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亚
[昆明]思想战线,2004年4月
44-50页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陈保亚(1956-),男,四川德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 从事语言学、民族文化学研究。
【内容提要】茶马古道的兴起经历了不同的原始形态,包括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 古道、新石器古道、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这些古道的原始形态是茶马古道 兴起的必要条件。最初的古道是因古人类的移动路线而产生,之后则是因民族的迁徙而 沿袭。距今1900年前西南地区有了盐运古道,唐代形成了滇藏茶马古道。与其他古道相 比较,茶马古道生命力更强,网络分布更细、路况更艰难。
【英文摘要】The Tea-Horse Road has gone through different primitive forms,including Homo erectus walking roads,Homo sapiens walking roads,Homo sapiens sapiens walking roads,Neolithic walking roads,ethnic walking roads,salt-carrying roads and caravan roads,all of which we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tea-horse road.The original ancient road came into being along with the moving route of ancient people and then the migration of peoples.1900 years ago,salt-carrying roads existed in southwest China.In theTang Dynasty,there appeared the Dian (Yunnan)-Tibetan tea-horse road whichwas used more frequently,had more branches but was harder to travel than oth er roads.
【关 键 词】茶马古道/横断山/人类起源/语系
the Tea-Horse Road/Hengduanshan Mountain/theorigin of mankind/language family
【参考文献】
[1]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J].思想战线,1992,(1).
[2]木霁弘,陈保亚.滇藏川大三角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3]陈保亚.人类起源于非洲--从语言起源看非洲假说[J].科学中国人,2002,(5).
[4]Stein,P.and B.Rowe.Physical Anthropology[M].McGrawHill,Inc.1993.
[5]胡承志.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J].地质学报,1973,(1).
[6]周国兴.元谋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7]郑良.云南昭通发现的人类化石[A].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 出版社,1991.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Z].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Z].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1.
[10]韦庆稳.《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初探[A].民族语文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1.
[11]Benedict,P.K.Tai,Kadai,and Indonesian:a new alignment in Southeasterm Asia[M].Amercan Anthropol.1942.
[12]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13]陈保亚.汉越(侗台黎)六畜词聚文化有阶分析[J].民族语文,2000,(4).
[14]陈保亚,何方.略说汉藏语系的基本谱系结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15]陈保亚,何方.核心词原则和澳越语的谱系树分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1).
