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春季话养生

春季养生 | 作者:网络 [投稿]

春季话养生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冬时,拥炉熏衣,啗炙炊煿成积,至春发泄。体热头昏,壅隔疫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痰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必服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锦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译文】:

  春天三个月,阳气上升,正是万物呈现出它们姿容的时候。这时,大地复苏,万物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晚睡觉,早起床,在宽敞的庭院里散散步,散开束发,宽松衣带,让心情活泼舒畅。内心存在着一种生而不杀、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的宽厚和平的意念,这是养气所应该做的,是养生的好办法。如果违反了这个方法,就会伤害肝脏。肝脏在五行中属木,五味中为酸。木能克土,脾在五行中属土,五味中为甘,所以在春天里饮食调味,应当减少酸醋,增加甘甜,来养护脾脏。春天阳气初升,万物生长萌动,正月二月间,天气忽冷忽热,老年人多半有旧病,被春天邪气所侵犯,精神昏倦,容易旧病复发。加之去年冬天以来,拥炉烤火,吃油炸,炙烤肉,积滞到春天,因而发泄出来,致使发烧头昏,痰涎堵塞,咳嗽不停,四肢疲倦怠惰,腰腿乏力。这些都是冬天以来所留下的病根,应该经常体验诊察,如果稍微觉得有所发动,不可以立即使用疏散利泄的药剂,恐怕损伤五脏六腑,另外生出别的病。唯有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痰的药剂,或选吃治方中性质稍微凉利的药剂,并调节饮食来治疗,自然就会通畅了。如果没有什么症状,不必吃药。春天,太阳暖和,当在园林亭台楼阁等宽敞开阔的地方远眺,用以舒散郁滞的胸怀,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充满生命活力。不要独自闷坐,因而产生忧郁。吃饭喝酒不可过量,家中做的米面团饼容易伤害脾胃,不容易消化。老年人切切不可以空腹多吃,以图一时口腹之快,以致产生不测。春天,气候时寒时暖,不可以立即脱去棉衣。老年人气血衰弱,骨头疏松,体质怯弱,邪风寒气容易侵入肌肤,要随时准备夹衣,碰到天气暖和时换上,要一层一层减少衣服,不可以骤然脱去衣服。

  刘处士云:春来之病,多自冬至后夜半一阳生。阳无吐,阴无纳,心膈宿热与阳气相冲,两虎相逢,狭道必斗矣。至于春夏之交,遂致伤寒虚热时行之患,良由冬月焙火食炙,心膈宿痰流入四肢之故也。当服祛痰之药以导之,使不为疾。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身觉热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强忍,即便加服。肺腧五脏之表,胃腧经络之长,二处不可失寒热之节。谚云: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是也。

【译文】:

  刘处士说:“春天的病,多半是从冬至之后发生的。冬至夜半,阳气初动,阳气还没有吐出,阴气还没有吸进,心膈积存的热,与阳气没有相冲突,但好比两只老虎,狭路相逢,必然互相斗争。至于春夏交替之时,发伤寒虚热等流行病症,实在是由于冬天烤火吃肉,心膈之间积留的痰流到四肢的缘故。应当服用祛痰的药来疏导,使之不成为病。不可让背部受寒,受寒就会伤肺,感冒后就鼻塞咳嗽。身上发热,稍稍去掉上衣,觉得冷了,不要勉强忍着,立刻加衣服。肺腧是五脏的发散,胃腧是经络的长养,这两个地方不可以失去寒热的调节。俗语说得好:‘躲开风,如躲开箭;逃避女色,如逃避祸乱。根据时令加减衣服,少吃晚饭。’这是对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