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还有一种感情堪称美好,那就是友情。桃园三结义,士为知己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人和今人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一起共风雨的担当,共享人世繁华的喜悦,一切一切自不必言说,朋友之情,如水,没有更多的生活琐碎束缚,也因此更自在,合就在一起,不对脾气了就分开,可是,纵然这样,也凭添几多哀愁。夜雨打芭蕉,闲敲棋子落灯花,等的是友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心意远寄的是友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惆怅的是友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是在情义一日日的积累中,难免产生痴缠纠结牵挂,对于凡俗来说,红尘中有知音相对,美则美矣,却也平添心念流转,而对于修学人,我们确定无疑真的能够带着友人走向解脱大道吗?而走向解脱的过程不也就是解脱世情束缚牵跘的过程吗?从来没有听说过诸佛菩萨谁和谁是知音,如果说佛菩萨有知音的话,那我只知道诸佛菩萨同心同德同愿同行同度苦难万源!
一切的世情,不拒绝不排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清净无染心对待周围万源,用佛法开启自己的智慧,时时智慧心做主,圆融自在的和万源共处,慈和仁爱,慈悲大爱,但是却永远舍弃小我狭隘的感情,真正用佛法的智慧去关照自我,阐释一切情缘,悟觉一切因缘了不可得,一切万源皆是际遇,相会交集的刹那,迸发心灵的火花,缘散分开的时候,彼此祝福了无牵挂。当然对于凡夫俗子修为定力不够,智慧不足的时候,对于恶因缘当发心远离摒弃,因为佛经上有云:远离恶因缘,亲近善知识!
君子之交淡如水,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在一起的时候真诚真心爱心面对,分开的时候随缘随遇但行我菩提大道,在一起时,不相互埋怨起烦恼,分开时,无怨无愧清净自在。这样多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万源相识笑,历境炼心田,本心自如如,清净无染着。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因为想真正解脱出离,不能有任何执着贪求牵盼,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看破功名利禄,却常常忽视看破情缘的重要,或者只是以为那些不健康过度痴迷的情缘应该看破,其他俗世的情缘也许不必太认真计较。其实随着每个人修学的进一步深入,外在一点点的牵挂情扰都可能成为个人提高超越的极大障碍。在您修学最关键的时候,也许一个很久远之前一面之交的身影都可能自然浮现带给您障碍,如果不能及时超脱,很可能使修学功亏一篑。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修学是清净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自我心田的过程,一开始是去除自己外在粗浅的污浊愚痴颠倒无明,随着进一步深入,越往上的修学越深入自己内在,去除心地深处的恶业习气脾气毛病,最后还要深入意觉深层,深入第八识田,彻底的清除恶业劣根种子,解除微细惑乃至极微细惑,一步步到达最后的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的去除外在的无明愚痴,则是在清净自己身口意业上下功夫,持戒布施行善持咒诵经打坐,是积累功德功行之力,只是一个修学向上的台阶和过程,而高层的修学要达到一种不住善不住恶的清净祥和自在的境地。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只是长久培植善根,种植人天福报,想真正解脱了不可得。
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说的自净自心意心地心田,如果始终不能够把学佛的外相功夫转化为改过自我心田,清净自心的内在悟觉观照反观觉醒惭愧改过上面,是没有真正趣入佛法妙谛的表现。如果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就会觉知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愚痴颠倒无明造业连连“假我”的自己和真心佛心自性智慧心“真我”的自己,就会真正改过念念觉照念念清净念念回归,最后彻底摒弃“假我”回归“真我”,这才是真正实修实证的开始,才是初步的悟觉觉醒清净自己。等到自己的心性净化到真、纯、正的真我显现的时候,这时候将是修学的最关键的时候,您将面临极为艰难的考验磨砺,要么您超越出来升华跨越有极大的修学提高直至彻悟,要么您经受不了考验,半途而废,全盘皆输!修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修学中,从来没有原地踏步的路可走,要么承受一切降伏自我心魔妄念、慑服外魔脱颖而出,要么前功尽弃、修行尽失、堕入魔道使自己的人生彻底失败沦为悲剧,从来没有第三条道路存在!