[16]陈保亚.汉越工具质料关系词的词聚有阶分析[A].邹嘉彦,游汝杰.语言接触论集[ 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
我们曾经对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作过初步讨论,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 ,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商业行为,伸向中国内地、印度、东南亚的古代文明古道。[1][2] 现在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结合10年来的调查进一步来讨论茶马古道的起源。
说到古道就要说到走古道的人,人类的起源就是古道的起源。为了初步弄清人类的起 源,我们先把这些年来收集到的古人类分布最新考古成果归纳成一个分布表:[3]
表1:人类进化的时间地域分布
南猿 能人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脑量cm[3] 500左右 500-800 800-1200 1100-1600 1600左右
距今时间(万年) 600-140 240-180 180-20 20-5 5-
非洲分布 + + + + +
欧洲分布 + + +
亚洲分布 + + +
澳洲分布 (+) +
美洲分布 +
非洲5种人类形态都存在,而欧洲、亚洲缺少南猿(Australopithecus)、能人(Homo habilis)两种形态,澳洲、美洲缺少南猿、能人、直立人(Homo erectus)、早期智人(Homo sapiens)4种形态。我们现在知道的中国陕西蓝田人、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 的北京人等,都属于直立人,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都属于早期智人。广西柳江人 、内蒙河套人等,都属于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面对这种地理分布上的差 异,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南猿、能人先后出现在非洲,然 后在直立人阶段走出非洲,向欧洲、亚洲扩散,最后是晚期智人向澳洲、美洲扩散。对 这一假说的另一个有力的支持材料是,第一阶段的南猿不仅首先出现在非洲,而且不是 孤例,截止20世纪90年代初,非洲已经发现了很多南猿分布点,180万年前的直立人化 石不只是在一处找到,[4](P411)近10年来又有些新的发现,当然考古性质还有待进一 步确定和证实。
过去也有人认为,亚洲、欧洲的直立人是在本地独立形成的,但从前面的年代分布表 可以看出,这种假说包含了这样一个推论:欧洲、亚洲的直立人是在没有经过南猿、能 人这两个进化阶段的情况下,直接从更古老的猿(Hominoids)跳跃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历 程,突然进入到直立人的阶段,这种可能性太小了,就好比说一个只会爬行的婴儿第二 天突然变成了成年人。中国云南有开远和禄丰腊玛古猿(Ramapithecus),禄丰腊玛古猿 进化程度更高,但从禄丰腊玛古猿到元谋直立人,中间应该有南猿、能人的环节,云南 现在还没有发现这个环节。如果说直立人首先产生于非洲,对上面的人类进化时间地域 分布表就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同时也暗示元谋直立人不是禄丰腊玛古猿的后裔。
如果承认直立人形成于非洲的假说,就有一个直立人移动到亚洲的路线问题。我们需 要回答的是和茶马古道原始形态相关的一个问题,元谋直立人是沿着什么路线到达元谋 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入滇的线路问题。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直立人的移动路线肯定是存在的,因为直立人不可能飞到元谋来。我们可以把元谋 人走过的古道称之为直立人古道。复原元谋直立人古道有助于弄清茶马古道的起源。元 谋人生活在早更新生或中更新世,[5][6]云南的地貌当时已经大体和现在相同,横断山 脉险峻地势已经形成,元谋直立人走过的古道一开始就以其险峻特征和蓝田人、爪哇人 、北京人走过的古道有区别。元谋直立人古道可能比其他直立人古道更需要规范,在丘 陵、平原上行走并不需要严格规范的路径,而在高山峡谷中行走若违反了路径规范,就 会迷失方向。从横断山深处现存最原始的茶马古道的分布来推测,元谋直立人在横断山 脉移动的一般规律应该是沿着江河湖泊行走,以便取水和记路。流过云南的著名大江有 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规模小一点的有元江和南盘江、北盘江。连接这几条大江的合 理位置是洱海和滇池。从西北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可以进入大理洱海,从东北逆金 沙江可以进入洱海地区,从南部、东南部可以逆萨尔温江到怒江,逆湄公河到澜沧江, 逆红河到元江,然后逆怒江、澜沧江、元江到大理洱海,逆珠江、浔江、红水河、南盘 江可进入滇池地区,或逆普渡河、螳螂川直到滇池,进一步到达洱海地区。云南的人类 古道一开始就以险峻和规范为特征。
