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将人生煎熬到精髓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据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以佳人喻茶,新颖而富有情趣。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据说,林语堂关于茶还有这样的评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林语堂认为,茶与酒的功能有极相近之处,而又有所不同:“因为茶需静品,而酒则需热闹。”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茶是世间纯洁的象征,是聪慧人的饮料,风雅隐士的珍品。“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林语堂熟读《茶录》、《茶疏》和《煮泉小品》,对采茶、制茶、烹茶、饮茶等一系列工序都了然于心。在谈到茶的贮藏和烹饮时,他说:

  第一,茶叶娇嫩,茶易败坏,所以整治时,须十分清洁,须远离酒类香类一切有强味的物事,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

  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在潮湿的季节中,备用的茶叶须贮于小锡罐中,其余则另贮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时不可开启,如若发霉,则须在文火上微烤,一面用扇子轻轻挥扇,以免茶叶变黄或变黑;

  第三,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

  第四,客不可多,且须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

  第五,茶的正色是青中带微黄,过浓的红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柠檬薄荷或其他物以调和其苦味;

  第六,好茶必有苦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

  第七,茶须现泡现饮,泡在壶中稍稍过候,即会失味;

  第八,泡茶必须用刚沸之水;

  第九,一切可以混杂真味的香料一概屏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茌茌花,以合有些爱好者的口味而已;

  第十,茶味最上者,应如婴孩身上一般的带着“奶花香”。

  由此可见,林语堂精研茶文化,是一位“茶博士”。他在《生活的艺术》里说,每天清晨坐在明窗净几前,一面抽烟,一面饮茶,微风拂面,鼻里嗅嗅两下,胸部轩动,精神焕发,文章由口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念出,叫书记打出初稿,倒也是一种乐趣。他每天非喝茶不可,不喝茶就写不出文章。有时茶烧得不沸,他喝了一口,就不满意地说:“呀!洗碗水,不冷不热,怎么可以拿来喝呢?”他平时备有一只独用的茶壶,是专门用来泡热茶的。如果茶里有了牛奶或其他气味,他便立刻让人再换一只新的。林语堂常常一边抽烟喝茶,一边写作,他的作品既是烟蒂熏出来的,也是茶水泡出来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