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道尊孔子”是当今中国茶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为了实现这一境界,鲁明先生始终呼吁:中国有名茶而无名牌的时代该结束了,请孔子代言中国茶定会得到巨大的产业效果和广告效应。为此,他提出了蒙山古茶与孔子文化相融合的建议,以孔子为茶乡标识,携名品以拓市场,或许,中国的茶品牌就此而彰显世界。
茶为国饮 历史悠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茶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很早就融入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
春秋以前是茶之为饮的前奏,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尔雅》、《晏子春秋》、《桐君录》等古籍中,均有不同记载。
时至秦汉,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又因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日盛,《三国志·吴志》有“以茶当酒”的习俗,足见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后世茶人言“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隋唐至宋,制茶方法与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及至明清后,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
纵观中国茶史,横视当今饮品,几千年来的飞速发展,即使社会沧桑巨变,全球渐趋共融,也无论是后茶而出的美酒,还是由其它各国流传而来的咖啡、可乐,都无法登堂入室,只能作为饮茶之外的一种休闲性附属,丝毫动摇不了茶为国饮、国人饮茶的根基。
名茶辈出 尚欠首属
在历代茶人精心培育、潜心研制下,广袤的中国大地诞生了不计其数的名茶名饮。尤其是唐宋以后,名茶应势,层叠辈出,稳步发展,花开多枝。
直到今天,茶叶分类尚有多种方法,大多以地名为茶名,亦有按制法而名茶,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这种方法已被业界广泛应用)。此外,结合茶叶的商品形态,还可把茶叶分成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大茶类。按季节分类,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按其生长环境来分类分可为平地茶和高山茶……
综观异彩纷呈的茶品、茶类,充分证明着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多茶品因缘会际,流入世界各地,为全球人民所熟知。
有经可考的,自唐朝开始,茶传入日本。宋、元期间,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然而,到底哪一种茶能成为中国茶的代表,到底哪一种茶品牌能形成世界性品牌?到底哪一种茶品才是外国人眼里的“Chinese tea” 呢?纵是翻尽浩如烟海的文章典籍,仍理不出头绪,顺不出根源。
中国茶人在地域利益面前,始终跳不出小圈子,看不到大世界,仍然在固步自封地炫耀地方名茶,盲目地创新地方品牌,一味地争夺国内、省内甚至市县名牌和市场,眼睁睁地看着印度、日本等后传国家的茶品在国际市场日益增长。
此外,大规模产业化经营后,由于生产粗放、市场混乱、品牌建设始终停留在低浅层次,更因假冒伪劣者趁机涌入,中国茶品牌一度陷入低谷。不仅外人找不到品牌之后的稳定茶源支持,就连茶人自己也很难找到一片合适的茶源净土。
道尊孔子 文化兴茶
发展是硬道理,当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社会期盼更多支撑的时候,自然的寻求就是“软实力”。文化的力量无论在何种境遇都是无穷无尽的,即便是它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潜在的影响力也无法估计。
孔子的仁爱思想、平和中庸之道、纲常伦理学说,为社会稳定和谐的不断发展做出了无可比拟的历史性贡献。他在为人、为学、处事、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等诸多方面的精辟言辞,为后世继学者阐述弘扬,奉为贤哲。
当前,孔子文化价值不仅为国人重新认识,更得举世瞩目、全球追随。目前,全球共有二百一十所孔子学院,覆盖了六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及其文化已然蜚声海内外,理应成为中国茶界的文化表征。
在世界茶业竞争日剧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茶人、茶界群龙无首之际,在茶源地、茶品牌迷失无着,急求突破之时,走出地域和一茶、一树的特点,建立极具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品牌,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久之道。而搜寻中华文明、访遍诸子百家,孔子及其文化之威望和名声绝无出其右者。请孔子代言中国茶,走以孔子立文化→以文化聚茶界→以合力立品牌→以品牌兴茶业之路,征程虽遥,光明可见!