继直立人之后有早期智人,在中国大陆上具代表性的早期智人有陕西大荔人、山西许 家窑人、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等。中国的早期智人是由中国直立人发 展来的还是非洲过来的,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中国早期智人的存在必然伴随着早 期智人古道的存在。中国早期智人分布点比直立人分布点多,早期智人古道也应该比直 立人古道发达,但云南目前还没有发现早期智人。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前语言人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 经验。和前语言人不同,语言人通过语言传递经验和知识,这和没有语言的"在场"传 递经验的方式有根本的区别。通过口语传说、口语故事、口语史诗等口语文本接收祖先 的知识,学习远方部落的经验,都必须依靠不在场的语言传递。我们关于横断山脉的很 多知识,都是通过不在场的语言文本传递获得的。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直立人掌握了语 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会说语言意味着有掌握符号的能力,能够证明这种能力的存 在就是岩石上或岩洞中的雕刻、绘画以及装饰品等符号活动,直立人时期和早期智人的 初期并没有发现符号活动。带有符号迹象的活动出现是很晚的。南非的布隆波斯洞穴发 现了距今7.7万年以上的刻有图案的赭石。大约在6万年前的今伊拉克的Shanidar洞穴中 ,发现了仪式活动的痕迹。这些都是符号象征活动。这个时间是早期智人后期和晚期智 人出现的时间。宽泛地说,我们把晚期智人称之为语言人,把直立人称之为前语言人, 早期智人可能是前语言人到语言人的过渡。中国的晚期智人代表有广西柳江人、内蒙古 河套人、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云南的丽江人。云南西畴人、昆明人也是晚 期智人。
语言的出现对人类进化的重要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人类古道。前语言人对古道 的知识是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没有走过某条古道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对这条古道没 有任何知识。语言人则可以通过语言向后代讲述某条古道的知识,通过叙述、传说、史 诗等语言文本,让后代获得古道知识,比如这条古道通向何处,路程有多远,是否有危 险,哪个季节行走比较安全,沿途如何分道,等等。因此语言人古道比前语言人古道更 专门化。
语言人或晚期智人起源于何处?沿着什么路线移动?现在证据比较多的是非洲假说,即 认为非洲智人的一支走出非洲后替代了各地的直立人及其后裔,依据主要是各地现代人 的基因关系。其他还有蒙古假说、东南亚假说等。甚至也可以有云南假说。云南假说要 解释晚期智人走出云南的线路,其他假说需要解释晚期智人走进云南的线路。让我们把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及其相关考古遗址放在一起作一个对比:
表2: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考古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时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时期)
贵州 桐梓人、水城人 兴义县猫猫洞
云南 丽江人、呈贡龙潭山人、路南地点群、昭通人 广西 柳江人、安都人、麒麟山人、桂林宝积岩、柳
州白莲洞、百色上宋村
四川 资阳人、富林遗址、铜梁遗址
西藏 霍霍西里、定日、申扎
缅甸 安雅辛文化(中更新世?)
由于云南没有发现早期智人,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之间缺少一个早期智人环节,因此 晚期智人走进云南的可能性非常大。果真如此,则形成人类第二次入滇,这导致云南人 类古道的一次大转变,因为语言人或晚期智人入滇极大地促进了古道的专门化程度,而 由元谋直立人及其后裔走出的古道,相对来说专门化程度较低。
