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精神调养:秋季肃杀如何调节情绪

秋季养生 | 作者: [投稿]

  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源于秋天的萧瑟和悲凉,因而保健专家建议说秋季养生的同时要注意保养精神,净化心灵。

  中医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风、夏暑、秋燥、冬寒,这是一年四季自然界代表的节气。中医讲在秋天里气候的主要表现是秋燥,秋天秋高气爽,但雨水渐少、气候干燥。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中医学中有六气之说,主要指风、寒、暑、湿、燥、火,作用于人体均可引发各种不适甚至疾病。

  其中,燥就是秋的主气,这是因为入秋后,虽然暑热渐退,但主令的秋燥日益明显。不仅秋阳似火,而且秋风又性燥,易耗伤津液,使人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皮肤干裂,或有人出现咽痒,频繁的痉挛性咳嗽,少痰,伴见血丝等症状,还有不少人会有便秘、便干难解,甚则痔疮出血,皮肤干涩等这都是秋燥的典型表现。所以,秋季的保养应以防燥为中心,以润燥为大法,以收为主导。

  同时,秋是肃杀的季节,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早秋时期),秋阳肆虐,气温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白露过后(中秋和暮秋),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是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也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精神调养:秋季肃杀如何调节情绪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它属金,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另一方面,秋三月,肺气旺,肝气衰,中医五行生克讲金能克木。

  秋天肃杀萧条的景象不但容易引人伤感,而且悲秋情绪不利于肝的疏泄条达,也会造成肝郁气衰。同时,秋应于肺,在志为忧,如再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因此,秋季应以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荣平之气。

  首先,要认识到叶落枝黄、草枯花凋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待到春时又会是一番万紫千红、生意盎然的景象,对秋天肃杀之象无须触景而发悲情。其次,若有悲忧情绪,要设法从中解脱,如赏菊、登高、娱乐、聊天、看书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能怡情养性。

  另外,季节的变换可能引发旧病或加重病情,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必须善于自我调节、平衡心态,以五神养五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相反,心急躁,神烦乱,造成心理上的失衡状态,身体上的不适感就会加重,精神疲惫,体力下降,病邪反而有机可乘。

  有人作过研究,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体内一些有益激素、酶和乙酰胆碱会增加分泌,使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终日郁闷忧伤,就会使这些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功能失调,而引发胃痉挛、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与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相通之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