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被愤怒控制,要学会察觉并引导情绪

佛与人生 | 作者:网络 [投稿]

人不要被愤怒控制,要学会察觉并引导情绪

  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爸爸在早晨起床后,把一只贵重的手表忘在洗漱台上,回书房收拾公文包了。妈妈看见后,拿起手表放到餐桌上。十岁的儿子吃早餐时,不小心把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表壳。

  见心爱的手表摔坏了,爸爸劈头盖脸将儿子痛骂一顿。妈妈站出来批评爸爸,既然这么爱惜手表就不该随处乱放,对孩子一点没有耐心、大发脾气。两个人互相指责,扯出了不少过往的是是非非,爸爸不能和妈妈动手,转头就追着儿子打屁股。

  一早上的心情全变糟了,这男人气冲冲地出门去上班,走到半路发现忘带公文包了,里面有今天公司的重要文件,急忙回家取。这时,儿子上学去了,他太太也上班去了,钥匙又在公文包里。没办法,只能打电话让太太回来送钥匙。

  他的太太同样心情糟糕,还要从上班路上匆忙折返回来,一路怒气冲冲、脚下生风,不小心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又得跟摊主赔礼道歉,帮人家整理,好不容易脱了身才离开。

  等这个男人拿到公文包赶到公司,不仅迟到了半小时,还被领导抓了典型,当众批评了一顿。而他的太太,也因为迟到,被扣了当月的全勤奖。儿子呢,这一天的心情也糟透了,在当天的考试中发挥不佳。可想而知,考试成绩公布的那天,这个三口之家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这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识,尽管事情的起因可能有所不同,但“倒霉事”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来。事情越乱心情越糟,越糟就越生气,越生气事情就越乱,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现代心理学中有个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取决于你对所发生事情是如何反应的。

第二支毒箭让事情更糟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揭示了这一点,《杂阿含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对弟子开示过“两支毒箭”的譬喻。

  当我们遭遇各种逆境时所承受的苦即是“第一支毒箭”,而当我们内心对此感到愤懑、抗拒、懊恼之时,就是自己向自己射出的“第二支毒箭”,而且对我们伤害最大的正是自己射出的这一箭。例如,A和B两人都遭遇了中年失业,然后:

  当事人A:愤怒于单位“无情无义”,跟他们打官司抗争到底,定要争出个你对我错。在这家企业里耗费了青春,如今已无其他技能,安稳等退休的梦想被打破,一切都是单位的错。烦心事太多,借酒消愁。家人又不满于他失业后的精神状况、家庭的经济压力等等,这个家庭面临分崩危机。

  当事人B:面对失业这第一支毒箭的伤害,先和原单位积极沟通,争取自己应有的补偿。另一方面反思自己是否因为原先工作稳定而懈怠,失去了职场竞争力。如果自己确实有能力,裁员也轮不到自己,所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迅速投入新技能的学习之中。

  对于这两个人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到,最大的伤害是失业这件事吗?不,失业是第一支还不至于致命的毒箭,真正的伤害A的是他对失业这件事所产生的对抗、愤怒、不接受、不反思和不愿改变自身,这就是他自己射出的“第二支毒箭”。

  反观B,即使已人到中年,可能无法再创出什么新辉煌,但至少有机会重返职场。失去了一棵树,只要还有飞翔的能力,总能在这片森林里找到其他的栖息处,他的生活并不会因为这一次失业而毁掉。

及时止损才是智慧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眼见发生了前10%的糟心事,瞋心马上要生起时,就快想想后面的90%吧。

  以摔坏手表为例,摔坏了确实是件糟糕的事,是被射中的第一支毒箭,这个男人的生气和指责就是他向自己射出的第二支毒箭,如同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后面的那90%,推动了这一天走向"崩塌”。

  如果他在手表摔坏的那一刻,能够意识到,即使发脾气也不可能使手表自动复原,从而选择另一条路,对儿子说,“我会拿去修理,但你已经长大了,以后做事要更细心一点哦!”

  这才是明智的“及时止损”。而且,这也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在遇到麻烦时如何处理矛盾和人际关系,这也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方式。

忍不住脾气是真的吗?

  还有不少人会说,道理我都懂,但脾气来了,是忍不住的。这是真的吗?当我们正要发怒时,手机突然接到一个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的电话,那一定会暂停发怒,和言悦色与对方在电话里交谈。且不论挂了电话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发怒,但至少说明,其实我们有自如收放自己情绪的能力。

  深究一下,发怒的背后、控制不了怒气的背后,人们真正想表达的是,我的发怒完全是因为某个人导致的,责任全在于对方,我的脾气发得完全有理由。

  但即使再有理由又如何?这样的怒气,除了让自己难受或者导致彼此加深矛盾,甚至还会因为怒气导致负面的连锁反应,对事情本身没多大帮助,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如把力量用于做些积极的、真正有帮助的事情。这不是靠强忍,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失业,是坏事吗?不一定。告别一个不合适的单位,才有机会找到更适合你的工作。

  失恋,是坏事吗?不一定。告别一个错的人,才能迎来对的人,相信有很多人会说,感谢他/她当年不娶/嫁之恩。

  挫折,是坏事吗?不一定。感谢挫折,感谢自己,跨越过去,才有了现在这个从容自信的我。

  竞争,是坏事吗?不一定。确实有很大的压力,但正因为有对手,我们不敢懈怠,促使我们变得更好。

  人,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就没有人能真正伤害到我们,不要轻易被一时的愤怒、悲伤控制了我们的头脑,而是要学会察觉并引导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