考虑到云南周围的晚期智人代表有广西柳江人、麒麟山人、四川资阳人,(注:关于晚 期智人的详细情况,可参见吴汝康《广西柳江发现的人类化石》,载《古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1959年(第一卷),第3期;贾兰坡、吴汝康《广西来宾麒麟山人类头骨化石》 ,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第一卷),第3期;斐文中、吴汝康《资阳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并且这些晚期智人和丽江人一样都有蒙古人种特征,因此 晚期智人从广西、四川进入云南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把晚期智人移动的线路称之为晚 期智人古道。和其他地区的晚期智人古道相比,横断山脉的晚期智人古道更需要语言符 号的规范,以免在高山峡谷中迷失方向。复原晚期智人古道也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按 照早期人类移动的规律,晚期智人在内陆上的移动多数也是沿着江河湖泊进行的。当然 ,晚期智人会利用直立人古道和早期智人古道,三者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是重叠的。横断 山晚期智人古道保留了险峻的特征,但应该比直立人古道和早期智人古道更规范,并且 还带有专门化特征。
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活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目前在云南的怒江、澜沧江 、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流域都有旧石器遗址分布,而且有共同的文化因子,因此人类 两次入滇形成的云南直立人古道和晚期智人古道的分布应该分布较广,形成了连接这些 旧石器遗址和周边地区旧石器的古道网络。
也有学者认为昭通人是早期智人,[7]如果这个结论能够进一步得到证明,那么云南的 晚期智人就可以是直接从云南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进化来的,就不必有晚期智人入滇, 云南晚期智人古道一开始也不一定必须和周边地区相连接,其分布范围也要小得多。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云南和其他地区开始有了更多的接触。首先是稻谷、有肩石斧、 有肩石锛、有段石锛在南方广大地区的分布,这些文化因子从浙江、福建、江西、湖北 、湖南、广西、广东、贵州延伸到云南横断山脚下。下面是我们对考古文献资料的初步 调查:(注:由于调查的文献太多,恕不一一列出。)
表3:稻谷、有肩石斧、有肩石锛、有段石锛在南方的分布
浙江 稻 有肩石锛 有段石锛
福建 稻 有肩石斧 有段石锛
江西 稻 有肩石斧 有段石锛
湖北 稻 有肩石锛 有段石锛
湖南 稻 有肩石锛
广东 稻 有肩石斧 有段石锛
广西 有肩石斧
贵州 有肩石斧 有段石锛
云南 稻 有肩石斧 有段石锛
这些文化因子大量存在于滇池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 、澜苍江上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也有这些文化因子。在带有稻谷、有肩石器、有段 石器的遗址中,中国东南和南方的年代比云南的年代更早,[8][9]因此这些文化特征主 要应该是从东向西传播,沿着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进入云南是最好的路径。可以把这些 东西走向的路径成为新石器古道南方走廊。
新石器时代云南和其他地区的接触还有另一个重要路径。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的某些文化因子和华北相似,比如洱海地区和华北的甘肃、热河(承德)都有断线压纹陶 ,宾川白羊村遗址和西安半坡村遗址都有瓮棺葬。断线压纹陶和瓮棺葬是有浓厚任意性 符号的文化现象,在不同地方出现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应该是不同源的民族的普 遍需要。尤其独特的是,宾川白羊村遗址和西安半坡村遗址的瓮棺上都有意识地钻出1 ~3个小圆孔,这种任意性符号化现象更非偶然巧合或普遍现象。由于带有这些文化特 征的遗址在年代上是北方早于云南,因此这些文化因子的传播方向应该是从北向南进入 云南,沿着横断山脉往南走是比较可能的路径。可以把这些南北路径群称为新石器古道 横断山走廊。
南方走廊和横断山走廊是新石器古道的两个重要支系,一个南北向,一个东西向,在 滇池、洱海一带重叠,这两个支系是云南连接内陆地区的重要古道,尤其是南方走廊。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古道把云南和内陆连接起来,但都不像这两个走廊那样突出。
人类古道演化的另一个重要进展是族群移动引起的。云南处在族群移动的交汇位置。 这个证据主要来自于同源语言的复杂分布。除了汉语,云南有孟高棉语、侗台语、藏缅 语和苗瑶语四个大的语言集团,每个集团内部的语言或方言是同源的。云南的佤语、德 昂语、布朗语属于孟高棉语,更往上隶属于南亚语系,有着同源关系的南亚语系诸语言 广泛分布在云南的南部和东南亚。云南的藏语、彝语、景颇语、哈尼语等属于藏缅语, 藏缅语言广泛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和东南亚,说藏缅语的各个民族主要沿着横断山 脉移动,不是从甘肃、青海往西藏、四川、云南、东南亚移动,就是从东南亚、云南、 四川、西藏往青海、甘肃移动。云南的苗语、瑶语属于苗瑶语,苗瑶语分布在云南、贵 州、广西、湖南、广东、四川和东南亚,分布范围也很广。
