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了,幸子讨厌父亲,不能原谅父亲,觉得只有自己是受害者。
自己只看到了父亲的坚强的一面,没有注意到父亲软弱的另一面。
父亲的爱,父亲的脆弱,父亲的笨拙……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些。
父亲是多么痛苦呀,是自己让父亲,这么痛苦的……。
她想了很多,很多。
“首先是,先从形式入手,心情会自己跟上来的”,对铃木的这句话,幸子开始明白它的含义了。
还有1个小时,武志就该回来了,才想到这儿,电话响了。
幸子拿起电话,是铃木打来的。
铃木:“你好,我是铃木,现在我有40~50分钟时间,就给你打过来了,刚才因为有下一个安排,觉得话没有说完就挂了,不好意思”
幸子:“其实我…,刚才给父亲打电话了,我觉得这个电话我打对了,谢谢您了,这全是托了铃木先生的福”
幸子简单将经过说了一遍。
铃木:“是吗,你拿出了勇气付诸行动了,这太好了”
幸子:“对我来说,刚开始觉得儿子受欺负是最大的问题,现在想来,我长年来一直没有原谅父亲却是更大的问题,没想到因为儿子的事却和父亲和解了,想起来,却好像多亏有了儿子这件事似的。”
铃木:“关于孩子之事的烦恼,你能够认识到这点真是太好了。其实人有一个潜意识的法则,如果你了解之后就会明白。人身上发生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可以解决才发生的。只要积极的用爱去面对它,事后受益匪浅时才会明白这个道理,并可以坦然的说出这种话来:『出了这种问题真是太好了,幸亏出了这档子事才能……』
幸子:“是啊。但儿子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呢,想起来就觉得不安。”
铃木:“你仍然觉得你儿子的事一点都没有解决吗?其实可能已经向解决迈出了一大步了,心灵的世界是相通的,原因解决了,结果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幸子:“我儿子的问题真能够解决吗?”
铃木:“那要看你了。好吧,现在让我们来整理一下。对你来说,令你最痛苦的事,是你儿子不愿和你说真心话,你说过:做为母亲感到最伤心痛苦的,莫过于父母不能为孩子做什么,你再不想品尝这样的痛苦了,对吧?”
幸子:“是的,他受人欺负却不愿意和我说,我想帮他,他却说别管我,顶撞我,我感到我无能为力。每当我感到孩子的孤独痛苦,做为母亲又无能为力时,没有比这个更折磨人的了。”
铃木:“看来你真是非常痛苦啊,但是请想一想,这种痛苦谁体会的最深呢?你明白了吧?”
幸子:“什么?谁?……”幸子沉默良久。
这时,幸子的脑海了,浮现出了父亲的面庞。
是这样啊!这么多年,父亲一直在体味着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啊。
女儿不和他说心里话的痛苦。
被女儿看不起的痛苦。
做为父亲什么都不能为女儿做的痛苦。
和我体会到的痛苦是一样的啊。
幸子:“我明白了,我在体味着和父亲同样的痛苦啊。这真是太痛苦了啊,这下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会呜咽了。”
铃木:“人生中发生的问题,是为了提醒我们许多重大的事情才发生的。”
幸子:“我重新知道了父亲的痛苦了,多亏了儿子不向我说心里话,才让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铃木:“你儿子,你父亲和你,在内心深处是相联的。你对你父亲的态度,表现为你的孩子对你的态度,通过他的言行,促使你猛醒啊。”
幸子:“我现在想好好感谢儿子,想对他说“你教会了我这么重要的事情,谢谢你,儿子”。原来我心里还一直在责备儿子“为什么你有事不和妈妈说呢?”
铃木:“现在,你明白你儿子的心情了吧?”
幸子:“原来如此啊!我小的时候,也特别讨厌父亲唠叨,讨厌他对任何事都粗暴指责。现在想起来,那是出自父亲的爱,当时只是觉得烦人,现在想来,儿子也是这么想我的吧,我的这种强差人意的母爱,对儿子来说确实是一种负担。”
铃木:“你小的时候,希望你父亲应该是什么样子?”
