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知茶味同禅味 汲尽松风意未尽——中日茶禅文化浅谈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艾茶

  [北京]佛教文化,1995年第6期

  37-38页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对茶与佛教之间的因缘亦多有传说。茶与佛教的关系中当属与禅宗的关系为密切,笔者从中日两国历史的一些文献记载中撷出几片小叶来,浅谈一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与禅之关联。

  唐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一书中说:“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据此文所示,在当时,很难明显看出茶与禅在思想上有着联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代佛教发达,僧人不仅深居高山深处的丛林之中,亦有四处云游者。在云游时将茶携带至各处,这对饮茶的传播肯定会起到了推广、普及的作用。

  达摩为禅宗祖师,自公元四七五年来到中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关于达摩大师所开创的禅宗本身,古人、今人已多有论断,在此不多赘言。但大师与茶的一个传说却想在此提及一下。九年的面壁修行不可谓不长,一个人在如此漫长的修行中,难免有昏沉入睡之时,一次达摩在修行中昏沉睡去,待其醒来后,一气之下,竟将自己的两颗眼珠抠出,扔在了地上,谁知这两颗眼珠在落地之后闪闪发光,不久长出两棵树来。后来,弟子们在坐禅困倦之时,便将这树上的叶子采摘下来煎后饮下。便会觉得睡意全消、头脑清晰、可专心修行。这个传说近乎神话,却广为中外茶人、文人、禅僧所知并流传至今。这两棵树据说就是茶树。

  要想饮茶,就要植种茶树,自古名山僧占多,深居高山的僧人们在种茶树、建茶园这一茶文化的奠基大业上是做过许多贡献且有案可查。

  据《庐山志》中记载,远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和尚曾以茶招待陶渊明,二人以茶助兴,吟诗抒臆,叙事谈经,终日不倦。普陀山僧人也从很早以前便种茶,据明代李日华的《紫桃轩杂缀记》所记:“普陀寺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自耸,沦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

  在中国,茶的饮用,普及和种植都与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种才能收获,种植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众多高僧大德,特别是禅林中长老们在待客、讲法时,常常施以茶饮。因此茶饮渐渐普及。再者众多禅僧,四处云游。这些云游僧常挟携茶裹,口渴、休憩之时便拿将出来煮饮。并施与众。这对茶向更大范围及更深入的普及无疑是起到了巨大作用。丛林不仅对国内茶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对茶走出国境也功不可没。日本的茶就是来源中国。

  在日本,茶与佛教特别是茶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日本饮茶活动的起源也是在日本的寺院。主要是以僧侣为中心展开的。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将从中国带回的茶种种在了比叡山。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将从中国带回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天皇大为欣喜,遂下令在近几等地植茶造园。951年秋,空也上人为阻止疫病流传,曾驱车四处施茶,借以使国民清心去火,免患疫病。1214年的一天,将军实朝患恙,久治不愈。荣西茶师向将军献上热茶,将军饮后,周身微汗,其病自愈。将军感激不尽,将茶视同珍宝。荣西禅师还将《吃茶养生记》一书献给将军,该书详细地论述了茶的药理作用。

  在日本,将禅的思想,直接导入日本茶文化中使茶文化上升到了禅的高度的是村田珠光(1422-1502)。珠光30岁时,投师日本著名禅师一休宗纯大和尚,寄居京都大德寺内珍珠庵。一休和尚(1394-1481) 6岁时出家,12岁时开始修习经文,17岁时开始参禅。日,闻听乌鸦啼叫,顿时开悟。此后云游四方,一生不倦地追求“了悟如未悟”,“平常心是道”的禅境。在一休的一生当中,拜其为师,参禅修行的文化界、文艺界名人弟子众多。如茶人村田珠光,诗僧宗长、宗尹,能乐(日本民族戏剧形式)师金春禅竹,画家曾我蛇足,徘句(日本短诗的一种)大家山崎宗鉴,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人在随一休大和尚参禅过程中,将其所悟所得同自己的艺术实践相结合,并用禅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文化艺术实践,使日本传统文化、艺能、无论从艺术角度和思想上都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

  珠光随一休禅师刻苦修行,精进不懈,终于开悟。一休将其珍藏的宋代禅师圆悟的墨宝传给珠光,以做其了悟的印证。

  当时,日本人吃茶是禅院中的茶仪;一钱一碗用之止渴的庶民茶;贵族书院内留有斗茶意味的台子茶等方式。珠光将禅的思想揉入其中,给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使其升华到了茶禅一味的境地。珠光的茶禅思想,对日后日本茶道的大成起到了创始的作用。他的茶禅思想可从其回答将军义政询问中窥得一斑:“一味清净,法素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之间,谨兮,卒以及天下泰平。”村田珠光茶禅的思想一直被继承下来沿袭至今。

  村田之后的茶人亦纷纷参禅。日本茶道的另一位先师武野绍鸥,为究明茶道真谛所在,亦先皈依净土宗后又拜京都大德寺大林宗套为师参禅,并获得“一闲居士”之号。1588年绍鸥辞世,大林禅师曾为其肖像题赞曰:

  曾待弥佗无疑因,

  宗门更转活机轮。

  料知茶味同禅味,

  汲尽松风意未尘。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也曾随京都大德寺大林宗套大师参禅。为求茶之奥妙所在,也同珠光一样到禅门中寻求答案。《南坊录》中有这样几段话:

  利休我怀有以茶道规矩技法为阶梯,更上一层楼之志。为此,我求教于大德寺,南宗寺的大德长老。朝夕从禅林清规为本,追求茶道之本意。

  小草庵的茶道,首先要以佛法修行得道。

  禅师墨迹为种种茶道具之首 ,藉此主客同达茶汤三昧,一心得道之境。

  利休大成日本茶道之后,日本茶道界有承袭了其血缘,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这“三千家”的世袭家元,都要到禅寺修行,获得法号后,方再回到草庵主持茶室。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茶与佛,茶与禅是密切相关,血肉相通的。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禅的媒介,禅赋予了茶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茶这一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丛林,僧侣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

  禅宗非同于其它佛门宗派。它不立文字;直指心源,顿同佛体,明心见性,以心传心,实证修证。在历史上亦留有著名的两首偈文,以示其奥妙。一首为神秀所写: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

  莫使惹尘埃。

  另一首为六祖慧能所作: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对于禅,既是言不能达,故在此不多絮叨。但佛门和茶人,学者之间对“茶禅一味”之说亦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禅宗即主张“自心即佛,心外无一物”、“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禅宗本身无即有,有即无。何又冒出个茶字来呢?却也有人认为所谓“有即无、无即有”是劝人们心胸豁达,而世上的一切烦恼不是靠打坐便能彻底消除干净的。茶能使人入静,以至心不烦,意不乱。这点与禅宗相通,与佛教规戒相适应。僧人饮茶不仅是驱睡魔,而是通过饮茶的意境与禅的思想相结合。茶理与禅理相通,但绝非二者相同,通过吃茶悟出禅机,即可谓饮茶得道,茶中有道便与禅相通。

  笔者认为茶禅是否一体一味,不用过于偏执究其有无。“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茶道与坐禅二者相通之处,在于由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动作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清净、明心见性。这不正是从有到无的变化吗?可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笔者愿用赵朴初先生曾写过的一首诗来结束此文: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