云南的傣语、壮语等属于侗台语,侗台语是早期中国南方百越语的后续,语言的同一 性可以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韦庆稳用壮语解读了汉代刘向所著《说苑·善说》中记录 的越人歌,大致可以肯定古代的越人就是现代的侗台民族。[10]Benedict后来认为,侗 台语进一步和南岛语有同源关系,[11]我们通过对应语素的有阶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这种 同源关系,[12][13]我们可以把侗台语和南岛语的原始母语称之为澳越语,澳越语系的 语言广泛分布在今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海南、湖南、台湾和东南亚。早期说侗台 语的百越人在中国的东南一带也有分布。《汉书·地理志》:"粤地,牵牛、婺女之分 野也。今之苍捂、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越分也。其君禹后,帝少 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孟高棉语、侗台语、藏缅语和苗瑶语四个同源语言集团的广泛分布说明民族移动范围 相当大,民族古道网络覆盖面也相当宽。这四个语言集团在云南的语言种类最多,叠置 范围最广,证明了云南是民族移动的汇集区域,是民族古道的交汇中心。这次移动的线 路可以称之为民族古道。洱海地区显然是民族古道中心的中心,最重要的证据是白语的 证据。在白语的早期成分中可以找到汉语、藏缅语、侗台语、孟高棉语的成分,白语是 不同语言深刻接触的结果。语言接触证据是文化接触最深层的证据,语言接触的深度也 是文化接触深度的见证。
目前我们大致能够证明藏缅语、苗瑶语和汉语有同源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建立包括这 三种语言集团的汉藏语系。[14]但南亚语、澳越语和汉藏语系的同源关系还没有得到证 明,即使将来能够证明它们的同源关系,也是非常遥远的同源关系,[15]因此,南亚语 、澳越语和汉藏语系或者没有同源关系,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或者有同源关系但经过了 相当长的独立发展时期,无论哪一种可能,都说明不同地区的晚期智人有一个相当长的 独立发展时期。考古证据也证明晚期智人独立发展时期的存在。在晚期智人阶段,由于 文化差异开始体现出来,人种在体质上的差异也开始体现出来。晚期智人的独立发展时 期说明晚期智人已经开始地域分化,这样不同地域的晚期智人走出了不同的晚期智人古 道局域网络。晚期智人古道可以分成很多局域网络,每个局域网络有不同的中心,这些 局域网络的联系相对较少。随着民族大迁移的出现,各个民族开始跨地域寻找生存空间 。如果说晚期智人古道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地域化过程,那么民族古道的形成过程就是进 一步跨地域向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延伸的过程。
民族古道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民群移动,而民族移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战争或寻找便于 狩猎、采集的森林草原以及便于生存之地。由于云南的复杂地形,由于众多民族相互竞 争寻找生存空间,迫使民族的移动既覆盖平原丘陵,也深入高山峡谷。有的民族喜欢沿 水而居,有的喜欢悬在半山俯瞰大江,有的喜欢高踞山颠望日出日落。前面说横断山脉 直立人古道和智人古道以险峻、规范、专门化和人类其他直立人古道和智人古道相区别 ,现在云南复杂的民族碰撞进一步使云南的古道以密集垂直分布和世界上其他高山峡谷 地区的古道相区别。
民族古道和新石器古道的关系现在还不清楚。民族迁移是沿着早期形成的新石器古道 行走并扩展古道,还是民族迁移形成了新石器古道?从我们对语言材料的分析看,侗台 语的分化是从青铜时代以后铁器时代以前开始的,[16]这个时间比新石器古道形成的时 间要晚得多,因此新石器古道南方走廊不是由百越民族迁移形成的,新石器古道南方走 廊和百越民族古道是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层次形成的。很多学者把滇池地区的稻谷、有段 石锛、有肩石斧等等文化因子看成是百越民族的遗址特征,我们的证据不支持这个说法 。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至于新石器古道横断山走廊和藏缅民族移动的关系,更 需要进一步研究。
