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用语大全

入门须知 | 作者:网络 [投稿]

大士

  菩萨的美称。如:观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称词。在印度,是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于诸部律中,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

  在我国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此外,统领僧尼的僧官,也称大德。

  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论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称之;或是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也称之为大德。因此“大德”一词成为佛教界一般性的礼称。

三师七证

  三师与七证师的并称。指僧尼受具足戒时,戒场必须具足的戒师人数。又称十师、十僧。

  三师是: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任戒和尚者,其戒腊须在十年以上,并严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读羯磨文的阿闍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仪式。羯磨师为诸比丘受戒的正缘,若无羯磨师秉承圣法,则法界善法无从生起。担任此职者,其戒腊须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其戒腊亦须在五年以上。

  七证师则是证明受戒的莅会比丘。凡此十师均须于受戒前恭请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古时,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称方丈室。后来转指住持的居室,今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礼

  于法会或戒会时,引导大众如法进行一切行仪礼节,使不违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的语义有五种,即:  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  破烦恼;  出家人;净持戒;  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团五众之一、七众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饥,断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称为除女、薰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养佛、法、僧三宝的施主、檀越。在佛门中,布施净财者为功德主,发心作务或热心接引他人入佛门,使佛教蓬勃发展者,亦可称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条件者,佛光山功德主会得依法聘其为功德主:

  护持本山各种弘法利生事业捐献净资者。

  热心参与本山活动,多年不退转者。

  发心服务多年,道心坚固者。

  一师一道,劝募功德者。

  贡献智慧有具体成效者。

  协助度众皈依为数众多者。

  参与讲学多年且有正见者。

  文字著作宣扬佛法有贡献者。

行堂

  佛教丛林中,每日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菜、茶水者,称为行堂。

老参

  长期于禅林中参禅办道者,或长期从事参禅修业者。又称为旧参、久参。

  全称佛陀,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乃觉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觉的大圣者。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弥

  沙弥,乃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在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称之。《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龄区别沙弥为三种:

  驱乌沙弥:年龄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已具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应法沙弥:年龄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出家得度,依一定的仪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弥: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者。

  以上三者合称三沙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