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战士南疆牺牲 好心人28年照料烈士父母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一对父母儿子牺牲在南疆;一位好心人曾蹬三轮、卖烧饼挣钱坚持28年照料烈士父母

爸妈,我永远做你们的儿子

人们记得《十五的月亮》“照亮”大江南北的年代,有多少最可爱的人长眠于南疆的木棉花丛中。但有谁能记得烈士父母失去儿女时悲痛的心情,他们需要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但有这样一个人,寒来暑往,照料本不相识的烈士父母整整28年!

现场一次感人的“母子”通话

7月20日下午2时许,南阳市唐河县城东关一间低矮的民房内,75岁的老人孙桂芝在通电话——

“儿呀,你寄来的200元钱收到了,对你说了,家中都好,你咋还寄钱……”

“妈,我也想尽孝呀,刚来广州时,需要一些钱买些零用生活用品。

前几天,刚发2000元工资,我想让您用这些钱在夏天买些水果吃……”

“家中不是有你几个哥吗?他们都很孝顺,你不是不知道,你有病都舍不得花钱,你咋让我心安啊。”老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哽咽着……

也许读者认为这是对亲生母子,但不是。

缘由一封陌生“儿子”的来信

1979年3月10日,我省唐河籍战士郝修常在南疆牺牲。当时他身边留下56具敌人尸体。

在南阳唐河县王集乡郑沟村张庄队,英雄的父母无比悲痛。但当年10月,孙桂芝收到一封陌生来信,儿子老五郝修运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来信内容:“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儿子为国家安全献出了年轻生命,请二老不要过度悲伤,祖国有成千上万像我一样的青年,都是你们的儿子。如果不嫌弃的话,我愿意做你们的儿子,照顾您二老一辈子。”落款是“您远方的儿子”。

此后,又有信件和钱物不断寄来,不过信上都没留姓名和地址。

背后一句固守28年的承诺

1985年9月18日中午,烈士郝修常父母终于在家见到这位“远方的儿子”。

这位身穿军装的小伙子中等身材,模样较帅,一个标准的军礼:“爸——妈——,我就是给你们写信的那个‘远方的儿子\\\\’。”

话还没说完,烈士的父母上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孩子,别说了,你就是我的亲儿子。”

在烈士家中住了短短的3天里,他担水扫地,屋里屋外,田间地头,不停地干活。临走时,他拿出原本准备为父亲治病的100元钱交给烈士的父母。

“远方的儿子”叫王克华,信阳商城县人,当年在新疆某部服役。

1979年10月,他在《解放军报》上看到郝修常的事迹后,便给烈士父母写下了第一封信,许下他一生诺言——“赡养烈士父母”。

现状一位被感动官员推荐工作

王克华现在在哪?近况如何?7月20日,记者联系上了王克华。

今年年初,王克华的事迹被媒体宣传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听说王克华在信阳家中待业,很多单位想聘用他。

今年3月29日,广州市海珠区副区长刘捷得知王克华的感人事迹,向长江企业集团推荐了他。

4月,王克华被安排到该集团下属的长江百货交易城担任行政部长,免费吃住,月薪2000多元。

虽然住在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张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小台扇,但王克华说,公司提供的条件还是不错的,虽然挂念那个穷家,但总比在家闲着强。

回忆

失去亲人的经历使他同情烈士父母

第一次汇款是10元钱

当时为何要认烈士父母?王克华通过电话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1974年夏天,王克华大哥在修建水库时因公殉职。随后好长一段时间,王克华白天很少见到母亲。

“我知道母亲去哥哥坟地了。那时我小,但知道父母失去儿子的心情。一次,我在《解放军报》上看到郝修常的英雄事迹后,想到英雄的父母,儿子牺牲了,谁来照顾他们(当时还不知道郝修常是兄弟5人)?”

王克华给烈士父母第一次汇款的时间为1979年12月。15岁的他在老家上初三,刚参加工作的三哥给他10元钱,让他买文具,他揣了很长时间也没舍得花,却把这笔“巨款”寄给了烈士父母。

1982年入伍时,王克华每月津贴为6元。1988年,王克华转志愿兵第一个月工资147元,100元寄给了烈士父母,又借了3元,将50元寄给了生母。

第一次探亲先去烈士家

“其实,第一次探亲先到烈士家中看望爸妈的那件事很矛盾的。”王克华说。

1985年10月,在连队担任司务长的他接到家中“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在火车上,他多想早一些见到重病的父亲,尽一份儿子的孝心。可他又想到了烈士的父母,他们不也一样盼望儿子?如果自己能去看望他们,一定能给二老带去安慰和快乐。王克华决定去唐河县。

此后每年探亲,他都先到郝家再回自己家。

28年间,王克华写信件近百封、现金上万元,还有毛皮鞋两双、布鞋5双、皮背心两件、棉大衣两件等实物。

结婚第一天冒雪去见烈士父母

1989年元旦,王克华、杨芳结婚,他们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没婚车、没喜宴,赶到烈士家,让老人感受幸福和快乐。坐车从信阳到唐河150公里,而到王集乡又要40公里。天黑了,离郑沟村还有4公里泥路,鹅毛大雪下得紧。“我摔了好几跤,手冻得麻木,嘴唇发青紫,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委屈\\\\’的新娘了。”杨芳回忆当时情况说。

见到“儿媳”,孙桂芝高兴得合不拢嘴。担水、做饭、端洗脚水,伺候老人,王克华夫妇就像伺候亲爹妈。

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克华每年都坚持去几趟,每次都要带些吃的东西和现金。

坚守

蹬三轮、卖烧饼坚持给老人寄钱

1995年11月,王克华从部队转业,工作暂时没着落,妻子下岗,儿子又该上幼儿园。

有脑血管病、心脏不好的王克华蹬起三轮车。1996年春节前,王克华把赚来的零钱换成一张50元,寄到南阳,他觉得“拿不出手”。可杨芳心里明白,那年儿子也没添新衣服。

随着信阳市的出租车多了,三轮生意不好做,夫妻二人又卖起了烧饼。但烧饼的薄利仅能顾住全家生活费。

“该去看望老人时,我们都发愁,没新衣服,还担心老人们看出家不富裕,让老人难受……”说着,杨芳潸然泪下。

感动

烈士家人已把他当做亲人

1998年4月,烈士父亲郝生荣去世,家人本不打算告诉王克华,孙桂芝不愿意了:“他是我儿子,为啥不告诉他?克华不来,不许出殡!”天下大雨,为买到花圈,王克华步行15公里奔丧。到家竟披麻戴孝,与老人4个儿子一样,将老人送到墓地。

郝修运和弟兄4人也一直把王克华当亲兄弟看待:“他给爸妈寄钱送东西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28年。哥哥牺牲后,克华哥给老人带来的精神慰藉,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