古道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是盐的使用。和水、食物不同,对大多数村落来说, 盐必须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获取,于是从盐井到各个村落的古道网络开始出现,我们把这 种古道网络称为盐运古道,盐运古道是获取食盐的必要条件。由于盐是来自于他乡的常 年生活必用品,有人栖居的村落必须要有盐,也必须要有盐运古道连接,横断山古道又 出现了一个新的特征:依赖性。粮食可以自己采集、生产,牲畜可以自己养,衣服可以 自己做,水可以自己找或打井取,盐却不是每个村寨都有能力自己采。
对盐的依赖是人类开始食盐后所有古道的特征,山西运城盐湖已经有4000年的产盐史 ,四川省自贡市在1900多年前,也开始了钻井采卤制盐。语素"盐"在南亚语、藏缅语 和苗瑶语中的情况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情况不太清楚。语素"盐"在侗台语言中是对应 的。以韵母为例:
表5:侗台语言中语素"盐"的韵母对应规律
语素 武鸣壮语 龙州壮语 布依语 西双版纳傣语 德宏傣语 侗语 水语
盐 kjul k 1 ku 1 k 1 k 6 kol dwal
船 u2 l 2 zu 2 h 2 h 2 lol lwal
这个材料说明至少侗台民族在分化以前就开始用盐了,侗台民族分化的过程是盐运古 道进一步扩展的过程。综合这些材料,西南地区在约1900前应该有了盐运古道。
在人类古道的形成过程中,车的出现使古道进一步定型、扩展。《古史考》说"黄帝 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说明车的出现不一定比牛、马的出 现晚。车的出现要求道路平直,《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反 映了中原地区的路况。在横断山深处,不便于行车,所以车道的扩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这是横断山地带古道险峻特征决定的。
人类进入畜牧时代后,开始用牛、羊、驴、骡、象、骆驼、马等驮运物品。古道演化 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转折是马的出现,马的驮运能力最强,尤其是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 谷中,由此形成了马帮古道。马帮古道迅速缩短了物质和文化因子的传递时间,缩短了 村落的空间距离,扩展了文明传播的容量,带来了村落的繁荣。由于马帮的远征能力, 可以说马帮的兴起使古道真正进入了纽带时期。根据目前出土的资料,中国大陆最早出 现的马是在二里头,时间上限是公元前1700年。因此云南马帮古道的形成大约不会比这 个时间早。宾川白羊村遗址(前1820年±85年或前1725年±85年)和元谋大墩子遗址(前1 260年±90年)都没有发现马。云南境内的新石器遗址几乎遍布主要地州,这些新石器文 化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帮古道现在还不清楚。有些遗址出土的是野马还是驯养马,还 未得到明确鉴定。比较有把握的证据是,云南洱海附近的祥云大波那墓出土青铜器中已 经有马的模型,大波那墓的年代碳素测定为前495年±85年,因此在春秋晚期,云南已 经有了马,马帮古道的出现也应该在个时间的前后或者更早。由于云南马的出现时间比 较晚,因此靠两腿行走的民族古道延续时间应该比较长。另一方面,马帮古道是人类文 明传播的重要纽带,在有着高山峡谷的云南,马一旦出现,马帮古道便可以延伸到横断 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那里是双脚走不尽的地方。马帮的出现也使人们考虑怎样把溜索 、独木桥换成更牢固结实的桥梁,使人们考虑怎样把木排、竹筏换成更大的木船。考证 云南马的出现年代对研究云南马帮古道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根据我们的初步考察,马帮 古道绝大部分仍然是沿着江河湖泊延伸,这和人畜饮水是有关系的,和继承民族古道也 有关系。
民族大迁移过程中各个民族启用马的情况是不同的。南亚语系一般可以分成孟高棉语 族、蒙达语族、马六甲语族和尼科巴语族。表示马的语素在四个语族中不对应,但分布 在云南的属于孟高棉语族的佤语、德昂语、布朗语是对应的。如:
表6:语素"马"的读音
德昂语 佤语 布朗语
马 m'brang brung nx ng
因此,至少在这3种语言分化以前,已经有了共同语素"马",也就是说这3个民族分 化以前已经有了马,这3个民族的分化过程也是马帮古道进一步形成的过程。
侗台语中语素"马"的对应也很整齐,以韵母为例:
表7:侗台语中语素"马"的韵母对应规律
武鸣壮语 龙州壮语 布依语 西双版纳傣语 德宏傣语 侗语 仫佬语 水语 毛难语
马 ma4 ma4 ma4 ma4 ma4 ma4 ma4 ma4 mja4
眼睛 al hal tal tal ta6 tal hla1 ndal ndal
由于侗台语韵母比较丰富,这种对应不是偶然的。我们曾经论证过,语素"马"是侗 台语的原始共同形式,马是在原始侗民族分化以前就存在的,因此侗台民族在分化迁移 的过程中,已经有了马。[6]侗台民族的分化迁移过程也就是部分马帮古道的进一步形 成的过程。侗台民族在分化迁移以前有过共同迁移时期,在个时期是否有马,现在还不 清楚。