幸子:“信赖我的父亲,希望他对我说『幸子,爸爸相信你能行』……(沉默片刻),我想我没有信赖孩子,我总认为,没有我的帮助,这孩子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总是在不断追问他,教导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想我应该更信任儿子。”
铃木:“你即理解了你父亲的痛苦,又理解了你儿子的痛苦,现在让我们看看你的丈夫吧。
早上你给我打电话时,我曾经说过『你心爱的儿子受人责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你在责备你身边的人』,还记得吗?”
幸子:“记得,我说过,我无法尊敬我丈夫。”
铃木:“那么,你能再说一边,你对你丈夫的感受吗?”
幸子:“我总觉他是『没有素质』,『不深谋远虑』,他对儿子也是,我这么为儿子烦恼,他却毫无根据的乐观。因此,我对他抱怨,但没有正经跟她商量过孩子的事,对我丈夫本身,我也不能接受他。”
幸子一边说,一边注意到,自己对丈夫的态度,与对父亲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幸子:“这好像与我对父亲的态度相似呀”
铃木:“是的,女人对父亲的态度,多是反映到对自己丈夫的态度,但是我听说你丈夫对孩非常信任呀”
幸子:“啊~,好像是吧,是啊,这可能是我要向丈夫学习的地方吧。儿子好像确实经常向丈夫说心里话,可能是儿子受到他的信赖吧,才对我丈夫说心里话。看来我真是一点儿没有注意到丈夫的这种优点啊。”
铃木:“看来,你已经领悟到了,好吧,下面给你留作业,做与不做由你自己来决定。今天下午你写了『感谢父亲的事情』和『请父亲原谅的事情』了,在那些纸上,请再把所有能够感谢父亲的事和要向父亲道歉的事写出来。写几张纸都行,写完后再准备一张纸。题目写『我当时应该如何对待父亲』。这不是要你后悔你过去如何对待父亲,它能让你找到你对待丈夫的提示。还有一件事情,晚上孩子睡着后,你到他床边,在你的心里对儿子说100遍『谢谢你,孩子』,怎么样,想试试吗?”
幸子:“嗯,我一定做”
挂了电话不久,儿子回来了。
儿子把书包往玄关一扔,像往常一样,拿着手套和球就去公园了。
“昨天才被同学赶走,这孩子,今天怎么还去公园呀?”幸子心中忧心忡忡。
幸子为了排遣心中的忧虑,开始做作业了。
眼前浮现出很多可以感谢父亲的事。
施工现场监督这么辛苦的工作,一做就是几十年,养活了我们一家人。
小的时候,好几次半夜发高烧,每次都是父亲开车送我到急救医院(做体力劳动的父亲半夜起来一定很辛苦的)。
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海边,河里,教我游泳。
小时候我喜欢吃香瓜,每次我的生日时,父亲都会买香瓜回来。
小时候,有一次被附近家的孩子欺负了,父亲还亲自去那家去抗议。
我考上私立大学后,父亲默默地给我出了全部学费(当时对我们家的来说,是很大的负担)。
我的工作定下来后,父亲特地从外面叫了寿司外卖(那是非常高档昂贵的,当时我却故意说『我讨厌寿司』没有吃,父亲一下子就蔫了。)
出嫁置备嫁妆时,父亲给我买了高档的桐木衣柜。
与『感谢父亲的事情』的同时,『请父亲原谅的事情』也浮现出来了。
幸子一边写着『感谢父亲的事情』和『请父亲原谅的事情』,泪水不觉得流了下来。
“我竟然得到父亲这么多的爱,即使我事事与父亲对着干,他还是在一直关爱着我呀,我被『绝不原谅』他这样的想法控制了,一点没有察觉到这种爱。父亲这样的爱我,我却没为父亲做任何事情,几乎没有尽过什么孝行。”
幸子发现自己对父亲的施工现场监督工作,一点儿都不尊敬。
认为那种工作『没有品味』,『没有知识』。
正是由于父亲努力坚持着这种工作,才使自己读完了4年大学。幸子对此是第一次注意到。自己对父亲的工作,没有尊敬和感谢。
并且,现在对自己丈夫的工作,也是抱着『没有知识』的感觉。
自己对丈夫怀着『没有品味』的厌恶感,与自己对父亲的感觉一摸一样。看来其实自己应该有很多地方要感谢丈夫呢。
她一边想着这些事,一边拿出纸,准备写『我当时应该如何对待父亲』。
对此,她脑子里马上浮现出很多想法:我应该注意到,父亲的言行背后的父爱,就像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一样,父亲也不是个完人,应该理解到父亲是不善言词的人。应该感谢父亲为自己做出的一切,人不能只是接受爱,还应当付出爱,让父亲高兴。在此基础上,自己不喜欢的事就该直接说出来,建立互相可以畅所欲言的关系。
她想,将来也应该这样对待丈夫。
为家里辛勤工作的丈夫,是自己人生的伴侣,自己竟然忘记了感谢自己的丈夫。
对丈夫,也许她这是第一次有了这么真诚的想法,也许这和她刚才能够真心地感谢父亲有关吧,幸子想,今天我要对丈夫把感谢的话说出来。
想着这些事情,幸子发觉外面天已经擦黑了。
想起来,今天几乎没做什么家务。从早上9点开始给铃木打电话,自己一整天都在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晚饭的准备工作,怎么办呢?”正想着呢,儿子回来了
儿子:“妈,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事!”
