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
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
若受师父馈赠物品,得捐款于功德箱内。寺庙之物不分价值,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而不投一块钱,就足够下地狱受苦,这叫因小果大,后悔莫及!因小果大,可上升为天人,下地狱受苦!
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
很多信徒每逢星期日常朝山入寺拜佛,甚是虔诚,但有些人,不知规矩,看到寺庙后山水果树上长满很多熟透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情不自禁地自摘而食,而犯了偷盗寺物之罪,够下地狱之条件。应知未得施主允准之物,皆不得取食,信徒不取回亦不言明要供养十方僧众,此物乃为原主,不得取用,凡取用皆犯盗戒也,当堕恶道矣!
第三条:入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
我常看到多人在佛堂中吸烟、嚼槟榔,实为不敬三宝行为,并污秽了佛堂清静。应知香烟之气颇毒,可使人致癌,并干扰人之情绪,嚼槟榔非但不雅观,且污染环境卫生,佛寺四周有天龙八部护法,若随地吐槟榔汁,当污秽圣地而不干净,则罪不可赦也。
进入大殿佛堂内,应赤足入,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为宜,免污及圣地,而惹罪衍,当得戒守之。
一口痰一把鼻涕,下地狱火烧不息。凡佛弟子持戒清静无犯者,日久身上自可发出一种如檀香般的戒香味,醇香传百里,就如佛菩萨示现显降,芳香遍满虚空,当得众生诚心供养礼拜。
第四条: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
入寺内不踏门槛,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子曰:“君子不入中门,行不履”而佛寺乃法王宝殿,佛祖其位尊当主过玉皇大天尊及一切天人,进入佛寺,当视为进入皇帝殿,拜见皇帝一样,得遵守寺内礼节,庄严不得随便,方免犯不敬三宝之罪。
第五条: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蹓跶作观赏态,东张西望
许多信徒一进入佛堂内,不知顶礼跪拜,却在堂内走来走去,又站在堂内正中央,一直高视佛面,像在观赏艺术品一样。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合乎礼制也。这点很多人都有此通病。
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很多人于佛堂内,口不择言,大声谈话,或话家常,将佛堂当作菜市场,扰乱清净,罪过无量。有些佛堂内地上铺有地毯,很多人非躺即卧,尤其是小孩,一入宽敞的佛堂内,就乱蹦乱跳,跑东跑西,把佛堂当作游玩场。大人管不严,甚是罪过!
第七条:入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
于佛寺四周常有众菩萨居之,天龙八部护法,环境清净无染,而人之唾液鼻涕甚为污秽,若于佛堂内随地吐痰及擤鼻涕,当污及圣地,造成空气污染,病菌传播,有害僧宝罪,当入地狱受苦,有经为证,僧护经曰:“在佛地,涕唾污地,以是因缘,入地狱中,火烧受苦不息”。若欲吐痰擤鼻涕,当以卫生纸包之,投入垃圾筒内,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冲洗,当不患。!
第八条:入佛堂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
凡入佛堂,应旋即佛顶礼,或绕佛唱念佛号,佛言:当得五种福德,一、后世得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槃道。而绕佛方向,应由右而左绕行为吉也。拜佛后当即进出,切勿喧哗。
第九条:寺庙内用食,当提捐献
凡寺庙适逢菩萨辰日,举办消灾法会,都会备办素食筵席与众生结缘;或平时到寺庙用餐,皆得捐献功德金,因所食之物,皆为十方善众所捐献的,不应白吃的;很多人有这种贪吃的通病,以为佛寺内节庆日,办素食给人吃是应该的,而不必捐钱,如此当犯偷盗食之果报。当种下地狱之根而不知,慎之!(非出家人不得供养)
第十条:一枝法杖倚壁,证果全失
昔印度二十五祖婆斯舍多尊者,过去世曾证得斯陀含果位,但入佛堂拜佛,大意将法杖倚壁而累世之修一刹那间化乌有,更遑论一般凡夫犯之,当堕恶道之果报是不庸置疑的!故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而后再行顶礼拜佛,自得福德而不犯,福报与业报就在一小动作之间,但其中这果报相差却甚巨矣!尤其千万不可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还有入佛堂,不可穿木屐或拖鞋,免扰清静及污染佛寺地,来生免堕入马蹄国之地。
第十一条: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主持礼拜位置,一般人请勿站立或礼拜。很多人在佛堂拜佛,都喜站跪在中央礼拜,殊不知已犯礼仪,因一寺主持,需德高才优者,方能当之,佛堂中位为尊。礼拜占主僧之位,为我慢失敬,其罪非轻。
第十二条: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
女人到寺庙拜佛,千万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失礼仪,跪拜礼佛时,相当不雅观,有碍佛堂庄严,并会引起来参拜之信徒非非之想,扰乱寺众之清修,则罪过矣!
