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坭壶是宜兴县的非主流派,款式较多,容量较小,但她启发了闽南沿海乃至南洋一带的壶艺、茶风。由于自成一格的署款文化,形成了“大彬”、“孟臣”比比皆是,造成了考证上的“雾区”。明清两代。朱坭壶与闽南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符合功夫茶壶“宜小不宜大”的概念。且因壶身较小,往往将题款移至壶底。由于明清达官显贵对紫砂器的追求,“上行下效”,使品茶三要,其中之一就是“壶必孟臣”,“孟臣”已成为宜兴朱坭小壶的代名词,所以朱坭壶虽有名款,但太多的“大彬”、“孟臣”反而等于无款了。
在玩赏宜兴紫砂壶的过程中,常有一种感觉:紫砂壶是“他”是He;朱坭壶是“她”是She,这种情感投射,当然其来有自。
就用途而言:紫坭是宜兴茶具的主流派,蕴于甲泥之中,又称“岩中岩”,其胎骨坚致,可独自成大器;朱坭则属非主流派,深藏于泥矿底层,矿形琐碎,须经手工挑拣,古谓“未触风日之石骨”。不利独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妆土。
就色泽而言:紫坭色相沉郁稳重,庄严凝练,宛如玄铁重刀;朱坭色泽红艳活泼,娇妍多姿,犹如柳叶软剑。
就泥性而言:紫坭成型较易,坯体烧成率较高,窑温宽容度亦大;朱坭成型工艺难度较高,成品率约仅七成,泥性甚娇甚挑。
就触感而言:紫坭胎身气孔结构较疏松,器表触感较明显;朱坭颗粒细腻,器表透明度佳,触感平滑。
就声音而言:弹指扣之,紫坭音频较沉郁,共振性稍低,彷若男音;朱坭音频相对较高,共振性佳,犹似女声。
就式度而言:紫坭器形貌多变,或方或圆,或光或花,体多大方,容量较大;朱坭器形制较少,多为光素几何形,造型趋于纤秀,容量较小。
就地域而言:紫坭素为江南主流,一脉传承五百年,不绝如缕,近代更于港台汇成波澜;朱坭虽根柢深植宜兴,但个性活跃,每于域外带动风潮,如十七世纪中叶起,外销欧洲的“红色瓷器”。再如清同治以后,轰动东瀛茶陶两界的“朱坭烧”;以及从明末至民初,在闽南沿海,乃至南洋一带,所掀起的“水平壶”红色风潮。更值得注意的是,朱坭器所鼓动的红色流行风,每每引起欧洲、日本、潮汕、台湾陶人以各种方式加以临摹仿制,进而启发了当地的壶艺、茶风。
明清朱坭壶考证的雾区
二十世纪末叶,宜兴紫砂茶具在港台倍受青睐,不论紫坭、朱坭、绿坭、段坭,具成为茶客壶人的府藏珍爱。与此同时,对紫砂陶器的研究亦受到重视,成为显学。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当代作品一辨真伪,二评工艺成就,三论典藏价值,基本上问题不大。明清紫砂器则因历来作伪高手多,真赝之判较具挑战性,然紫砂陶史不过五百年,虽史料有限,但也不致考据无门。加上紫砂器的署款文化是历代工艺美术作品中较为罕见的,这种传承相当程度的深化了紫砂器的人文底蕴,更增添了后人的收藏乐趣,许多明清紫砂器的真伪辨别,也往往是依附着器身的款识而开启。反倒是明清朱坭壶的考证,面临了微妙的态势,以今后收藏家们的眼力与经验法则,对朱坭壶的断代辨伪,大体已能形成共识,争议有有限,然而对朱坭陶人们的考证,却不易找到着力点。因为同样系出宜兴的朱坭壶却因为自成一格的署款文化,形成“大彬”、“孟臣”比比皆是的盛况,几乎无法将一般砂壶的鉴赏准则转移、延用。形成了考证上不易突破的“雾区”。
无怪乎,初入此道者往往迷惑与:为何在朱坭壶的世界里,孟臣、逸公、大彬的作品如此丰富?而孟臣高寿三百尚能制壶?大彬死后照样可以制器题名?其实,这个特殊的“行规”已绵延三百余年,早就成为朱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诚如奥玄宝所言:“然壶本玩具也,玩具之可爱在趣不在理……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知趣是为上策。”准此,则朱坭小壶能考之有据者,是谓理趣兼得;若未能如愿者,也不妨好好欣赏其意趣之所在。其实,透过各类资料的整合,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掌握清明朱坭壶的脉络,这位红姑娘尚不致于“不可理喻”,反而应是“理趣兼具”的。
更何况,朱坭壶的署款文化是传之有年的习俗与行规,此与古今作伪谋利者所涉之“道德”问题,在动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