苗瑶语内部语素"马"的对应也比较整齐。以声母为例:
表8:苗瑶语内部语素"马"的声母对应规律
黔东苗语 湘西苗语 川黔滇苗语 滇东北苗语 布努瑶语 勉瑶语 标敏瑶语
马 ma4 talme4 nen4 m 4 mu4 ma4 ma4
有 m 2 me2 mua2 ma2 mo 2 ma:i2 ma2
由于苗瑶语声母比较丰富,这种对应也不是偶然的。只有川黔滇苗语的形式比较特殊 。大致可以看出,原始苗瑶语已经有了语素"马",因此苗瑶民族的分化迁移应该是随 马而行的,苗瑶民族的分化迁移过程也是马帮古道的形成过程。
藏缅语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看藏缅语关于"马"的语素情况。
表9:藏缅语"马"的读音
藏文 错那门巴语 喜德彝语 羌语 土家语 白语 缅文 载瓦语 景颇语
马 rta te53 mu21pa55 u ma33 ma33 mrang3 mjang21 kum31 a31
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藏缅语诸语言共同的对应规则,因此还没有办法构拟藏缅语"马 "的原始形式。就现在的材料看,藏缅民族大约是在分化过程中不同的支系逐渐有了马 ,因此有的藏缅民族是靠双腿迁移的,有的是赶着马迁移的,后者的迁移过程也就是马 帮古道的形成过程。
西南地区是先有盐还是先有马,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前面说过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的马 是在二里头,时间上限是公元前1700年,而山西运城盐湖已经有4000年的产盐史,可能 说明盐比马的出现早。有一点比较明确,当马帮和盐两个因素汇集在一起时,形成了盐 运马帮古道,这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古道,马帮古道和盐运古道的性质同时体现在盐 运马帮古道上:一方面是崇山峻岭中需要古道网络来运输盐,另一方面是马帮克服艰难 险阻的能力使盐运古道网络得以运行。
在茶马古道兴起以前,有的马帮古道已经非常著名,有历史记载的代表性马帮古道有 从大理到成都的五尺道和灵关道,从大理到印度的博南道。五尺道从成都顺岷江南下, 再沿着金沙江经过宜宾、昭通、昆明到大理。灵关道从成都经雅安、汉源过大渡河到西 昌,再顺安宁、雅砻江到攀枝花,顺金沙江进入云南楚雄,最后从大姚到大理。博南道 从大理出发跨越澜沧江、怒江,取道保山、腾冲等地,分几条支线进入缅甸印度。根据 我们的初步考察,这些马帮古道的有些部分和分段早在茶马古道形成以前已经进入马车 道。另一方面,茶马古道以前还有些马帮古道尽管历史记录很少,但也已经相当发达。 由于这些地方地势险峻,泥石流频繁,这些马帮古道有比内地马帮古道更强的生命力, 不容易被马车道代替。这一点构成滇藏川马帮古道的另一个区别特征。有代表性的有怒 江马帮古道、澜沧江马帮古道、金沙江马帮古道、元江红河马帮古道、雅砻江马帮古道 、南盘江马帮古道,这些马帮古道形成了沿江马帮古道系列。怒江马帮古道从西藏那曲 往东南顺江而下一直可以伸到缅甸,途中在六库往东可以进入大理。澜沧江马帮古道从 西藏昌都往东南顺江而下一直可以伸到老挝、缅甸、越南。金沙江马帮古道把滇藏川很 多马帮古道串联在一起。马帮古道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出现,连接城市使更多的马帮古 道直接跨越江河,寻找近路。在中心城市出现以前,村落往往是沿着江河分布的,所以 古道也沿着江河行走,沿途可以有各种交换。中心城市出现后,连接城市的古道成了往 来频繁的主要干道。古道以沿江为主的网络发展成沿江跨江的网络,这是马帮古道和以 前的各种古道的另一个差别,这种差别的形成也和桥梁技术的进步有关系。前面提到的 博南道从大理出发要跨越澜沧江、怒江,就是典型的沿江跨江古道。
在云南,牛的出现比马的出现要早,前面谈到的宾川白羊村遗址(前1820年±85年或前 1725年±85年)和元谋大墩子遗址(前1260年±90年)都没有发现马,但却发现了牛。现 在有些地方还有牛帮,因此马帮古道出现以前,云南可能可能出现过牛帮古道。
一件独特的文化事件使马帮古道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大约在唐代,茶传入到藏族地区 ,很快成为每个藏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藏族全民饮茶。藏族需要茶就 像需要水、空气、盐、粮食,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 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是什么原因造成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 ?可以设想藏族需要茶是为了提神化食,但其他民族为什么不总是以这样的方式需要茶? 