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壶之可人在于能语
紫砂壶的历史虽然比不上越窑、建窑、定窑等唐宋时期的著名茶器,但自创始就备受茶人推崇,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内,便在以茶为国饮的中国,搏得「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如明万历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在其笔记《时尚篇》就记载:「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然皆吴人。瓦瓶(紫砂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龚春尤称难得。」明?李渔︰「茗注(泡茶之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又「壶必言宜兴陶,较茶(评茶)必用宜壶。」称颂宜兴紫砂壶是最为理想的注茶器。
进入了盛清,紫砂壶的身价与日俱增,如康熙二十五年徐喈凤《宜兴县志》:「供春制茶壶……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继如时大彬,益加巧价愈腾。」干隆的吴骞《桃溪客语》:「阳羡磁壶,自明季始盛,上者至与金玉等价。」周澍《台阳百咏》:「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同治时期(1862-1874)日人奥兰田《茗壶图录》:「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由这些史料可知,宜兴所产紫砂壶固然是一种日用茶具,但名家所制却被视为高价的工艺品,尤其是年代愈久,价格愈昂,跻身古董之林,如日人奥兰田所言,其时距明不过三百年,却能「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这样的增值幅度即使是在今日,也是十分惊人的。
一、宜兴紫砂壶艺的起源
A.宋代起源说
■小石泠泉留早味,紫坭新品泛春华(北宋 梅尧臣)
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摧摘雨前芽。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坭新品泛春华。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跨。」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北宋 欧阳修)
B.1976年羊角山古窑址出土发现
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现早期紫砂窑址,下层出土有大量紫砂残器,有壶、罐两大类产品,以壶类为主,有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等。其时代可推定为宋,主要烧造年代可能是南宋,其下限可能延缓至元代。
C.结论
1宋代应有紫砂器(罐)但未必有壶。茶器之行必与饮茶法有关——建盏 [紫坭][紫瓯]。
2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8)废龙团凤饼,散茶兴,壶泡法起。
3宜兴制缸业者对紫砂壶之滥觞有着必然的关连。
宜兴陶器与茶的初始接触,除了用作煮水器外,尚有一重要用途便是「藏茶」,据万历十八年(1590)屠隆《茶说?藏茶》:「……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取出,约可受四五两。」由以上明代中期文献可以左证:宜兴当地早已十分蓬勃的制缸瓮业与茶事之间的碰撞激荡,对于紫砂壶的滥觞有着密不可分的脐带关系。
二、创始期——明正德(1506-1521):
◎始陶异僧的五色土传说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相传壶土初出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土,烂若披锦。」
◎金沙寺僧
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金沙寺僧,抟紫砂细土,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其时约在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供春(正始)——吴颐山、储南强
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余从祖拳石公(吴仕)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
*1965年南京中华门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嘉靖12年,1533)出土紫砂提梁壶——最早有纪年可考的紫砂壶
肝红色,砂质,质地较粗。制作技法、烧成工艺、泥质与火候,和宜兴羊角山宋代古窑址出土紫砂残片完全一致。壶腹半出现节腠,说明是用木模镶接成型,嘴襻均用接榫法制作,与史载紫砂初创时期制法相同。壶身有泪釉,表明烧时未用匣钵,是和缸坛等放于一起烧制,且壶身受火不一致,呈现色泽不匀。
◎ 明四家:董翰(明万历)始创菱花式,已殚工巧
赵梁(明万历)擅提梁式
元畅(明万历)又曰袁畅、元锡
时朋(明万历)又曰时鹏,传为时大彬之父
———皆供春之后劲也《阳羡茗壶系》
◎ 李茂林:号养心,善制小圆式,研在朴致中,允属名玩。
将壶「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使免沾缸醰釉泪
三、成熟期——明万历至明末(1573-1644):
◎ 时大彬:号少山,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顺治初)
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受陈继儒等文人影响而改制小壶
壶艺正宗,陶土杂以碙砂,雅自矜重,遇不惬意者碎之
初倩能书者落墨,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间雅,人不能仿
———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阳羡茗壶系》
———挟其术以游公卿之门,其子后补诸生,或为四书文以嘲之云「时子之入学,以一贯得也《先进录》
* 1984年无锡明崇祯2年华师伊(1619-1566)夫妇墓出土三足如意纹盖壶
* 1968年扬州明万历44年曹氏墓出土六方壶
* 1987年福建漳浦明万历卢维祯(1543-1610)墓出土
◎ 李仲芳:李茂林之子(明万历至崇祯人),大彬高足称第一
李仲芳,制度渐趋文巧,其父督以敦古,。仲芳尝手一壶,视其父曰︰「老兄这个如何﹖」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曰︰「李大瓶,时大名。」
◎ 徐友泉:名士衡(明万历至崇祯人),大彬弟子,以仿古青铜器为主
