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相依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中国种植饮用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早与寺院僧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僧家戒律甚多,就饮食来说,戒荤、戒酒,惟不戒茶。有语云:“有酒成仙,无酒成佛”。佛追求随缘无我,是出世,是因果,与酒的狂放、张扬、愤世嫉俗格格不入。佛家讲平和,这与茶的清雅、淡泊、澄明极是相和。

  佛家有早晚念课的规矩,比俗生自然要守时辛苦得多,早晚诵经,静修禅礼,使心态平和,自甘寂寞,一心侍佛,普度众生。除了清灯黄卷、晨钟暮鼓、清风明月,还需有茶醒脑提神,以达到诵?诵经、记?记佛家经典、修?修炼禅悟、持?约束修行,遵佛家规范。

  佛教传入东方后,这种外来信仰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方面,是洋为中用的成功典范。其间除了儒家文化中的修齐治平,特别是修的观念与之相合外,也正因苦难、沉重的中国民间,始终在寻找—种思想寄托,一种在苦难的现实煎熬中的人们寻求的平衡和自处。于是有了道。道是一种刚性应对,也有积极的不合作之意。而佛则更多的是在清贫、在苦难中寻求一种平衡和妥协,是一种柔性应对,这于强权之下的中国芸芸众生似乎更为需要。柔性的妥协文化,更多的是面对自我,面对内心。即使是面对客观,也是与客观的相对平衡,它的积极进取是一种普度。普度也只是一种教义的普遍认同和心灵调适,没有太多除暴安良、变革现状的成份,要说有,也只寄希望于因果轮回。我有一首题香积寺的诗,企图阐解佛家的教义,但未必尽其意。诗曰:“聚善可普度,香积是佛缘,得生皆因果,无欲自超然。”

  佛家以茶为伴,于是茶文化在庙堂、在民间发展的同时,也在寺院发展起来,寺院得文化的近水楼台与传播的先机,或者说占有文化传播的平台,于是更有其倡导性,对于在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以及这些僧俗辐射的广大社会人群,无疑是一种示范。于是在茶道等茶文化的实践与学术阐发方面,也就有了行领作用。寺院茶文化在古代中国虽比不上庙堂,比不上士大夫及文人雅士,但却也是重要的一翼。

  民间的劳苦大众,对于茶,形而下的方面多,注重解渴、消暑、祛病,主要在物质实用方面。而寺院除了这些形而下的需求,还有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形成观念形态的文化范畴。

  佛家修炼的清静无为、澄和明净,与茶的品性相向,精神层面是和谐投契的。于是“茶禅一味”才能成为—种概括,茶和禅是同一的,茶道即佛道。

  法门寺出土的大量金银茶具,印证了茶文化在佛家寺院的渊源之深厚,也证明法门寺是皇家寺院,这些茶具是皇帝对于寺院和高僧的御赐与褒赏。佛家既然把茶禅当作同一体,可见重视教义的程度。那这些来自于皇宫的珍贵茶具,也便是佛的供养品了,如同法器一样的重要。这些如果非谬的话,茶具其精美、其文化含量、其投射的茶文化在当时的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