一定还有更关键的原因,这个问题是研究茶马古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藏族对茶的 全民依赖再一次使以滇藏川为核心的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以前横断山地带古道更多 是顺横断山脉走,藏族对茶的依赖使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于是形成了 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和以往古道的一个区别特征就是穿越横断山。横断山脉高山河流纵 贯,由西往东取茶要穿越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芒康山、金沙江、沙鲁里山 、雅砻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崃山。在虎跳峡一带,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的直 线距离不足80公里,形成江面狭窄,山势陡峭的连续V型峡谷。前面我们说人类对盐的 依赖使马帮古道深入到崇山峻岭的村落中,形成复杂的以盐井为中心的古道网络,这是 因为盐产地和用盐的村落有距离。现在茶产地和用茶人距离更远,茶马古道从出发点到 终点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了从盐井到村落的距离,以盐井为中心的盐运马帮古道成了茶 马古道的局域网络,马帮需要更严格的组织才能完成穿越横断山脉的远征。藏族对茶的 全民依赖要求有更多的马帮,有更好素质的马帮,有更完善的马帮古道。马帮的生活开 始职业化,形成马帮专用的术语,形成了马帮的商业规则,马帮古道开始固定化、季节 化。官帮和民帮两大类开始形成。"马锅头"(马帮的最高首领是,总指挥),"二锅头 、""三锅头"、"管事"、赶马人一类的等级开始出现。马店开始出现。
通过马帮贩运茶叶维持古道的生命与繁荣,这是茶马古道不同于直立人古道、早期智 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的区别特征,也是茶马古道独 立于世界上其他古道的特征。当然,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民族 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是茶马古道的原始形态,没有这些早期古道,就没有茶马古 道的兴起和繁荣。茶马古道是对盐运马帮古道的直接继承和扩展,这种扩展是一种根本 性的扩展,因为正是"茶"和"马"两个因素的结合,使以滇藏川为中心的盐运马帮古 道转换成了茶马古道,并迅速向周围扩散,形成了包括中国西南、东南亚、印度在内的 错综复杂的茶马古道网络。也正是因为茶在马帮古道上的兴起,使以滇藏川为中心的马 帮古道和欧亚大陆上其他地区的古道有了根本的区别。其他马帮古道除了盐以外,其他 物品都不是必需品,而茶马古道除了盐以外,茶也是必需品。茶产地和盐产地相比更受 地域的限制,西藏可以有盐产地,却没有茶产地。茶不像盐是可以较长期地保存、囤积 ,尤其是在过去储存手段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更短。这使茶马古道必需常年运 行,必须深入到各个村寨。即使在泥石流、塌方等道路中断的条件下,马帮师傅也必须 踏上征程,想办法穿越沿途障碍。和盐运马帮古道相比,茶马古道生命力更强,网络分 布更细,路况更艰难。
以上关于茶马古道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的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一 般条件包括直立人、智人的移动,盐和茶的运输,马帮的兴起,这些因素是亚洲大陆很 多古道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不能产生茶马古道。光有这些条件也不能产生茶 马古道,只能产生一般的马帮古道。特殊条件包括横断山特殊地形、民族移动、藏族对 茶全民依赖。横断山的特殊地形要求古道要规范化,古道的线路要明确,栈道要维修, 木桥要定期更换材料,溜索定期检查接口。民族移动使横断山深处形成错综复杂的垂直 分布村落,连接村落的古道极为艰险,但藏族等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的程度超越了担心 艰险的程度。这些特殊条件使一般的马帮古道发展成茶马古道,使茶马古道比一般的马 帮古道有更强的生命力。
随着车道、公路的扩展,茶马古道不断被车道、公路替代,茶马古道的网络正在被分 割成局域网络,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也在不断消失。当然,和地球上其他古道不同, 由于茶马古道起源的特殊条件,茶马古道消失的速度要更慢,有的地方的茶马古道可能 很难消失,因为横断山深处的复杂地形和雨季带来的泥石流和多民族沿着不同海拔多层 次的垂直分布,需要茶马古道来连接那里的村落,满足村民对茶的依赖,那些村落是公 路不容易完全覆盖的地方。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