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修行者。修炼者的一种转化的显现,是体现了修者的思想的一种境界,多见于修行者,无宗无派不信宗教的也有舍利子的出现,只不过是及其太少了,因早出现于佛教多见于佛教,故称佛舍利。
空学者(佛教徒)都有舍利子只不过是多少。大小。明透亮暗不一吧了,更取决于灭迹时的思想的思想于境界的不同而已,明。透。亮。鲜。艳。丽者上。
舍利子是佛学者在日常修炼(静坐。静思。静性。静行。觉行。觉空。觉悟。觉净)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在修炼过程中就已觉知存在,不过说出的少而已。
舍利子不是色世上所产之物,如玉石。宝石。钻石,现实直产之物,而是升华的转化之物,舍利子在修行者随修行者而行,舍利子和修行者常见,舍利子随修行者的思想意志显现,修行者智形于舍利子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无形),无物但可见,有物却无形,空不亦色,色不亦空,空既是色,色既是空,是空中的妙有,所以舍利子多出自于佛教,或者自守于佛教理论者,或者修于空学者(常。乐。我。净)。
舍利子是思想者的思想与真空结合体,是与万物的结合结合体,是与宇宙的结合体,是与心。神。意的结合体,是修行者的思想。意志。神意与天地。宇宙。人类一切万有的结合体。
修行者在灭寂时根据生前的修行境界。思想意志。以及生活方式。接触事物,修行悟道的方式。行事。心性。觉性。悟性等等一切的一切而显现色体,灭寂前为影现,灭寂后为色现,有现也有无现的,有无舍利子并不是完全衡量修行者的高低,但是有则公认为高,就像衣钵受传一样。
佛指舍利,是意指。释迦如来佛弃世如涅盘前化转时,已化变了的指骨的本质的指骨,有指骨形,有舍利质,故称“佛指舍利”。
所谓舍利子为个人修行成就之结晶,原来舍利子称为舍利,后来才称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舍利子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
舍利子的形成和做善事没有关系,主要是和生活习惯有关系,但是你做善事会长寿,这很重要。长期使用某一种食物,其中的某些元素在体内出现沉积,火化的时候受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结晶。
舍利子印度话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舍利的种类,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这种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如从天上、地下跑出来,或由油灯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还有一种是诚心供奉礼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经》将舍利分为: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
舍利子的各种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结石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很易碎,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的氧化物。结石病人数以千万,但只有修行者才会有舍利子。大德的舌头,心等没有骨质的软组织也可火化不坏形成舍利子。连念佛鹦鹉的舌头也能成舍利。何况体内结石数量及其小,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极其惊人,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
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后遗骨上也出现了舍利子。
当然,也有一部分所谓的“舍利”确实是没有完全烧化的骨质和牙齿,但结石是不可能经受焚化后成为“舍利”的。有些人用科学的名义把舍利子解释成结石,其实这种欺骗公众的做法,这些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伪科学”。
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有的舍利还会长大、生小舍利,等等等等,这些岂是现代科学所能臆测的2002年二、三月间,安奉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赴台湾巡礼,引起极大轰动。为确保佛指舍利在运送、巡礼期间的万无一失,两岸有关方面制定、采取了极其周密的安全保卫措施--在为坛城(放置佛指舍利的鎏金铜塔,重63公斤、高134厘米)安装了重达270公斤的防弹、防火、防震玻璃罩的同时,两岸佛教界400多人,乘两架专机随机护送;到台后,从机场到供奉佛指的台大体育馆,沿途10万信众恭迎,可谓万人空巷;安置佛指的舍利亭内装有红外线感应器和摄像头,可随时监控现场情况;与此同时,由大陆24名武僧、台湾120名金刚组成的护法团,与其他有关人员配合,组成4道屏障,24小时护卫。这一切,足见佛指舍利的珍贵和重要!
舍利是指佛祖释迦牟尼(即《西游记》中的如来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在历史烟云的变幻中,绝大多数舍利被散失、湮没、毁坏。不幸中的万幸,1987年在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这颗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时,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黄,稍有裂纹和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吻合,只是颜色因受液体千年浸泡变得微黄了。
在上述几种舍利中,珠状舍利子的生成至今是个谜。这种舍利子并非虚无缥缈的传说之物,因为在现代修行的佛教人士当中,圆寂火化后,也曾有此现象产生,尽管个例罕见。笔者手头有《今晚报》1994年7月20日摘自《江南晚报》的一则报道:苏州灵岩山寺82岁的法因法师圆寂火化后,获五色舍利无数,晶莹琉璃一块,且牙齿不坏。尤为奇特的是,火化后其舌根依然完整无损,色呈铜金色,坚硬如铁,敲击之,其声如钟,清脆悦耳,稀世罕见。