幸子:“怎么了,碰到什么好事儿了吗?”
儿子:“你知道拓哉吧?其实他昨天在公园用球砸我来着。”
幸子:“啊,啊?是吗?就是老欺负你那个拓哉吗?”
儿子:“刚才我刚想从公园回家时,拓哉来了,然后跟我说『对不住啊,过去总欺负你』”
幸子:“真的呀?”幸子自己一边这么说着,心里真的感到这简直是奇迹发生了,然后内心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幸子想,与其准备做饭,还不如多和儿子说会儿话,于是她叫了外卖。
外卖来之前,幸子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过去,我对你自己的事情,责备的太多了,对不起啊武志。今后我注意尽量不说责备你的话啊。你需要妈妈帮助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可随时跟妈妈商量好吗?妈妈相信你自己能做好”
儿子脸上绽出真心的笑容:“知道啦,谢谢”,儿子看来还是希望妈妈相信自己。
“今天真奇怪呀,好事不断呀”儿子不可思议地说。
幸子的内心也充满了幸福。
不多久,外卖来了。
幸子:“妈妈等爸爸回来一起吃,你先吃吧”。
儿子:“啊?怎么了?过去不都是咱们先吃吗?”
幸子:“今天妈妈特想和爸爸一起吃,爸爸工作那么辛苦,累了一天回来只能自己吃冷饭,多寂寞呀”。
儿子:“那~,我也等爸爸回来一起吃,3个人吃饭多热闹呀”。
幸子:“你真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跟你爸爸一样。”
儿子:“今天奇怪呀,原来你总说爸爸是个『粗人』”
幸子:“是啊,是妈妈错了,你爸爸即善良,又有男子汉的强壮,…是男人中的男人。”
儿子:“你不是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做爸爸那样的工作吗?”
幸子:“对不起啊,这也是妈妈错了。你爸爸的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他在为社会做贡献。而且,多亏你爸爸这样地努力工作,我们才能够生活呀,咱们应该一起感谢你爸爸的劳动才是呀”
儿子:“妈妈,你真这么想吗?”
幸子:“嗯,我这么想。”
幸子说这话时,儿子脸上的笑容,是那一天最灿烂的笑容了。
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以父母为榜样,尊敬父母的。幸子的话,对儿子来说就意味着给了儿子这样一个许可:『你以后可以尊敬你父亲了』,儿子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不久,丈夫回来了,三人一起吃起了凉饭。
看到母子俩竟然等自己回来一起吃饭,丈夫喜不自禁。
他一边吃着凉了的亲子盖饭,一边说“嗯,好吃,真好吃”。
丈夫洗澡时,儿子已经睡着了。
幸子望着儿子熟睡的脸庞,心中开始不停地对儿子说『谢谢你,儿子』。
也许是受到这句话的影像,幸子从心底涌起了感激之情。
“开始以为,我的烦恼都是因为你,现在知道了,多亏了你,才让我明白了最最重要的东西,你也许就是来给我指点迷津的吧。”
这么想着想着,幸子感觉到儿子的脸庞看起来就像天使一样。
不知不觉,泪水又流了下来。她想:今天真没少哭啊。
一会儿,电话响了,幸子过来一看是母亲发来的传真。
传真上母亲的自这样写到:
幸子:
今天你爸爸都告诉我了。
你爸是一边说,一边流泪。
妈妈听着听着也高兴得哭了。
你爸说“活了70年了,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
今天晚饭时,顿顿不能少酒的你爸,今天连酒都没喝,
他说喝醉了,就无法体会到这种高兴的心情了,那样太可惜了。
你下次什么时候回来?