当朱坭壶遇见工夫茶
要认识朱坭壶的署款文化,首先要了解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就明清两代紫砂壶的分布情形来看,紫砂壶(当然亦包括若干的朱坭及各色砂壶)较集中于南京、上海、苏杭等江南人文荟萃之处,数量相对亦多。朱坭小壶则多见于闽南及广东潮汕沿海,由于传世的明清朱坭壶多已毁于战乱与文革时期(少部分晚清制器近年陆续由海外回流),但因闽南地区向有物器陪葬之俗,部分老壶在地底下幸免于战祸,所以目前朱坭古壶多以出土器比例较高。但近十年来因建设开发及非法盗墓频仍,迄今出土器已日渐稀少,且质量俱衰,或多破损,高档朱坭壶已可遇不可求。为了探索个中玄妙,笔者曾往访闽南工夫茶区实地了解,并与第一线的文物贩子接触,发现朱坭古壶出土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开建路基出土,二是盗墓所获。前者通常并无相关纪年资料(有些是文革动荡期间埋入地底);后者因其非法性,更无法提供如墓志等考据资料。遗憾的是,随着出土器的日渐稀少(事实上,许多地区的墓葬早已十室九空),籍由墓志纪年来考证文物的“学术派”正统作法,只怕希望渐微。
朱坭壶产于宜兴,制于宜兴,殆无疑问,但在历史的冥冥安排中,她优点像王昭君,先后被派去欧洲、日本、南洋等地进行文化输出。既要踏出国门,远嫁异域,那东南沿海的港口如厦门、汕头自是必经之路。这条始于明末,从江苏宜兴、上海到福建、广东沿海的“红陶之路”几经兴衰,也造就了宜兴朱坭壶与闽南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原因。工夫茶区之所以特别推崇宜兴所产的朱坭小壶,除了她的殷红胎色象征吉祥喜气,也因朱坭不宜独制大器,恰恰符合工夫茶壶“宜小不宜大”的概念。这同时说明了为何紫坭、绿坭、段坭壶相对较少在工夫茶区出现的原因。
在茶文化中,东南沿海盛行的“工夫茶”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工夫茶的发源地在潮州,据史载,早在北宋时期,潮人便以能饮且善于饮茶之道著称。就像宜兴紫砂壶的滥觞一样,明太祖下诏废除龙团凤饼茶,无异就像解除了砂壶与散茶的戒严令般,直接刺激了茶的平民化与相关产业、器具的蓬勃发展。明万历时期,一方面紫砂壶的名声已远播宇内,另方面工夫茶俗已风靡闽南、广东等沿海地区,这两股茶与壶的风潮随着商贾、官吏的迁移,陆续在东南沿海融汇,相激相荡,并且迅速取代瓷壶、茶盏,以“世间茶具称为首”之姿,与工夫茶俗紧密结合。
1987年,考古学家在盛出朱坭壶的福建漳浦县盘陀乡庙埔,发掘出明万历38年入葬的明户部尚书庐维祯夫妇合葬墓,其中有一件“大彬”款紫砂壶(此壶经南京博物院宋伯等学者断为大彬真迹,现藏福建博物院)。此壶盖沿已见磨损,显系入葬前已被使用一段时日。壶高11公分,约为今人所谓之中壶,比入清以后日趋小巧的水平小壶为大。此一发现的部分意义为:一、对照宜壶的形制演变,此壶正是大彬制壶由大趋小的部分历程。二、紫砂壶在滥觞不久之后的万历年间便已走入闽南。三、紫砂壶初入闽南是由贵族为媒介,且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非寻常人家可用。
经历近千年的发展,饮茶活动在清代早已是遍及社会各阶层的重要休闲项目,尤其是在闽南的工夫茶区,茶更具备不可或缺的社交功能。有趣的是,迥异于紫砂文人壶将诗文题于壶身的作法,朱坭壶因壶较小,不宜题作,逐将此风转移至壶底,例如逸公款梨式壶刻有“谈笑有鸿儒”(此语出自唐刘禹锡《陋室铭》,下句为“往来无白丁”)。朱坭掇球壶底刻“明月三人太白杯”(典出诗仙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不过现下是以茶代酒,取其诗意也)。此外如“香引玉人来”、“高朋满座”、“知君于此景”、“诗人作伴、文人同居”等句,皆是反映着以茶会友的社交心态;当然也印证了朱坭壶缘自宜兴紫砂文化的血缘关系。
