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当然,武夷岩茶是我最喜欢的茶之一。
武夷岩茶有着众多的品种,也有与生俱来的“岩骨花香”。花香是很平常的,品质好的茶如铁观音、碧螺春都有花香;但是“岩骨”使武夷岩茶从群芳中出挑出来。一泡茶,自从她滋生出芽叶的那一刹那就在等待,等待着经历光与火的褪变,等待着在水中复活。或许有人读懂了她的种种,或许只是随便的被喝掉,或许泡了却忘了喝被倒掉,或许根本连喝都没有喝,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走了味儿而被丢掉。等待仿佛是茶的宿命。岩石是不怕等待的,千年的沧海桑田也只能在岩石上留下一层风化的壳。所以岩茶有一种的精神。一泡好的岩茶,其中有果敢与坚忍,亦有无量的慈悲。而这其中的滋味与韵致,存在于很久前的那个传说中。
秀才只是成百上千个上京赶考秀才中的一个,同别的秀才一样的穷,所以,他不得不在赶考途中借住在一间寺庙里。
秀才进门时并没有看清这间庙的名字,他白天淋了雨,加上泻肚与旅途劳顿使得他发起热来。进庙时是被僧人搀扶进来的,浑浑噩噩地倒在床上,昏沉间仿佛有人给他盖上了棉被,白天的泻肚已让他连说声“谢谢”的力气都没有了,寺院里香烛的气味使他很快地放松下来,疲倦同时袭来,秀才很快睡着了。
秀才不知睡了多久,待他幽幽醒转过来,发觉自己躺在一张竹床上,床顶挑着一顶破蚊帐,床畔点着一只油灯,籍着昏暗的灯光,秀才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坐在床前,穿着一身百衲的袈裟,正在为他搭脉。旁边打着灯笼的小和尚说:“师傅,看,他醒了。”老和尚笑着点了点头,道:“只是饮食不当加之受了些风寒,不妨事的。”说着,将秀才的手放在被中,又将被子掖掖好道:“施主不必忧心,且在小庙安养几日。”一位中年僧人端着一只热气腾腾的大碗进来,向老和尚道:“师傅,茶煮好了,现就给他喝嘛。”老和尚点点头接过茶碗,递给秀才道:“快喝吧。”秀才接过茶碗,顿时有一股奇香透鼻而入,闻之口舌生津,秀才忙饮了一口,如玉般温滑的茶汤顺着喉咙一直熨贴入肚肠,四肢百骸莫不透出一口浊气,秀才顾不得烫,直将一碗茶灌下肚去,只听得肚肠间咕咕作响,额头沁出一层汗来,浑身轻快了不少。老僧扶秀才躺下道:“你才出了汗,躺在这里捂一捂,一会儿我让这徒弟煮些芋子粥来与你吃。”秀才谢过老和尚,点点头,很快又睡过去了。
秀才在床上躺了整整三日,喝了寺僧煮的茶与粥,身体渐渐轻安了。这一日,秀才吃过茶后下床将书理一遍,觉得比病前还要智敏些。秀才想,该去向方丈和尚道谢,便步出了房门。
刚出门,便嗅到一阵茶香,正是前几日自己喝的那茶的香气。
秀才寻着香味走到厨房,看到老和尚正满头大汗地站在锅边炒茶。小和尚搬进茶青来,老和倒在锅里翻来洒去的炒制着,倒进去的一大堆茶叶不一会就变得很少了,老和尚因为年老驼背,脚下还放着几块火砖垫着,老和尚就踩在这一摞砖上,反复炒着茶。火候到时将茶叶扫进旁边的一只萝筐里,小和尚再搬去与送茶的那位僧人一道烘焙。炒够一满筐够一次烘焙的茶青,老和尚才从灶旁撑着腰走下来,坐在石凳上擦着汗,自他面上、颈子上淌下来的汗水将一条布巾都湿透了。秀才忙解下自己的汗巾递了上去。老和尚笑道:“我用这个就行,你那个怪干净的,白弄脏了。”秀才道:“晚生一身一命都是方丈救下来的,再要见外,晚生无地自容。”方丈和见他如此说,便笑着接过他手上的汗巾擦汗,一面与他聊着天:“小施主是去京中赶考吗?”秀才点点头道:“晚生名叫刘长顺,自安徽往京中赶考,谁料途中多受风寒,多亏恩公茶饭相济,才得活命,请受晚生一拜。”