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自己的世俗因缘?

佛与人生 | 作者:网络 [投稿]

  人类中还有一种感情堪称美好,那就是友情。桃园三结义,士为知己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人和今人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一起共风雨的担当,共享人世繁华的喜悦,一切一切自不必言说,朋友之情,如水,没有更多的生活琐碎束缚,也因此更自在,合就在一起,不对脾气了就分开,可是,纵然这样,也凭添几多哀愁。夜雨打芭蕉,闲敲棋子落灯花,等的是友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心意远寄的是友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惆怅的是友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是在情义一日日的积累中,难免产生痴缠纠结牵挂,对于凡俗来说,红尘中有知音相对,美则美矣,却也平添心念流转,而对于修学人,我们确定无疑真的能够带着友人走向解脱大道吗?而走向解脱的过程不也就是解脱世情束缚牵跘的过程吗?从来没有听说过诸佛菩萨谁和谁是知音,如果说佛菩萨有知音的话,那我只知道诸佛菩萨同心同德同愿同行同度苦难万源!

  一切的世情,不拒绝不排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清净无染心对待周围万源,用佛法开启自己的智慧,时时智慧心做主,圆融自在的和万源共处,慈和仁爱,慈悲大爱,但是却永远舍弃小我狭隘的感情,真正用佛法的智慧去关照自我,阐释一切情缘,悟觉一切因缘了不可得,一切万源皆是际遇,相会交集的刹那,迸发心灵的火花,缘散分开的时候,彼此祝福了无牵挂。当然对于凡夫俗子修为定力不够,智慧不足的时候,对于恶因缘当发心远离摒弃,因为佛经上有云:远离恶因缘,亲近善知识!

  君子之交淡如水,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在一起的时候真诚真心爱心面对,分开的时候随缘随遇但行我菩提大道,在一起时,不相互埋怨起烦恼,分开时,无怨无愧清净自在。这样多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万源相识笑,历境炼心田,本心自如如,清净无染着。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因为想真正解脱出离,不能有任何执着贪求牵盼,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看破功名利禄,却常常忽视看破情缘的重要,或者只是以为那些不健康过度痴迷的情缘应该看破,其他俗世的情缘也许不必太认真计较。其实随着每个人修学的进一步深入,外在一点点的牵挂情扰都可能成为个人提高超越的极大障碍。在您修学最关键的时候,也许一个很久远之前一面之交的身影都可能自然浮现带给您障碍,如果不能及时超脱,很可能使修学功亏一篑。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修学是清净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自我心田的过程,一开始是去除自己外在粗浅的污浊愚痴颠倒无明,随着进一步深入,越往上的修学越深入自己内在,去除心地深处的恶业习气脾气毛病,最后还要深入意觉深层,深入第八识田,彻底的清除恶业劣根种子,解除微细惑乃至极微细惑,一步步到达最后的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的去除外在的无明愚痴,则是在清净自己身口意业上下功夫,持戒布施行善持咒诵经打坐,是积累功德功行之力,只是一个修学向上的台阶和过程,而高层的修学要达到一种不住善不住恶的清净祥和自在的境地。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只是长久培植善根,种植人天福报,想真正解脱了不可得。

  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说的自净自心意心地心田,如果始终不能够把学佛的外相功夫转化为改过自我心田,清净自心的内在悟觉观照反观觉醒惭愧改过上面,是没有真正趣入佛法妙谛的表现。如果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就会觉知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愚痴颠倒无明造业连连“假我”的自己和真心佛心自性智慧心“真我”的自己,就会真正改过念念觉照念念清净念念回归,最后彻底摒弃“假我”回归“真我”,这才是真正实修实证的开始,才是初步的悟觉觉醒清净自己。等到自己的心性净化到真、纯、正的真我显现的时候,这时候将是修学的最关键的时候,您将面临极为艰难的考验磨砺,要么您超越出来升华跨越有极大的修学提高直至彻悟,要么您经受不了考验,半途而废,全盘皆输!修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修学中,从来没有原地踏步的路可走,要么承受一切降伏自我心魔妄念、慑服外魔脱颖而出,要么前功尽弃、修行尽失、堕入魔道使自己的人生彻底失败沦为悲剧,从来没有第三条道路存在!