既是友人相聚,免不了要在茶余饭后,对茶壶评头论足一番,因而发展出对宜兴茶具的主流评价与使用心得。如李渔《杂记》:“凡制砂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休,再曲则称弃物矣。”《阳羡茗壶系》: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沦旋啜,已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这些主流价值深深左右着宜兴陶人的制壶观念,影响深远。据史载,明末紫砂壶的容量由大趋小的运动产生影响。入清以后,工夫茶更是要求”壶小如香橼“(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翁耀东《潮州茶经》)。以现代行销理论观之,这正是受“消费者导向”影响的必然结果。
达官显贵对紫砂器的热衷追求
至于工夫茶区,紫坭壶与朱坭壶这两支系出同源的佳器,彼此之间的竞逐又是如何?从闽南一地历来出土的田野经验看来:自明万历起至清初应是以紫坭壶为主力,至清中期渐渐淡出;而朱坭壶则自清初渐增,过清中期以后达到全盛,并延续到二十世纪初。两者交叉重叠区隐约出现在清初至清中时期。就容量上的比较,两者皆大致吻合:清初大于清中,清中又大于清末的递小趋势。
在明清朱坭壶的出土档案中,最具代表的额首推“陈鸣远朱坭壶”的出土。1990年夏天,福建省漳浦县,离大彬壶出土处不远的南坑村有一古墓被盗掘。此墓为清乾隆23年入土的蓝国威墓。(蓝氏为康熙60年贡生,死于乾隆年间)。在当地公安的追查下,盗墓者交出所获文物,其中最具研究价值的首推底刻“丙午仲夏,鸣远仿古”的朱坭壶(此壶亦经南博考古学家断为鸣远真迹标准器),此外尚有“若深珍藏”款青花小瓷杯四件,及锡罐一个,里面装有提名“素心”的茶叶若干。这些器具都是功夫茶醉讲究的精品,不但说明了墓主饮茶的嗜好与品味,更具体记录了雍乾时期的茶俗风尚。特别值得探究的是:此壶所落的“鸣”、“远”两枚阳文篆字小章,采用上圆下方的印章格式,这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数件乾隆皇帝御诗茶具上“乾”为圆章,“隆”为方章的格式相同,两者年代相近,款式相仿。这类上圆下方的二字章似乎是在雍乾时期在出现的,同期并有“荆溪”、“邵旭茂制”等上圆下方印式。这种右侧题诗文,左侧钤方圆二章的格例是否为陈鸣远朱坭壶的标准格式?虽为可知,但显然自乾隆以后的历代朱坭陶人常常援引此式,制作出如“时”“大彬”、“惠”“孟臣”等款识的朱坭壶。
无疑地,达官显贵对紫砂器的追求与喜好,是宜兴壶跨进工夫茶系的重要媒介。福建博物馆王文径馆长在《闽南出土紫砂壶侧记》一文中,写到:“从嘉靖年间刀清初(闽南地区)曾出现过一个特殊 的繁荣时期……仅漳浦一县,从嘉靖至崇祯年间就有一百二十多个‘进士及第’……至清初……漳浦也先后出现了三百多个五品以上的武将……”。就社会文化层面来看,清、康、雍以后,世局早趋安定,正值太平盛世,士大夫之间品茗玩物之风甚炽,越是上层阶级的人,对茶器越为讲究,“名人配名壶”,就像今日名流要追求名车名表般,蔚然成为社会地位、声望品位的表征。况且以东南沿海对工夫茶艺的讲究程度,世间茶具之首的紫砂壶是达官贵人的必备门面。
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一瓷罂耳,价埒金玉,不几异乎,顾其壶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这种追求名壶名作的现象亦可由前述两大名壶的出土档案印证:大彬、鸣远制器早在清初便享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美誉,既用“艳说”、“竞求”来形容,可见此器绝非人人可得,庐维祯与蓝国威两人想必也引此为豪。总之,此两大名壶得出土,除了对时大彬、陈鸣远得研究大有裨益外,还应对“此两壶俱出土于朱坭壶最盛出得漳浦”,背后所蕴涵的意义,进行更深入的茶文化考证。
到了晚清,更有名仕到宜兴订壶,作为往还交际之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潘壶”。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定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德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
品茶三要 壶必孟臣