珍惜天赐 抓住机遇
孔子及其文化的声威无需多言,孔子及其文化在海内外的非凡号召力也早为世事所证明,而何种茶品的历史可以与孔子文化形成发展之历程相匹配,何种茶品的底蕴可以与孔子文化之博大精深相匹配,何种茶品可以充分体现孔子仁爱、安和、中庸之道,是当今茶人必须着重考虑和探寻的重要环节。
自孔子文化与茶道相应而生,形成新的孔子茶道以来,孔子茶道中人及广大中国茶人都在寻找茶源净土,寻找安祥雅致文化背景下具有史之悠远、实之精美的茶品。
而值其时,隐身雅安、蛰伏在历史烟尘之后的茶界奇葩——蒙顶山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天赐良品蒙顶茶色、香、味独具一格,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极品。“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千古流传,孺幼皆知。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里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将蒙顶茶与著名音乐曲牌“渌水”同夸并赞。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隽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云南记》说:“名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按《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 (公元前54—50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唐天宝元年(742)蒙顶山茶更是被选定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刘禹锡的诗句“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把蒙顶茶入贡京师,星夜兼程,快马如飞的情景作了生动描绘。
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后有谴唐使数百众入唐学艺,皇室常以宝茶相赐,茶随之传至扶桑。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及至宋朝,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四川茶叶产量也稳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后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1984年,香港《文汇报》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同年10月19日世界银行公路考察团团长、高级工程师布伦南·肯尼迪品尝蒙顶名茶后,连声称赞:“绝世佳茗!”1992年6月,蒙顶名茶荣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这是继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获铜奖之后的最高荣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稳定,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蒙顶山茶得到了一次最佳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扶持、技术的支持以及其原有声望的潜在力量,帮助勤劳聪慧的雅安人民为高品质茶产量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敦请孔子 振兴国茶
蒙顶山的天然地理优势,保证了每年都有稳定、优势、巨大的茶源源不断地走出雅安,走进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现在,即使众多的国外友人尚不知其所饮之茶来之中国何处,但我国茶人却心知何处可提供品质优良、产量保证的茶品。蒙顶山茶,就这样默默地服务于全球民众。
早已是信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市场化需要基于优良品质之上的品牌化建设。品牌是产品和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品牌所具有的聚合效应、磁场效应、衍生效应、内敛效应、宣传效应、带动效应和稳定效应,既能保证和增长产品的经济社会效益,又可助其持续健康地长久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蒙顶山茶要想保持稳健势头,必须建立中国化的大品牌。
文化与茶的结合古已有之,以文化命名茶品牌、弘扬茶道,是立于世纪之巅、高瞻远瞩的预见性举措。中国文化浩如烟海,虽有孟子之孝亲、墨子之兼爱、韩非子之明厉、孙子之诡道,但孔子之仁爱敦厚、清新淡雅更能与饮之本性、饮之神情相合相应。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孔子文化品牌被重新定位,赋予重任。敦请孔子代言中国茶,孔子文化在中华茶走向世界进程中,依靠其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必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文化可以超越地域,文化可以吸纳融化小而泛众的特性,形成一个完整而保持自我更新发展的系统,以文化立茶,以世人共认的孔子文化兴茶,既避免地域之争的内耗,又可以系统内部的整合、繁衍形成丰富多彩的分枝作为主干的补充,既有利于各枝蔓的茁壮成长,又有利于整个体系的不断健全。此理放之中国茶界,亦可在形成合力、共兴国茶之时,提携、丰富中国大地上多姿多彩的、类型各异的茶品茶道。
蒙顶山是雅安的,蒙顶山茶却走向了世界;孔子是中国的,孔子文化早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将同样发祥于中国,影响遍及世界的实物与“魂魄”有机结合、相融共生建立一个代表中国茶的大品牌,在历经中国茶界数次论证之后,已初现端倪、初具形象,深为广大茶人所接受。
世界茶文化在世界最早有茶种植历史之地起源,世界茶文化从孔子之道萌生之地延伸,孔子茶文化从聚蒙顶山之灵气、以蒙顶山茶之丰盈走向世界。
数文化,世界无出孔子右者;数茶品,世界无出蒙顶山茶右者。以孔子之盛名兴蒙顶山之优质茶品,必将产生更为巨大的合力,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公认。有此,中国茶界之振兴,中国茶文化之弘扬,中国茶品牌屹立世界茶品顶端亦为时不远。
君子诚于心而形于外,蒙山古茶惠其实而自不言。“有朋自远方来”,蒙山敞开仁厚胸怀、尽情呈现茶园奇葩;孔子文化亦如春风化雨,融茶入心,为国之饮走向世界,竭献千古智慧!孔子、蒙山茶,二古继生,同催并进,净化心灵,助推和谐,中国茶品牌必将滋养世人、润及万物!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