遗体火化,不仅是个燃烧的过程,其实也是个熔炼的过程。上述珠状舍利子是身体中的哪些成分熔铸而成的?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寂火化后便“炼制”出了舍利子。此说是否正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万事都有源头,法门寺佛指舍利也应有其来历。可是到现在没有人能拿出确切的物证或记录来证明法门寺舍利来自佛祖正源。在目前见到的所有有关研究文献和文章中,都把法门寺佛骨的来源归溯到古印度的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弘法时期。例如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就写道:“我国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内的佛陀指骨真身舍利,系印度护法名王阿育王遣使造塔供奉于此,是天上人间独一无二的佛指舍利”。而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佛教典籍里的记载的一些传说和故事。根据佛学界和法门寺研究学者广为引用的唐释道宣辑成的《广弘明集》记载“东方竺国,有阿育王,收佛舍利,役使鬼神,散起八万四千塔,遍阎浮提。我此土九洲之内,并有塔焉。” 另据《菩萨处胎经》所述阿育王散发舍利时,“南瞻部洲界内,今华夏天下,分得一十九所。法门寺为五也。”
佛书《法苑珠林》具体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国为供奉佛祖舍利所建的19所塔名和立塔地点:1.西晋会稽鄮县塔。2.东晋金陵长干塔。3.石赵青州东城塔。4.姚秦河东蒲扳塔。5、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6.周瓜州城东古塔。7.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8.周洛州故都西塔。9.周凉州姑臧故塔。10.周甘州删丹县故塔。11.周晋州霍山南塔。12.齐代州城东古塔。13.隋益州福感寺塔。14 隋益州晋源县塔 15 隋郑州超化寺塔。16.隋怀州妙乐寺塔。l 7.隋并州净明寺塔。18.隋并州榆杜县塔。19.隋魏州临黄县塔。
就是根据以上记述,学者和佛教徒们得出了法门寺佛指舍利是阿育王时期来自印度的结论。然而这些记述即使剔除其中明显的不合理的神化说法(如遣鬼日造84000塔、舍利分做84000份等),剩下的记载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祖上为首陀罗种姓的阿育王统治印度孔雀王朝的时期约在公元前269—236年,正是中国的战国时期。根据我国史书记载和文物考古,史学界普遍认为战国时佛教的传播区域还远没有到达中国。
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虽有不同看法,但为学术界认可的最早的年代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
而更为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明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始传来中国(法门寺网站即取此说)。一般略谓: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十年(67年)蔡愔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和《牟子理惑论》。《理惑论》说:“昔汉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
不管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还是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都大大晚于印度阿育王在位的期间,那时阿育王已经去世2、3百年了。 在佛教进入中国2、3百年以前,阿育王怎么能够在中国修建起护卫佛祖舍利的19座寺庙呢?况且这十九所寺庙虽有延续至今者,但无一能找到始建于公元前2、3百年的物证。有关阿育王分骨建塔的传说仅见于佛经和佛书,历代史书均无记载,故而作为宗教的神话传说来看并无不妥;但把未经考证的神话传说作为史实来看待,进而推断出法门寺为佛祖舍利瘗葬之地就未免有失轻率。根据史料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20-490年前后,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虽称“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但从时间上判断,此时已距阿育王播散佛祖舍利700多年了,因此不可能是为存放阿育王所遣“鬼神”送来佛祖舍利而修建的。从科学的角度看,虽不能就此完全肯定法门寺佛指舍利为伪,但至少不能以阿育王建塔来作为佛骨舍利来源的证明。也就是说,法门寺佛指舍利从根本源头上来讲就没有靠得住的根据。
根据法门寺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记载“元魏二年,岐守拓跋育初启塔基,肇申供养。”也就是说在元魏二年(公元555年)由岐州太守拓跋育在此地建塔,开始供养佛祖舍利。
自阿育王到拓跋育中间隔了7、8百年,即使从汉哀帝算起,时间也过去了500多年了。在这50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两汉、三国、两晋、十六国等多次的改朝换代和长期战乱。尤其是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采纳崔浩奏言,禁佛教,毁经像塔寺,坑杀憎人,据记载阿育王寺(法门寺)也遭到“断佛道经像毁场”的劫难。
阿育王遣人“送来”的佛指舍利如何在这长期的动荡岁月和毁佛劫难里幸免毁于兵燔匪燹,而能流传到拓跋育手里,绝非简单易事。但是如此壮烈的舍利流传史实却是丝毫不见于经传。甚至连详细记载了许多同期的佛教传说的佛经典籍里也找不到痕迹。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拓跋育是否真的“发现”了佛祖舍利。
很有可能拓跋育是根据前人有关阿育王的传说而在法门寺“自我发现”了佛指舍利。如果阿育王“役使鬼神,散起八万四千塔”仅仅是虚构的话,那么拓跋育的“发现”也就只能如同是水中月、镜中花般的虚假了。
拓跋育为什么要凭空“发现”佛祖舍利呢?这就要从此人的为人说起。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拓跋育出身北魏的皇族宗室,世受恩宠,在北魏时,官封大将军、淮安王、岐州牧。北魏末年,他追随魏孝武帝元修一同入关,西魏时成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到北周,又受封小冢宰之职。鲜卑是北方游牧民族,彪悍好斗,族内也常常喋血厮杀。北魏历经14帝,竟有9个皇帝被自己人谋杀死于宗室皇位之争,可见皇族内部争斗之残酷。而拓跋育却能在如此株连甚广的血腥争斗中不仅幸免于难,还官运亨通,连仕三朝,手腕不可不谓高超。如此聪明之人,利用佛祖的传说,在己任上“发现”佛祖舍利完全可以理解。一来这可以在不得罪皇族其他人的情况下固恩邀宠,因为与佛祖结盟可免结党营私的嫌疑;二来也可以披上佛祖保佑的护甲,在残酷的官场杀戮中多一层保险。因此,尽管拓跋育的“发现”没有可靠证据证明佛祖舍利为真(很有可能他本人根本就是造假的策划者,后文将进一步论述),他仍要不遗余力地“发现”舍利并修建佛塔供奉佛祖舍利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另外十八个阿育王建塔地点也有类似拓跋育这样的精明官僚,很可能留下的佛祖舍利就不止法门寺一家了。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