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大彬壶,延致家塾。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携以视大彬。一见惊叹曰︰「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变化其式,仿古尊罍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然晚年恒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
◎ 邵文金:又名亨祥(明万历至清顺治),大彬弟子
◎ 邵文银:又名亨裕(明万历至清顺治),大彬弟子,制作文巧,擅圆器
◎ 陈仲美:(明万历至清顺治),初造瓷于江西景德镇,以业之者众,不足成名而至宜。
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心思殚竭,以夭天年。
◎ 惠孟臣:(明崇祯至清康熙),能书,其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
孟臣制壶,后世仿制者众,广东潮州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小壶,触目皆是。日.奥兰田《茗壶图录》﹕「鸣远、孟臣,名尤显。……在日本,重煎茶小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者,都受到珍爱。」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孟臣制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笔法绝类褚河南,惟细考传器,行、楷书法不一,竹刀钢刀并用,要不离唐贤风格,仿制者虽精,书法究不逮也。」
◎陈子畦:(明崇祯至清康熙)陈鸣远之父,小壶之始
◎项圣思:不见史载,以桃杯闻名,或为明崇祯至清康熙陶人。
另说:其为文人,或为明人项元汴之孙。
四、发达期——清初至晚清(1644-1850):
A. 文人风格——题诗作画铭刻——文人壶
B. 市民趣味——彩釉、镶金银——民间壶
C. 外销风格——异国装饰格调,水磨、金边、贴泥—外销壶
D. 皇室风格——宫廷御用茶器,华丽,富文采
干隆初年,壶工竞相施艺,精细入微而至雕镂繁缛,各显其能。王南林、杨友兰和陈汉文等名师,为朝廷制作众多精细壶器,大多用珐琅彩、堆雕或泥绘装饰,有的还饰有干隆诗句,制作奇巧,华丽而典雅。
◎ 陈鸣远:(清康熙至雍正)名远,号鹤峰。
继承明代文人壶朴雅遗风,又发展了自然写实风格,壶身铭刻寓深意。
游历各地,文人学士争相延览,享誉崇高。伪作特多。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陶器行赠陈鸣远》汪文柏
———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吴骞)
◎ 邵旭茂:(清康熙至雍正)多大壶,造工精
◎ 杨季初:(清雍正至干隆)以泥绘笔筒闻名
◎ 惠逸公:(清雍正至干隆)工巧,书法佳,与孟臣合称「二惠」
◎ 王南林:(清雍正至干隆)善彩釉砂壶
◎ 陈荫千:(清雍正至干隆)善竹节提梁壶
◎ 陈鸿寿:(清干隆至嘉庆)字子恭,号曼生,善书诗画金石,西泠八家之一,
溧阳县令,创曼生十八式(应有四十至四十五式),由紫砂名工杨彭年等制壶,曼生及其幕客郭频伽等题款书刻,形制简朴,大块留白,铭刻书画,人称“曼生壶”,为世所重。——字依壶传,壶随字贵
* 却月壶——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 方壶——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皆臧
* 箬笠壶——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 杨彭年:(清干隆至嘉庆)不用木模,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 瞿应绍:(清嘉庆至道光)字子冶、老冶,号壶公,诗书画三绝,世称「三绝壶」
应绍,字子冶,清代嘉庆、道光间人。上海名士,尝制砂壶,自号“壶公”。是继陈曼生、朱石梅后,又一位与壶艺结合之文人。子冶并请邓奎(符生)至宜兴监造茗壶,钤有“符生邓奎监造”篆文方章。精美者子冶自制铭,或绘刻梅、竹。因其铭刻之砂壶,诗文、书画、镌刻三者皆风格高雅,韵致怡人,时人称为“三绝壶”。清?徐康《前尘梦影录》︰「子冶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 朱石梅:(清嘉庆至道光)名坚,首创锡包砂壶
◎ 潘仕成:(清嘉庆至道光)潘壶
清代道光间(1821-1850)人。字德畬,广东番禺人。《阳羡砂壶图考》︰「(仕成)先世以盐贾起家。道光癸巳年京畿荒旱,德畬以副贡捐输赏给举人,历官至两广盐运使。在广州建别业,名“海山仙馆”,即今荔枝湾“台榭亭院”。……德畬喜收藏法书名画,搜罗极富。刻有《海山仙馆丛书》、《海山仙馆藏真帖》。……德畬嗜茶,特制茗壶,以壶盖唇外,阴文篆书“潘”字印为识,至今流传,粤人名之曰“潘壶”。」
◎ 邵大亨:(清嘉庆至咸丰)鱼化龙名作。气格高,不畏权势
◎ 申锡:(清道光至咸丰)喜用白泥,落「茶熟香温」款
◎ 蒋万泉、邵友廷、何心舟、王东石、邵景南(留佩主人)、金士恒
五、衰落和复兴期——清末至民初(1851-1950)
A. 太平天国——宜兴荆溪…丁壮百万…城陷五载,黄童白叟几无孑遗,丁壮不及十万……十夫九寡……
《宜兴荆溪县志》
B.辛亥革命、民国成立
C.日本侵华
D.国共战争
◎ 黄玉麟的树瘿壶、鱼化龙壶,吴大澄(客斋)
◎ 俞国良的传炉壶,1915年巴拿马得奖
◎ 程寿珍(冰心道人)的掇球、汉扁壶,1915年巴拿马、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得奖。子为程盘根
◎ 冯桂林的五竹、松段、梅桩壶
◎ 蒋燕亭的仿古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名工。号志臣,鸿臬,亦名彦亭、夔庭。江苏宜兴川埠潜洛村人。工治壶,尤擅仿作。二十世纪初在上海,为仿制陈鸣远作品主要人物之一。燕亭为当代名师蒋蓉伯父,蒋蓉曾随之学习仿制古代紫砂技艺,后由燕亭介绍蒋蓉至上海古董商虞仁恩处仿制紫砂古壶。燕亭技艺全面,所制质朴精工,名闻一时。
◎ 陈鼎和陶器厂
◎ 铁画轩:戴国宝(玉屏、玉道人)
◎ 吴德盛陶器公司:金鼎商标,吴汉文(歧啕)
◎ 利用公司、利永公司
◎ 毛顺兴
六、新生和鼎盛期——廿世纪五○年代迄今(1950- )
1954年成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59人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
王寅春、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任淦庭、顾景舟、蒋蓉
八○年代——1981年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罗桂祥
1984年香港茶具文物馆
九○年代——1993年顾景舟来台
资料来源:紫砂网(www.zisha360.com),原文地址: http://www.zisha360.com/news/show/134530.shtml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