在修学最后跨越升华的阶段,在最初清净自己身口意阶段的那些悟觉会再重新回来考验,会看看外在看破放下的同时,心灵深层内在是否也做到改变了,以前放下的人事物,这时候在突破的关键时候,他们会再自然出现和相遇相聚呼唤的机缘。比如那时候初闻佛法,被佛法的智慧圆满慑服,明白了要看开看破执着,可能当时对某些事物有极为特别的感情,于是自己学会放下,慢慢的发现,他们也不那么吸引了,后来变得对他们也很淡然了,从心里看开了,这是一个层次的悟觉过程;可是随着修学的再一次跨越,在某一个特殊的点,那些往日的记忆,深储在第八识田,他们被彻底的翻腾出来,他们在提醒,他们多么美好,多么吸引我们,记忆种子也告诉我们,多么欣赏他们,是不是应该再去接近他们一次,哪怕一次也好?其实这时候,“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那些不过是记忆的再现,业障的翻腾清除的过程,就比如我们翻新土地,土地深层的废气会随之出来一样,那些浮现的记忆,是清净第八识田的一个过程,并不是这个时候真我本心的真实觉受和感应!这时候千万不要随着自己的妄念走,重新跌入记忆里,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觉照力念念觉照自心,让智慧心做主,否则则一念无明,重入妄念妄心妄想欲出离了不可得。
就是在最后这个极为关键的时候,请问谁有足够的自信、证量、大勇猛力能够抵挡第八识田业障种子的翻腾?如果那些记忆中的人事物他们藉由特别的因缘再次出现在面前,还有当修学最后关键时刻,那些记忆中的人事物都会被外力所利用藉此阻碍我们的成就,为我们设下重重关卡。请问坚信自己能够抵挡吗?因此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在修学的关键时候,要讲究闭关,尽可能的割裂和外界的联系,尽可能少的受外界的影响,这样做不是毫无根据的。第一是从外缘上面断绝一切可能的影响,第二是清净环境的配合让自己清净业障,清净第八识田,实现真正的修学跨越。修学越到最后阶段,心念的影响越大。在一定程度,一个极微细的心念妄心都可能障碍自己的道业,昔日悟达国师戒持精严,因为一念骄妄心有漏致使多生冤亲债主有机可乘,几毁道业,不可不警醒我们自己。
所以,在修学中,发大勇猛心大菩提心于一切境缘上无畏无惧勇往直前,时时念念清净自心,安住于自性佛心,改过惭愧自我,不再升起俗世凡心,去掉贪嗔痴,去掉贡高我慢,去掉妄执贪痴,去掉人我一切相,看破悟明俗世因缘,自在洒脱不受影响制约,一心入道,随缘炼心,不做凡俗想,不做痴心人,不造颠倒业,不说欺心语,不求不攀缘,直心直行路,哪怕世情移,一心悟正觉,管他世风吹,念念系道心,超脱出凡尘!
真修学,掺不得半点假,说自己悟了看开看破放下了,自有重重考验,表面看似醒悟,往往不是真醒,多半是自己做梦自己醒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感觉自己醒了,穿衣、洗漱,后来猛然醒过来发现不过是在梦中。真正的醒悟,何以再有迷茫,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有什么考验,一切都在眼前明现!所以多问问自己,到底如何看待世事,到底如何看待修学,修学不是发愿那么容易,发愿之时,我们往往激于某一点,慷慨激昂,义薄云天,那一刻觉得让自己去做什么都可以,就好像人们发誓时候的信誓旦旦一样,可是真正的行愿了愿却是需要实实在在去行做的,其中必然要经历顺逆因缘历境炼心,那时候的坚持,超越才是真正的大愿大行,大愿不行,是空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当然没有愿也不可以,就如走路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一样,所以应该行愿合一,以本愿力激发自我大行启迪佛心妙用,那才是真佛子,真修学人!
谁解佛陀真实意,无始劫来度万源,心念弥陀代代传,几人解佛拈花意?自古轻狂修学人,误把佛意世智辩,佛心智慧般若现,汝等凡夫岂能参?真修佛子当明悟,了佛真意明佛心,莫要空空蹉跎去,再向他生更延误。了佛意,真明了,慈悲心,清净心,智慧心,度化意,觉自己,颠倒心,无明心,愚痴见,改心田,净心地,回本心,弃妄心,佛心源,安乐境,抛凡心,出尘境,回家园,自如如,真解脱,报佛恩!
在修学道上具有实证证量的善知识是那么的重要,也许我们穷其一生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善知识的一句话就能点醒我们,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佛菩萨其实无处不在,实相无相无不相,而我们凡夫业障深重的众生常常视而不见,自心障道。当修学到高层时,更需要善知识亲自指导,我们在迷途中,而善知识是过来人,他有通往目的地的地图,我们不能盲目盲修瞎练,更不能空谈空论落入空知见的执着当中,一步不慎就可能堕入无底深渊令人悲叹惋惜。在真正的愿心真切实行实做实修之时,机缘和合一定可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按照实证善知识的教诲一定可以少走弯路。智慧的处理好人世间的俗世因缘,时时处处念念在修行,安住于自心的清净、祥和、自在无碍!运用佛法的智慧圆满处理身边的善恶因缘,发大菩提愿心,精进修学,实行实做实修实证,回归慈悲智慧清净圆满的本源归正觉!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