说着便拜下去,老和尚忙将他扶起道:“刘施主不必多礼,这茶树生在我们寺院附近,本就是菩萨用来渡化众生的,只不过假我们这些衲子之手罢了。”秀才叹了口气道:“只是这茶得来实在不易……”一旁正在烘茶的小和尚插话道:“是啊,你看我师傅的手,年年炒茶,手都跟茶树一样了。”秀才搬过老和尚的手来看,果然同树桩一样,手掌上结了厚厚一层茧,指关节也变了形,指甲粗砺不平。秀才握着老和尚的手感叹不已,老和尚收回了手,轻轻的搓着道:“炒茶也是修行,僧人本分……”
秀才在寺里又住了两天,怕耽搁了上京赶考,第三日一早便收拾行装准备上路了。老和尚带着两位徒弟送他到寺门外,将一个纸包交给他说:“这是你先前喝过的茶,路上再遇风寒疟疾当可无事,只是去年炒制的茶已吃完了,今年刚下的新茶却又得褪火,不得马上吃,只剩这一小包了,施主万请收好。”秀才收下茶,从怀里摸出一包钱币交给老和尚。老和尚笑推道:“有远近檀那才有此庙,即能受寺庙之慧,累世累劫必在此庙培积过福报。施主不必客气。”秀才无法,只得再三致谢,往山下走去。走了几步回头看时,方丈与二位僧人还站在那里目送他。他向几位法师挥着手,看到了山门前一片木板上刻着的寺名“天心永乐禅寺”。秀才转回头,一径赶路,一径想,这竟是我重生的地方,我今日才知此庙叫做天心永乐禅寺,只是我一介穷书生,蒙法师慈悲赠茶却无以为报,它日若金榜题名时定要回来重重谢过几位法师才好呢……
秀才心挂科考,日日风餐露宿不肯停歇,这一日进了直隶境内,却是离京城不远了。秀才松了口气,遂找了一家干净客栈歇息。至晚间,秀才洗漱了正欲收拾安寝,却听到隔壁房间传来混乱的声音,还夹杂着病人痛苦的呻吟声。秀才推门出去,正看到小二拎着热水忙忙的跑过来。秀才问:“这是怎么了?”小二说:“咳,刚住进来一个客官,想是白天吃了不洁净的食物了,上吐下泻,还发热呢。”秀才扒在窗棂上看了一眼,只见一位蓄须的中年男子倒在床上,面色煞白,两个随从在旁干着急,只是支使着店小二:“大夫呢?快去请大夫?镇上可有药房?”秀才回到自己房里,忽然想起天心寺老和尚赠的茶来,心想:看那人病症与我当日差不多,用此茶应当能治好。遂从箱笼中翻出茶叶,正欲送去,忽又想,萍水相逢,我又不是大夫,人家未必肯信,再说此茶只这一包,给他用了,万一我在京中再遇风寒怎好?秀才犹豫这当儿,那边大夫已然请来,只是此地无甚良医,大夫把了半天脉,一会说是肠梗,一会儿又说是伤寒,究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秀才听着旁壁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忍不住拿起茶包走了出去。
病人一行听了秀才讲清此茶的来龙去脉,倒颇有三分相信,再向那位束手无策大夫请教,大夫自己无法,吱吱唔唔的只说想是可行的。那二位随从倒是甚为不放心,病人自己说:“禅寺里制的茶,是有佛菩萨护佑着的,现下无法,我且试试无妨。”秀才忙如法煮制茶饮,不一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便端了进来。那病人倚在榻边慢慢喝完,也是一身大汗,盖着被子捂了一会儿,寒气全都发出来了。又要粥要汤的调停了一场。第二日,秀才又煮茶呈上,那病人已能下床行走了,只是秀才急着赶路,便将余下的茶留给那二位随从。病人仔细打听了秀才的名字、籍贯,说,日后必谢。秀才匆匆道别,只说茶是天心寺老和尚给的,若谢,就将这谢记在天心寺老和尚名上便罢。
