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结缘也有不少年头,一直想写一点对饮茶的感受,可是等到静下心来,又不知要说些什么才好,于是,就让思绪信马由缰,想到哪,就说到哪吧!
把茶文化作为雅俗共赏的对象,应该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其一,它是最自然的,只有自然才亲切,才能让人容易懂;其二,茶能化俗,化俗就能争取群众。所以,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文人雅士,都能对之相爱有加。过去“素心人”(也就是雅人)把茶上升到另外一种高度,给予其许多的说法与种种讲究,但茶最早即是由俗人发现而推广饮用的,所以茶也就收到雅俗共赏和化俗的功效。
最近,看了一篇小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茶三酒四溜达二”。文章说的是几样最佳的人数组合,喝茶最好是三人,茶三是喝功夫茶的讲究。一个茶壶配三个小杯子,“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一圈一圈轮下来,每人一杯,每个人所饮都是同一次水沏出茶汤,茶的韵味都相同,不存在厚此薄彼,所以喝功夫茶以三人最为恰当,人一多,每个人所饮的浓淡和口感就存有厚此薄彼的感觉。
对于茶,只是喜欢而已,也算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喝的时间长了,慢慢地就有了一些感受,也可以说是有所启发。就像一个人做一件事,如果有所成就,有所心得,总想让所有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而把自己所获的快乐与别人分享,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最早喝的茶,原是本地产的绿茶,粗枝大叶,对器皿和水的质量也没有什么要求,但与平平淡淡的白水一杯相比,总还添了些淡淡的苦涩和一些回甘。后来,因为本地盛产花茶,就改喝花茶,似乎在粗茶的基础上有了些进步,觉得那种淡淡的花香,在嗅觉上是一种享受,口感也好些。人的感觉很奇怪,就像是人生一样,先苦后甜容易,先甜后苦就难。因为反差太大,所以对人的压力就大,有的人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反差而不堪重负,对于饮茶的感受,想来也应是如此吧。
古人有禅茶一味的说法,喜欢茶的人,应该有着对生命,对上天的一种感恩之心的。因为一个喜欢茶的人,可以从茶的本源中与禅意相联。其实喝茶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以苦茶为一种生活的习惯,以苦借鉴自己的前尘往事,同样不失为一种生活的乐趣。
爱茶,平素就对有关茶的一些相关知识有所留意,内心对茶的起源,茶文化和饮茶的一些习俗就保有一份想深入的一种了解。后来,我便常常留意有关于茶艺方面的书籍,和朋友在一起也常常切磋茶艺,只是道行不深,遇到高深的茶人,便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了。好在随感觉走入品茗聊天的境界里也不错,听听别人对茶道的认识,也算是为自己积累一些对茶的一些点滴的经验。
茶是汲取天地精华而孕育的灵物,小小的叶片经过了风侵雨浸,霜打雪压,饮上一杯,能涤去凡尘中的苦闷,使生命中杂质滤出清纯,荡涤尘世间的烦恼,除去岁月里的荒芜,把焦躁的心,填满上一个积极乐观的愿景。
茶性多与苦有关,感觉着那苦味由舌根慢慢的弥散,随之沁入心田。那幽碧的清冽,能使急促呼吸渐趋平静。让生命在轻轻的奏着苦与涩、甘与香的快乐的和弦。品味着独特的由苦衍生的那种独特的感觉,让那股淡淡的香在唇齿间漫溢,让清逸在血液中流淌,于是人们便有了在喝茶中品味人生的说法。然而品茗讲究的还是一种静的境界,在静穆中体悟禅茶一味的奥秘。如果把人生应该遵循的修身养性的原则融入其中,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乐趣。品茗讲究平心静气,作为一种道行,应该也算是对人生的一种修持方式吧。
净心明志,是茶的另外一种功效。把茶作为传递人世间的友谊的媒介,在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中达到一种身在红尘三千丈,心在清茗一水间,由此回复到做人的本真境界中。
翻阅史书,浏览诗卷,生活里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俗也好、大雅也罢,茶艺毕竟是一门富有情趣的高雅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中国文化。在茶道里,它可以是诗、是词、是书、是画,或者是一篇博大精深的文章。从幽幽茗香的中,你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
一般说来,能够静静的焚上一柱香,在幽幽的琴声中品茗论道,对人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悠闲的小憩,还可以用来圆润人生的优雅闲散,释怀人生低潮时心情,抚平内心的焦躁。所以茶的功效应当是还可以用来调济心情的,或者是酒醉时用茶来清醒大脑;赋诗时用茶来增添灵感;作文时用茶来唤醒文章的神韵;读书时用来平复浮躁的心境;通过品茶聊天,可以增进友谊,体会人情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及对生命的本源思索。
我不通茶道,但我略知道茶的各种繁多的名目,也粗略知道些茶叶品质的优劣。但以我工薪阶层的收入来说,太好的茶也受用不起,粗茶淡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知足者常乐,因为毕竟我们的生活中毕竟还有茶可喝,对于人生也算是有一点点小小的享受,虽然所喝之茶非上好佳品,但所得之感觉却同样能怡情悦性。我知道饮茶不仅对茶的本身有所要求,对器皿、水质更有说法。器皿我们无法求精求美,用水的讲究在我们所居的城市里倒还不算是难事。沏茶讲究水的质量,因为用活水泡出的茶汤,才能完全的诠释着茶的生命,好茶需要活水浸润与承载。品茗过程中的好心情,就像是浸泡在山泉水里的香茗,甘苦清淡完全取决于调制。看着空气中翻腾的白雾在舞蹈,就如将自己的心境也一并放了进去一般,在宁静中迸发激情,在激情里收藏宁静;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我们无法享有,但能用心感受茶韵悠悠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闲适的追求。在那氤氲的雾气中,可以把我们凡俗之心净化,能够洞穿人生的前尘往事,三生的轮回。在那些无法把握的时空里、在茶香袅袅中让这一刻能恒久的存留,把这份感觉留存于心。
赵朴初先生曾作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在饮茶中,时间会慢慢地抚平了我们的浮躁,茶香会如水一样慢慢地滑过我们的心中,那一丝温暖,慢慢的沁入心田。手捧一盏清茶,在心灵的驿站间静静地守候。让茶香在呼吸中慢慢沁入心扉,让思绪在茶香中飘摇。春花秋月、风摇月影,满怀的幽思随茶香袅袅的升腾,漾起阵阵涟漪,吐纳之间是满怀的希望。茶解谁语?岁月在心有灵犀的相通中会漾出几许期待。就把这漾着淡淡的馨香与感悟与朋友一起分享,亦如往日的关切,如潮水一样漫漶。能够闲散地享有这叶底的云卷云舒,生活就当很快乐很知足了。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