都盼你早点儿回来呢。
妈妈 草草
幸子想:“每晚都得来一杯的父亲,今天竟然没有喝酒,自己说出去的话,真能够让父亲的心里充满幸福啊,”幸子的眼里又充满了泪水。
“怎么了?哭了?”丈夫从浴室中出来问。
幸子把这一天发生的事,从头到尾地和丈夫说了。
早上,给铃木打电话的事。
上午,把对父亲的怨恨写到纸上的事。
下午,给父亲打电话后和解的事。
“是吗,爸爸也哭了呀?”丈夫听着听着,眼中也浮出了眼泪。
还有,欺负儿子的孩子向儿子道歉的事。
“哦,世上真有不可思议的事啊,我不太懂铃木的做法,但你看来确实好多了,太好了。”
接下来,幸子哭着和丈夫道了歉,丈夫也听得流出了泪。
第二天,幸子向铃木做了汇报,并从内心里表达了谢意。
铃木好像一大早就接到了丈夫的电话。
铃木:“我也接到你丈夫的电话了。我能够帮上忙,真是太好了。我对你的勇气和行动肃然起敬。那么,你以后要做的事非常重要:你每天,在自己的心里,对你的丈夫和儿子默念100遍『谢谢你们』。
当天的傍晚十分,儿子回来了。
“我会来了”儿子兴冲冲的大叫。
“妈妈,我告诉你啊,今天呀,朋友们又叫我去一起打棒球了,我现在就去啊”,儿子飞也似的跑了出去。
幸子的眼中,又充满了幸福的泪花。
她声音哽咽了,“快去快回”这句话,终于没有说出声。
人生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对于无力解决儿子的问题而烦恼的荣子,矢口教给她可以解决烦恼的一个简单法则。这个法则就是“我们人生中的现实,是反映我们内心的明镜”,这就是镜子的法则。
如果你常常怨天尤人,那么现实生活就会反映出你的不满,让你的周围充满更多愤懑和烦恼。相反如果你常怀感激,那么你的人生中就会充满更多值得感谢的事。
人生是反映内心的明镜,换言之,所有的现实际遇,都顺应我们内心的起伏变化。也可以说,内心的根源衍生出现实的结果。
这种法则和传统宗教或是东方哲学中的概念是相通的。虽然这只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法则,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命运就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通过各种培训,我帮助很多客户达成了目标并实现了自我。我确信这个法则对所有人都适用。运用这个法则,很多人打破了困境,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样。同样,当我们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应该留意的是自己的灵魂。
当知道这个法则的矢口得知荣子的烦恼--心爱的儿子被别人责备,他留意到荣子心里应该在责备某个人。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状态不好,会怎么做呢?