所谓“上行下效”,上层社会对茶具德研究若此,自然带动中下阶层德起而效尤。大彬、鸣远壶氏可望不可及德,於是宜兴所产德“紫砂壶”便成了基本的要求。昔时,闽南、潮汕的“茶博士”一般要求工夫茶具必备四宝:“供春、孟臣冲罐、若深瓯(小而薄的白瓷杯)、玉车碾(烧水陶壶)、潮汕烘炉”,其中紫砂壶名列“工夫四宝”之首。清人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壶出宜兴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蝶阶外史》:“壶皆宜兴砂质,龚春、时大彬,不一式。”台湾史誌学家连横《茗谈》:“台人品茶,与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此非不足为豪,且不足待客。”可见其风尚之一般。徐珂在《清裨类砂》中有进一步的形容:“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坭为之。壶出宜兴者为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小而盘如满月,有以长方瓷盘置一壶四盏者。且有壶小如拳,盏小如胡桃者……,壶盘与盏旧而佳者”。
由于宜兴与闽南距离不近,相对价格亦高,所以并非人人都能求而得之,连宜兴所产紫砂茶罐亦水涨船高。清人郭柏苍《闽产异录》栽:“泉漳试工夫茶者,多依陆树声茶谱烹论,其贮茶之小缸以极小之宜兴(所产)为上……今亦难得。”允为一证。
我们无法明确得界定朱坭壶特殊的署款文化史起自何时,但正如王文径馆长所云:“在闽南人的意识中,孟臣即紫砂壶得别称,无论是时大彬款、陈鸣远款的壶,都一概以孟臣壶称之……他(孟臣)占领了闽南的茶室,几乎是淹没了前者和后来者得名字。”一统天下得“孟臣”的确为后人玩赏朱坭古壶时,带来相当程度的困扰。《阳羡砂壶图考》:“孟臣制品,浑朴精巧无不具备;逸公则长於工巧,而浑朴不逮。”孟臣因其名声大,为后世陶人籍名,成为宜兴朱坭小壶得主要代名词,有趣得是,惠孟臣、惠逸公、张君德、陆思亭诸家俱为清季擅制朱坭器得好手,而张君德、陆思亭则成为特定壶式得代名词,君德壶式广腹稳重,思亭壶式俊秀高雅,各自留名于朱坭陶史。闽南俗谚:“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其中无名指的是“供春”(亦谓无款多佳器);思亭排名优於孟臣,有可能是思亭壶式俊挺,停立茶船之中,有若矫龙昂首,气韵出众。
清《龙溪县志》记载了当时人们“讲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又,清道光年间周凯撰《厦门志》:“闽南人品茶习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从本文先后所引用的几段对工夫茶俗的描述史料中,不约而同地,对壶具不呼其名,不称紫砂壶,不称宜兴壶,而迳以“孟臣冲壶”、“大彬之壶”等瓜代。这微妙的透露出闽南人对紫砂名壶的投射心态:既然名家真迹不可得,姑且以之为名,聊可收心理补偿作用。
时至今日,当地人称朱坭壶为“砂罐”或“冲罐”(也许是缘於工夫茶流程中的高冲、淋顶动作)‘称潮汕以手拉坯仿制的汕头壶为“土罐”或“刷罐”(闽南音,形容汕壶上的化妆土釉特征)。砂罐是得之不易得外来“名产”,土罐是本地自产得“土货”’加上坭料、做工精粗有别,所以壶价贵贱,每逾十数倍;正是这种“市场导向”的作用,它绝对性的左右了当时宜兴朱坭陶人,甚至是潮汕拉坯匠师的署款方式。事实上“名牌投射”的心态古今皆然,例如在台湾,惯称洗碗精为“沙拉脱”,而不管实际上用的师什么熊、什么鸽。实侧“沙拉脱”是当年洗碗精市场的先发品牌名称,大家相沿成习,久则久之久成了洗碗精的代名词了。又如台湾至少又超过十余种、四千家廿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商店,可人们通常的“一以贯之”地通称为“7-11”。明白了这个道理,相信有助于对明清朱坭壶的署款文化释然以对。
结语
自来有谓“无款多佳器”,相对于大彬、鸣远的显赫名声,与赝鼎充斥,无款壶反而潇洒自在。日人奥玄宝所著《茗壶图录》:“壶或有无款而优於无款者,然无款而良者,不及有款而良者。近人往往爱无款者,无他,虑有款之真伪难辨也!”一语道尽古壶玩赏之两难处。其实,朱坭壶虽有名款,但太多的“大彬”、“孟臣”反而等于无款了。诚所谓“有款求其真,无款求其善也。
一杯茶好喝,是因为茶好人好,不是因为包装上写着“头等奖“;
一杯茶不好喝,不论什么原因,也不会因为上头写着“特等奖“而应该好喝。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