别了那一行人,秀才疾忙赶路,入京后参加秋试,一举中的。殿试时题目又恰好是在天心寺中温习过的,秀才有如神助,顺顺当当的点了头名状元。按照往年的例,五天以后在皇宫里举办宴会,皇上并要钦赐御酒金花等物。
秀才现在已经是状元了,可背筐里仍是那几件旧衣服。状元将一件件衣服摆在床上,一件件的挑选着,一阵自卑袭上心头。“唉,让人家看到状元穿的这样寒酸,也未免太……”状元向床上一仰,随手拿起一本书无心的翻着,从书中掉下一片叶子悠悠的落在了状元脸上。那是状元还是秀才时,住在天心永乐禅寺养病,为了让自己记得老和尚的茶得来不易才采的一片鲜叶夹在这书中。这忽早都忘记了。状元回想起自己躺在床上,看到穿着破旧百衲僧衣的老和尚的情景。抚摸着这一片干萎的茶叶,状元忽然觉得自己想通了。
御宴那天,状元穿的是一件竹青色的长衫,半旧的,但是浆洗的很干净,还喷了酒,熨的平平展展的。其它人都穿金戴银,很有些人还用怪异的目光打量着他,但是他觉得自己没什么不体面。“皇上驾到!”宦官高声宣道,无论穿着什么,戴着什么的都统统伏在地上,黑压压的跪了一片。“平身!”众人站起来,皇上的目光扫向众人,众人也低着眉偷眼看着这位尊贵无比的天子。在很多绫罗绸缎中,穿着棉布衣服的状元很显眼。“咦?是你!”皇上惊道。状元闻言抬起头,看到皇上竟是那天在客栈遇到的病人。皇上喜道:“我回宫中着实休养了几日,正想科举过后要着人找你——只听人说新科状元是穿布衣的,没料到是你,选得好!选得好哇!哈哈!”看到皇上龙颜大悦,众人皆附和着笑起来,并向状元投来妒羡的目光。
宴席时,状元坐在皇上身旁,皇上仔细打听了那茶的来由,当听到老和尚的手因为炒茶而起茧变形时,皇上忍不住啧啧称赞道:“这份辛苦,这份心意,真是难能可贵!”
御宴后赐状元服,准还乡十五日。状元特请皇上将状元红袍赐与天心永乐禅寺的方丈和尚。
皇上予准,并赐御碑,记明天心岩茶救驾之事。
几天后,状元来到了曾经养病的山脚下,坚不坐轿,一步一步的登了上去。进了寺庙,却不见老和尚。老和尚的大徒弟,那位中年僧人带着他来到一堆由石块堆成的小塔前,告诉他,老和尚在他走后不久就安然示寂了,就埋在那下面…… 状元的泪滴在石上,自石上生出几株枝蔓,蔓上盛开着洁白的牵牛花。状元解下肩上鲜艳的红袍缚在石塔上。常跟着方丈的小和尚捧来一个茶坛送给状元,道:“师父临终前已将茶分好了,师父说,如果你来了,就交给你一坛。”状元手捧着茶坛,茶坛中所有的枝叶都经过老和尚辛劳的炒制,这茶坛,重的就像慈悲与希望。中年僧人另将一小包茶交给状元,道:“我已跟师父学会了炒茶,做茶,这是我试做的,你尝尝。明年秋天还有茶。再来。”……
很多人想问后来怎么样,状元成为怎样的一个官员,僧人成为怎样的和尚,状元跟僧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但其实很多传说都没有后来。
后来,正如你所知道的,在福建武夷山九龙窠这个地方,有两棵被保护起来的茶树,如果你旅游时经过那里,会发现两棵树上系着许多的红色的布条,很多人在那里拍照。那就是史称御茶的大红袍了。当你步入传说中的天心永乐禅寺,石碑早已不复存(或许从来没有存在过),状元早已作古,老和尚与那两位徒弟往生已久,正宗的大红袍也非我辈能喝到的……可是当你坐在岩壁间,重斟一杯正岩的武夷岩茶,还是有一种感动流淌在心间。所以我们要说的其实不是大红袍,不是花香,不是岩骨,而是慈悲,是仁爱。大红袍一年总能收获一次,好人一生中总能遇到很多次,当你疲倦,或无力与全世界作战,那么,泡上一盏武夷岩茶,滚烫的入口,然后爱,与不放弃的活下去。(选自《红尘外的茶香》)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