  在修学最后跨越升华的阶段,在最初清净自己身口意阶段的那些悟觉会再重新回来考验,会看看外在看破放下的同时,心灵深层内在是否也做到改变了,以前放下的人事物,这时候在突破的关键时候,他们会再自然出现和相遇相聚呼唤的机缘。比如那时候初闻佛法,被佛法的智慧圆满慑服,明白了要看开看破执着,可能当时对某些事物有极为特别的感情,于是自己学会放下,慢慢的发现,他们也不那么吸引了,后来变得对他们也很淡然了,从心里看开了,这是一个层次的悟觉过程;可是随着修学的再一次跨越,在某一个特殊的点,那些往日的记忆,深储在第八识田,他们被彻底的翻腾出来,他们在提醒,他们多么美好,多么吸引我们,记忆种子也告诉我们,多么欣赏他们,是不是应该再去接近他们一次,哪怕一次也好?其实这时候,“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那些不过是记忆的再现,业障的翻腾清除的过程,就比如我们翻新土地,土地深层的废气会随之出来一样,那些浮现的记忆,是清净第八识田的一个过程,并不是这个时候真我本心的真实觉受和感应!这时候千万不要随着自己的妄念走,重新跌入记忆里,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觉照力念念觉照自心,让智慧心做主,否则则一念无明,重入妄念妄心妄想欲出离了不可得。

  就是在最后这个极为关键的时候,请问谁有足够的自信、证量、大勇猛力能够抵挡第八识田业障种子的翻腾?如果那些记忆中的人事物他们藉由特别的因缘再次出现在面前,还有当修学最后关键时刻,那些记忆中的人事物都会被外力所利用藉此阻碍我们的成就,为我们设下重重关卡。请问坚信自己能够抵挡吗?因此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在修学的关键时候,要讲究闭关,尽可能的割裂和外界的联系,尽可能少的受外界的影响,这样做不是毫无根据的。第一是从外缘上面断绝一切可能的影响,第二是清净环境的配合让自己清净业障,清净第八识田,实现真正的修学跨越。修学越到最后阶段,心念的影响越大。在一定程度,一个极微细的心念妄心都可能障碍自己的道业,昔日悟达国师戒持精严,因为一念骄妄心有漏致使多生冤亲债主有机可乘,几毁道业,不可不警醒我们自己。

  所以,在修学中,发大勇猛心大菩提心于一切境缘上无畏无惧勇往直前,时时念念清净自心,安住于自性佛心,改过惭愧自我,不再升起俗世凡心,去掉贪嗔痴,去掉贡高我慢,去掉妄执贪痴,去掉人我一切相,看破悟明俗世因缘,自在洒脱不受影响制约,一心入道,随缘炼心,不做凡俗想,不做痴心人,不造颠倒业,不说欺心语,不求不攀缘,直心直行路,哪怕世情移,一心悟正觉,管他世风吹,念念系道心,超脱出凡尘!

  真修学,掺不得半点假,说自己悟了看开看破放下了,自有重重考验,表面看似醒悟,往往不是真醒,多半是自己做梦自己醒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感觉自己醒了,穿衣、洗漱,后来猛然醒过来发现不过是在梦中。真正的醒悟,何以再有迷茫,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有什么考验,一切都在眼前明现!所以多问问自己,到底如何看待世事,到底如何看待修学,修学不是发愿那么容易,发愿之时,我们往往激于某一点,慷慨激昂,义薄云天,那一刻觉得让自己去做什么都可以,就好像人们发誓时候的信誓旦旦一样,可是真正的行愿了愿却是需要实实在在去行做的,其中必然要经历顺逆因缘历境炼心,那时候的坚持,超越才是真正的大愿大行,大愿不行,是空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当然没有愿也不可以,就如走路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一样,所以应该行愿合一,以本愿力激发自我大行启迪佛心妙用,那才是真佛子,真修学人!

  谁解佛陀真实意,无始劫来度万源,心念弥陀代代传,几人解佛拈花意?自古轻狂修学人,误把佛意世智辩,佛心智慧般若现,汝等凡夫岂能参?真修佛子当明悟,了佛真意明佛心,莫要空空蹉跎去,再向他生更延误。了佛意,真明了,慈悲心,清净心,智慧心,度化意,觉自己,颠倒心,无明心,愚痴见,改心田,净心地,回本心,弃妄心,佛心源,安乐境,抛凡心,出尘境,回家园,自如如,真解脱,报佛恩!

  在修学道上具有实证证量的善知识是那么的重要,也许我们穷其一生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善知识的一句话就能点醒我们,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佛菩萨其实无处不在,实相无相无不相,而我们凡夫业障深重的众生常常视而不见,自心障道。当修学到高层时,更需要善知识亲自指导,我们在迷途中,而善知识是过来人,他有通往目的地的地图,我们不能盲目盲修瞎练,更不能空谈空论落入空知见的执着当中,一步不慎就可能堕入无底深渊令人悲叹惋惜。在真正的愿心真切实行实做实修之时,机缘和合一定可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按照实证善知识的教诲一定可以少走弯路。智慧的处理好人世间的俗世因缘,时时处处念念在修行,安住于自心的清净、祥和、自在无碍!运用佛法的智慧圆满处理身边的善恶因缘,发大菩提愿心,精进修学,实行实做实修实证,回归慈悲智慧清净圆满的本源归正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