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长寿无诸疾病、身体健康吗?
您想子孙昌盛贤孝吗?
您愿过幸福安逸、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您想官禄亨通、一帆风顺吗?
您愿家庭和睦、喜气吉祥、四季安宁吗?
您想远离刀兵、贼、盗、水、火等诸灾祸,无诸苦难吗?
请您戒杀放生。
请您不要与一切众生结冤仇。
因为: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于心善。
3.一点慈爱不但是积德的种子,亦是积福的根苗。
4.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利益自己。伤害一切众生,就是伤害自己。
5.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6.如铁之锈,生自铁而腐蚀铁,恶出自人而侵蚀人。
7.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伤害大于受害者太多了。
8.贪欲是苦恼之根。凡夫迷惑颠倒误以为乐,智者深见其苦。
9.人若沦为欲望的奴隶,便会丧失心灵的宁静。
10.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11.一生积善,善犹不足。一念行恶,恶长有余。
12.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放纵自己。
13.贪欲能令人无恶不作,慈悲能使人众善奉行。
14.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1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6.心地作善,福归自己。若行恶习,祸非人替。
17.积德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18.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行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9.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20.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21.对“因果”不负责任的人,他肯定果报重重。
22.酒、色、声、名四面墙,多少英雄在内厢,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老方。
23.若能断酒性不狂,少欲保身寿则长。
24.世人贪恋腥膻之味,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25.人之所以倒霉,自有倒霉之因。人之所以幸福,自有幸福之缘。善恶果报丝毫不爽。
26.因果报应如响应声,如影随形。
27.妙药难治冤业病,行短天教一世贫。
28.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29.以杀为乐腥为香,肉气助发痴与狂。世人只贪肉味好,不知埋伏刀和枪。
30.今世弱肉强者食,来世我弱他必强。借肉还肉故应尔,刀兵惨劫尤可伤。冤冤相报何时了,皆因口腹生灾殃。
31.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痛苦令他受,甘肥为我须,莫让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32.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兽。最怕是杀烹,最苦是割肉,擒执未施刀,魂惊气先窒。喉断叫声绝,颠倒三起伏。鱼鳖无声类,见死睁两目,挣命砧几间,张口不能哭,念此恻肺肝,何忍纵口腹?
33.平时喔喔听鸡鸣,此夜萧然度五更。碧血千刀流不尽,佐他杯酒话春生。
34.千百年来席上肴,杀鸡不必宰牛刀,可怜背上生双翅,不能高飞上碧霄。
35.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我要长年千岁祝,不叫物命一朝延。
36.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37.己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新。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亲。
38.水边垂钓,闲情逸致。是以物命而为儿戏,刺骨穿肠,于心何忍?愿发仁慈,常起悲心。
39.始而倒悬,终而诛戮,彼有何辜,受此荼毒?人命则贵,物命则微,汝自问心,判其是非。
40.畜牲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舐犊,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畜牲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41.万物伤亡总痛情,虽然虫蚁亦贪生,一般性命天生就,吩咐儿童莫看轻。
42.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43.喜事溢门楣,如何惨杀戮,唯欲家人欢,哪管畜牲哭。
44.一蟹失足,二蟹持扶,物知慈悲,人何不如?[page]
45.天下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害。人人爱命,物物贪生,何得杀彼形躯,充己口食?或利刀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剥皮刮鳞,或断喉劈壳,或滚汤煮鳖鳝,或盐洒生腌虾蟹,可怜大痛难伸,极苦难忍,造此弥天,结成万世深仇。一旦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作畜类,冤冤对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短命,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吾今泣血稽首,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吃素,且先劝你戒杀,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功德无量。
46.干戈兵革斗未止,风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47.相争相杀几时休,错换头颅更起仇。有意无心都是孽,将他性命作珍馐。
48.“肉”字本是两个人,迷人不知大口吞。有人识得其中意,原来却是人吃人。
49.天道循环理最真,谁人常富更常贫,今朝受饿吞饥者,多是当年行恶人。
50.多行不义必自毙。
51.仁、义、礼、智、信为作人之本。屠戮他身甘肥自己便是不仁。离他眷属延我亲朋便是不义。将他肉体供养神人便是不智。设贪口腹饮食腥膻便是不智。设耳装媒引入陷阱便是不信。人居尘世,五常惧失,岂有资格为人!
