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炎炎夏季 慎防小儿暑热

夏季养生 | 作者: [投稿]

  摘要:以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临床主要表现,病发于夏季暑热之时,故名。体弱不耐暑热熏蒸,暑气乘虚侵袭肺胃,肺气失宣则汗闭,汗闭热不能泄,因而发热不退;暑气内蕴,耗伤胃内阴津,而致口渴引饮;暑热伤气,气不能化水,故尿清长而频。如此形成发热、无汗、多饮、多尿的主要症状。

  小儿夏季热,属中医的暑热症范畴,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疾病,是我国中南部地区小儿常见病之一。以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临床主要表现,病发于夏季暑热之时,故名。本病外因暑热之气,内因脾胃虚弱而生。中医理论认为婴幼儿为稚阳稚阴之体。体弱不耐暑热熏蒸,暑气乘虚侵袭肺胃,肺气失宣则汗闭,汗闭热不能泄,因而发热不退;暑气内蕴,耗伤胃内阴津,而致口渴引饮;暑热伤气,气不能化水,故尿清长而频。汗与小便,同属阴津,异物同源,汗闭尿更多,尿多阴津更伤,结果患儿便口渴喜饮。如此形成发热、无汗、多饮、多尿的主要症状。

  再加上盛暑之时必兼湿,湿热之邪易犯脾胃。暑湿相合为患,多缠绵难愈。久病又必累及肾气。因此本病的发病过程,伤及气津,关系肺胃及脾肾。临床上可分为暑伤肺胃、暑湿伤脾、上盛下虚、热留阴分诸证型。但无论属虚属实,兼证如何,均因暑热之邪外侵,极易损伤阴津。凡大苦大寒之中草药,最易化燥伤阴;辛燥下泄之药物,亦散利耗劫阴液,均不宜使用。暑多挟湿,滋滞之品慎用为善。故治疗根本之法,当清暑护阴,轻清疏透,甘凉和润为要。若肺卫热盛者,重于清宣肺气;阴虚明显者,养胃阴为先;脾胃虚弱者,补中益气为主;下元虚冷者,配以温阳补肾;久热不退,邪伏阴分者,则滋阴清热,透营泄热。

  虽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空调设备逐渐进入家庭,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在边远山区农村仍屡见不鲜。笔者在粤北山区也频见此病,在长期临床中,以自拟"香荷清暑益气汤"治之,多有显效,方中以香薷解暑,发越阳气,佐以杏仁;更配以荷叶透暑邪外泄,功效更捷;菊花、连翘、蝉衣轻宣之品,辛凉解表;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投以淡竹叶清心除烦,加强利湿之力;太子参芦根益气、清热、生津,使气津得救;地骨皮以退久热。诸药合用,共奏辛凉透表而不致汗出过多,清心利尿除湿又不致伤阴,清热解暑又不嫌过于寒凉,补虚扶正而不留邪之功。故暑邪可解,气津自复。

  俗话说“防重于治”,由于本病初起时,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病容,高热而精神爽快,好玩,食欲正常。久病后则可显现慢性面容,食欲渐减,面色少华,日渐消瘦,烦躁哭闹,部分患儿次年夏季仍可发病,对小儿健康发育影响极大。故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预防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幼童居室应常开窗,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夏日多饮水,适时添减衣着,多户外活动,吸收新鲜空气,适应外界环境。

  3.多病体弱的幼儿,注意护理,不宜盛夏时节断乳,如需断乳,应注意喂养,加强营养。

  4.酷暑期间,尽可能移居阴凉通风之处,尤其是前一年曾患本病者。

  5.春夏季节,婴幼儿长期发热,在排除期它疾患时,应注意考虑本病,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滥用抗菌素,以免产生不良影响,拖延病情。

  6.大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故春夏之交,始用清凉饮料,尤其上年患过本症的患儿,每日可以鲜藿香6~10克,煎汤代茶;盛夏季节,选用清凉解暑药,如甘菊、桑叶、荷梗、车前草、蛇舌草、冬瓜皮西瓜皮、金丝草、莲蓬等。脾虚体弱孩童可健脾补肾:选用太子参、白术、淮山、红枣覆盆子、菟丝子、蚕茧之类。尽可能防止本病的发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