第十三条:勿让小孩到佛堂内奔跑嘻戏
这点相当重要,若带小孩到佛寺拜佛,一定要管制的好,勿让小孩在大殿内东奔西跑,或随意动法器,因木鱼、罄之法器,乃龙天耳目,千万不可让小孩把玩敲打,否则罪过很重。故我奉劝各位家长,带孩子到佛堂内礼佛,不可让小孩随便玩法器,否则小孩智慧会减退不聪明,这是事实,不可不信
第十四条:入佛寺不可大声说话
很多人一到佛寺内,就好象进入公共场所游乐区一样,就大声谈天说地,走路搭肩勾背,随便摄影佛像,带荤肉食物吃食,将佛寺当作一般神庙或游乐场,一点恭敬肃静心都没有,如此扰乱出家人清静修行之法,当犯罪的。
持戒精严,自可证得佛性《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持戒清静自可修得菩提,而研究佛戒,乃在戒己之心、身、六根而不犯,而非拿来戒律之尺时时去量他人,去诽谤他人之言行,则自己犯戒,何德服人矣!
第十五条:入佛寺应念“阿弥陀佛”向师父问讯
凡入佛寺,遇师父应问讯答:“阿弥陀佛”,不可直称师父法名,凡答谢师父或向师父赔罪,皆说声“阿弥陀佛”,向师父告别,应说“弟子向师父告假,阿弥陀佛”!
第十六条:皈依弟子应向师父顶礼
于行路中,与师父相遇,应停足向师父问讯后离去,不得闪避而过。有一点需知的,凡受过五戒,菩萨戒之弟子,遇到出家师父,定要跪拜顶礼师父三拜,若不知跪拜顶礼,有我慢之态。而向三宝顶礼,乃在消除我慢、我执、我相之心,而能养成谦虚恭敬之性,亦可消除业障。
第十七条:入师父房间之礼节
入师父房间,应扣三声:若不应声,则表师父在内有事或休息,不得强入,可即离去。
第十八条:对师父顶礼应知
凡师父在刷牙、洗脸、理发、睡眠、吃饭、休息、打电话、写字皆不宜作礼,在马路上亦不宜作礼,问讯即可,很多弟子为表示非常敬师父,而不分时、地的随便作礼,亦不甚雅观,有碍师父威仪!
第十九条:奉师父饮食之礼
奉饮食于师,应两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净,若吃过剩余物不可让师父食之,是为不净罪。
第二十条:与师父谈话之礼
与师父谈话,不得面对师父,应侧立或侧坐,亦不得于高处立,或太远立,对师父谈话应清晰小声、和颜悦色,师父讲话中不得插嘴。
第二十一条:师父用物,不得用
师父之座位、床,及师父之衣、物,不得坐用。第二十二条:随侍师父之礼
师若坐,应当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时,不得靠壁斜立,对师父不敬。
第二十三条:对师父的尊称
若有人问汝师父之法号,应当说上某下某,不可直称师父名字,会被人取笑你不知礼节。
第二十四条:入佛寺用餐之礼节
我们入佛寺内之斋堂,或休息室内,不得争位,亦不得高声呼叫,受戒再犯戒,罪加一等
第二十五条:在佛寺过夜应知
到寺庙住宿过夜,听到师父打板(安板)通知大众入睡时,应熄灯上床睡觉,不得再打开电灯看经书或交谈闲聊,不但扰乱出家众睡眠,又犯盗用常住物之电力,其罪亦重,入寺庙一切作息都要遵照寺内之规定,不得随便、妄大自为。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为了表达对佛的恭敬感恩心,我们常常会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请香花灯果来供佛,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内涵。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佛法说众生在无尽轮回中曾是亲人,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觉得对方和我有关,才愿意进一步接纳并帮助他们。
现实社会如果不全力以赴,几乎获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但修行又让人学会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断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经是在执着了,而应该到此为止随缘呢?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旅行,有的人选择轻装上阵,有的人却习惯了负重前行。轻装上阵的人自然会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负重前行的人则往往自顾不暇,车马劳顿,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行客。他们总是喜欢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与死,是生命世界愉悦与痛苦的两大极端感受。每当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时,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沉浸在无边的喜悦情绪中。可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绝望与痛苦,又会深陷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整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想拥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绝望时,才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即使穷尽了一切手段也无法挽救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这会让一些人深陷绝望、抑郁和焦虑,痛苦不堪。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一痛苦,佛教常教导大众要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