比如说,镜子中的自己头发乱糟糟的,这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呢?恐怕你不能把手伸到镜子里,去抚平镜中人的头发吧。我想你还是会把手伸到自己头上,来整理头发。这样一来,镜子里的那个人的头发也变得整齐了。
同样,为了彻底解决人生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并消灭自己的心魔。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仅仅希望对方或是现状有所改变,那么往往不能如愿。荣子就是通过内心深处和父亲及丈夫的和解,解决了现实中的烦恼--由儿子而产生的烦恼。
这里说到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不意味着现实中无需采取行动。例如,自己被虐待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要保护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在现实中尽量做好,同时改变自己的内心。
宽恕,能让你的心获得平静
现在让我们说一说该如何宽恕。
所谓“不能宽恕”,就是执念于过去种种,责备某个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荣子执念于过去父亲的所作所为,因此她心里总处于责备父亲的状态。虽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甚少想起父亲,但是内心深处的责备却越积越深。
当我们责备别人时,内心得不到平静。这不仅是自费力气,还会使我们的内心顿起波澜。这种状况越是持久,我们将越是痛苦。
遇到这种事情怎么能好受呢?我自己就经历过几次。
我们只能选择“宽恕”或是“不宽恕”。如果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厌恶感,那么我们可能选择“不宽恕”这个人。这就是说,我们允许过去的种种束缚住自己。我们以过去的遭遇为由,拒绝享受平静的人生。
我们还可以选择“宽恕”。通过宽恕,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会得到解脱。
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过去的枷锁,迎接平和健康的人生。
所谓“宽恕”,并不是让我们认可或是忍受对方的行为,也不是让我们一边厌恶对方一边忍耐。
所谓“宽恕”,就是要松开对过去种种的执念,停止对对方的责备,选择那一瞬间的心灵平静。
你现在心里有没有责备谁?
为了实现你自己的幸福人生,有没有想要宽恕谁?
宽恕吧!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
接纳自我放下执念
但是,也许你还是会认为自己永远也无法宽恕某个人。
这时候,请不要责备自己,不要认为“不能宽恕别人,我真失败”,或是“我这样的人得不到幸福”等等。
请你理解自己的伤痛,请你接受现实的自己。也许,现在的你还没有作好准备,请练习接受自己的种种现状。
首先要宽恕自己,这在心理学被称为“接受自我”。接受伤痛中的自我,宽恕那个不能宽恕他人的自我。只有接受了自己,才能慢慢地学会宽恕他人。
在这个基础上,请尝试解读自己缘何执念于此。所谓执念,就是内心的“深信”。
比如说,或许以下因素妨碍了你选择宽恕:
宽恕对方会使自己蒙受损失。
自己会如此痛苦,都是对方的责任,自己毫无责任。
与其承认自己也有责任,不如继续当一个受害者痛快。
对方要为自己的罪行遭受报应。
不能复仇就不会快乐。
为了严守自己的原则,不能宽恕。
还有很多很多,请你好好想一想,这些执念能让自己通往快乐吗?
在进行以上八个步骤时,如果你对对方产生了感谢之情,那么请尝试把这种感情转化为言辞,向对方表达。如果由此萌发了对对方的歉意,在这个念头还没有冷却之前,也把它转化为行动吧。
荣子通过自己的行动,从“不能宽恕”这个念头中解脱出来,她自由了。荣子那果敢的行为定会改变她的人生。你的行为也一定有同样的力量。
如果进行第一步时,你的清单中出现了父亲或是母亲的名字,那么请务必为了你的父母做完每一个步骤。很多人的人生会由此得到令人惊异的好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投射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上,如果从内心深处和父母和好的话,那么你人生的很多方面都会受到正面的影响。
另外,也有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我像荣子那样鼓足勇气对父母说出感谢的话,可是却遭受拒绝--‘现在还说这些干什么’。”这个时候,一定有人会生父母的气吧。如果你期待能够得到荣子父亲那样的反应的话,那么你一定会怒气冲天。
我觉得,在你传递感谢或是道歉的话语时,最好不要期待得到什么回报。在不知道对方是否可以接受好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是“传递好意”。只要传递出去,就已经成功了。如果被拒绝,那是因为对方觉得自己为了这件事已经受了伤,也显示出了他/她的脆弱。也许对方表面上拒绝了,但是其内心已经有所触动。
不管结果怎么样,有勇气采取行动就是值得敬佩的。请认可这个选择了宽恕的自己。宽恕之后,请不要再停留在受害人的们置,而应该重新获取对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并以此为傲。
“人生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为了让人们注意到某件重要的事情。绝对不会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拥有解决它的能力,而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得从学习某些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这个故事能帮助你实现幸福人生,我还希望你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使你周围的人更加幸福。
如果你从这个故事得到了任何感悟,请将此文转载,和你周围的人分享。想象人们得到幸福之后的快乐吧。
你的给予,也许会给某个人的人生带来和解、幸福和自由。
愿你的生命中有更多美好的际遇!
愿你周围的人更加幸福!愿世界充满更多的感动和感谢!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