。”精要的说出了茶道的精神。我认为:“本”代表“有”,有戒和止的作用。末代表“空”即慧。中呢也就是“禅茶一味”了。戒定慧齐修“空乐不二”是其精神的根本所在。
那么再落实到个人吃茶上,习禅者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也不要太复杂的程序,禅者(至少应有中观和如来藏思想,具有菩提心就更好了)喝茶前宜适量运动(若能礼忏、唱诵、绕佛最好)使气血通畅,以感觉(手脚)微热为宜,然后做几次深呼吸,使自己静下来,喝茶适量,再做几次(鼻吸口呼)深呼吸,以体出微汗为宜,这阶段应心情放松,不念俗事杂务,动作宜舒缓,也可以再适量运动,然后入坐,调身调息,使自己达到“止”的状态,然后行观(或全部程序都在观中),使色身感受到的乐逐渐与空相应(此时若有具眼人向上提持则最好不过)。达到“禅茶一味”(空乐不二)的境界,然后安住在此境界中。这算是禅者的自悟之茶。如禅者已悟本心,在此境界泡出茶(看过《水知道答案》的人会明白,不同的人泡出茶会不一样,此茶中亦具有了他的禅心)给学人吃,然后观机逗教,向上提持。这算是禅者的度人之茶了。
若是来人不谙茶道禅理,吃茶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感官上的愉悦感受。明心禅者此时之茶也只能称结缘之茶了。当然此时开示一下佛法,也不失机。
值得注意的是,禅茶最忌闲谈。若未明本心,几人聚首,散心杂话,既失茶道之精神,又造无量口业,当可慎哉!当然普通人喝茶聊天的所谓谈心之茶则不在其列,因其无禅故。总比喝酒、吃肉强吧。既能促进感情交流,又能养生,逐渐提高思想境界,可真是利国利民哪!大家都来喝茶吧。欲会“茶道”,吃“禅茶”者,则非学佛不可。
我还认为:若只是吃茶想得“物物无惑”的中道(事事无碍境界)比较难,因后得智需在万事中磨炼的。咦!怎么未听赵州老和尚提“禅茶一味”呢?哈,赵州早已事事无碍,圆证直指,岂会落人把柄!所以,大众当知,若单是“禅茶一味”,禅者在赵州前只有吃棒的份!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有一位沙弥,满怀疑惑地向无名禅师问道:「禅师,您说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但如果是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既然不是人,还要度他吗?」无名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刻
达摩祖师早年辞别祖塔,跨越重重大洋,抵达中国。于是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与武帝论功德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言:“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祖师云:“此但人天小果有
大慧宗杲禅师座下有一位道谦禅师,跟大慧宗杲禅师学禅很多年,每天用功很认真,但是十几年没有成长,非常焦虑,大慧宗杲禅师就让他到长沙去给张浚居士送信。道谦禅师就更加烦恼,不愿意去。但是老和尚吩咐了,他又不能违逆,于是就把烦恼跟同参道友说了,其中一位
曾经有位老修行,独自住在深山的小茅棚里,对自己的修行还算满意,自喻“三十年不冒烟”。就是说已经三十年不生烦恼了。有一天来了一群牧童,叽叽喳喳地,非常热闹。老修行在蒲团上打坐,也不理睬他们。小孩子们调皮,有的去拉老修行的手,有的去动老修行的腿,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道明禅师问一僧人:“最近离开了什么地方?”那僧人便大喝一声。道明说:“老僧受你这一喝。”僧人又喝叫一声。道明说:“三喝四喝后做什么?”僧人无言应对。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