52.“仁”列五常首,“慈”居万德先。古今能仁民者必定爱物,能爱物者必定仁民。
53.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普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为爱物。
54.大地生长万物,哺育他的儿女。无须杀戮便可解渴充饥。大地的儿女却将餐桌变成祭坛,在刀叉匙筷间咀嚼他们的贪婪残忍和仇怨。
55.哀叹世人,衣冠讲究,粉面朱唇,五脏六腹却是动物的尸坟。
56.为贪图三寸口舌之香而杀生害命,欠下无数命债,实在得不偿失。
57.若慕牛力大,牛食草为粮。若慕猪体肥,猪食糟与糠。请看牛与猪,不因食肉强,若慕肉味好,何不自割尝?自割知痛苦,割他意扬扬。试问此何心,宁非人虎狼?人知屠者虎,不知食肉狼。世无食肉者,屠门不开张。譬如买卖人,合伙而为商。有罪与无罪,不必问阎王。
58.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59.富贵的,一世宠荣,到死反增了一个“恋”字,如负重担。贫穷的,一世清苦,到死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试想念至此,当回贪恋之首,舒苦痛之眉矣。
60.当死亡来临时,你所面对的是一生所造邪恶的负担。
61.心灵的窘困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
62.有些人丢了钱心痛的不得了,要是丢了良心,却无动于衷。
63.物成有败日,人生有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
64.人若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
65.世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的良知。
66.见其生,不忍见起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应起悲心,勿贪口腹。
67.战胜欲望,才能成为自由人。
68.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
69.上帝好生,下民伤生。舌财救生,图财捕生。
70.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71.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72.人只一念贪私,便削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应以不贪为宝,一生平安。
73.贪多业也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7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积财不如积德。
75.富贵神仙佛国,皆从戒杀修来。吾人何必更疑猜,苦借无边业债。若人早把杀心灭,保得身家安泰。
76.人在牢狱,终日愁叹。鸟在樊笼,终日悲啼,怜此哀音,凄入心肺,何如放舍,任彼高飞。
77.物我从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分神。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号惨煞人。
78.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79.“无知”为贫穷之根,罪恶之源。
80.杀生有十罪:(一)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常怀恶念、思维恶事。(四)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常有恶梦。(七)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种短命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堕泥犁中。(十)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81.人即爱其寿,物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兴,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
82.求福莫过于斋戒布施。求寿莫过于不杀放生。
83.放生续命事虽庸,无限阴功在此中,一岁积成千种福,十年培养万重功。己赴罗网遭困厄,将投汤火近惊忡,临刑遇救恩无量,彼寿隆兮尔寿隆。
84.世人为谋生计,畋猎捕渔,屠宰牛羊猪犬,以此获昌裕者并无所见。杀害生灵,神理所级。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实乃可悲。何不别求生计,为自己,更为后世子孙修善积德,减除冤业。
85.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计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顺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86.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好杀众生身。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为人多放生。世上蛇身禽兽畜,皆是前世造业人。知道因、果两件事,便是世上第一人。
87.阴功须向生前积,孽债休教身后还。
88.个个闻知有死生,即知何不早权衡?堂堂大路你不走,开眼明明是火坑。
89.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90.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91.终日说善言,不如作一件。终日行善事,须防错一桩。
92.朗朗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己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93.一个人的心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心悟即是佛,心迷即是魔。
94.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能成佛。所以应该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
96.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97.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98.一个人不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99.有人梦中坠水,只思搏水,不知醒梦。搏水力尽,方知是梦。
100.用因果观察人生,用智慧探索人生,用平等对待人生,用爱心走完人生。只要人人都献上一点慈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