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花手推车或者墙上挂一根树枝或者其他标示,甚至是「笑」个字,好让你一张开眼就能看到。这个标示有提醒你的作用。
利用起身前的片刻掌握好呼吸,轻轻地吸进并吐出三口气,同时轻轻地微笑,随顺你的呼吸。
不管在任何地方坐着或者站着,记得轻轻地微笑。
看着一个小孩、一片树叶、一幅墙上的画,或任何其他相对来说的静物,保持微笑。
听到段音乐,听上两、三分钟。
专注在歌词、曲调、旋律与音乐情境上。
注意你的呼吸,轻轻地微笑。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发怒,轻轻地微笑。
安静地吸气、吐气三次,保持微笑。
背部平躺,不要用垫子或者枕头支撑。
双臂放松,平放在身体两侧,双脚微微张开,向外舒展。
轻轻地微笑。
轻轻地吸气、吐气。专注于你的呼吸。
放松全身肌肉。放松每一寸肌肉,就好像它正要觉到地底下,或像悬挂在微风中的一片丝绸那般柔顺。
完全地放松,只要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微笑。
把自己想成一只猫,全身软绵绵地在温暖的炉火前。当猫的筋肉松弛下来,任何人的抚触,它都不会抗拒。
持续呼吸十五次。
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或双腿交叉而坐(印弟安式坐姿),或跪坐(日式坐姿),甚至坐到椅子上,两脚着地。
轻轻地微笑。
吸气及呼气,保持微笑。
放松。
背部平躺。
平稳地轻柔地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胃部的高低起伏。
当你开始吸气时,让腹部鼓起,好将空气带进下肺部。
当上肺部开始充满空气时,你的胸腔充满空气时,你的胸腔会开始鼓起。
腹部则会缩下去。
不要让自己累着了。
像这样继续练习呼吸十次。
一般来说,呼气会比吸气来得久些。
缓慢悠闲的散步,不论是在花园里,或是沿着河或在乡村小路上都好。
像平常那样呼吸。用脚步来测量呼吸的长度--呼气和吸气的时间。
像这样继续几分钟后,开始借着多数一步来拉长呼吸,试着拉长呼吸时间。
不要强迫自己拉长吸气,自然就好。用心观察,看着自己是否会想到刻意拉长吸气。
像这样继续呼吸十次。
现在,再多数一步来拉长呼气。
注意吸气是否也因为多走一步而拉长,只有在觉得拉长吸气会带来喜悦时,才拉长吸气。
像这样呼吸二十次,然后平常的呼吸。五分钟后,可以再开始拉长呼吸的练习。觉得有点疲倦了,就恢复平常的呼吸。
反复几次拉长呼吸的训练后,呼气和吸气的时间会渐渐变得相等。
不要练得太久,练习呼吸时间相等十到二十次就好。
然后就回复到平常的呼吸。
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或散散步。
吸气时,要保持正念数我正在吸气,一。
呼气时,也要保持正念:我正在呼气,一。
记得要从腹部呼吸。
开始第二次吸气时,要保持正念:我正在吸气,二。
然后慢慢呼气,同样保持正念:我正在呼气,二。
像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数起。
只要数错或忘了数,就回到一重新开始。
听一段音乐。
深长地、轻柔地、平稳地呼吸。
随顺你的呼吸,但做它的主人,同时对音乐的旋律与情境保持觉知。
不要迷失在音乐中,要继续做你的呼吸和自己的主人。
深长地、轻柔地、平稳地呼吸。
在听朋友说话以及自己的回答时,随顺你的呼吸。
就像听音乐时那样继续练习。
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或散散步。
从腹部轻缓而平常地呼吸,并保持正念:我正像平常那样呼吸。
呼气时,同样也保持正念:我正像平常那样地呼气。像这样继续呼吸三次。
在第四次呼吸时,拉长吸气,并保持正念:我正深深地吸进一口气:保持正念地呼气:我正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继续呼吸三次。
现在,用心地随顺你的呼吸,觉知你的腹部和肺部的每一个动作。
跟着气息的出入。保持正念:我正在吸气,并自始至终都跟随着我的吸气。我正在呼气,并息怒至终都跟随着我的呼气。
像这样继续呼吸二十次。再回到平常的呼吸。
五分钟后,重复方才的练习。
记得呼吸时要保持微笑。
一旦你能掌握这个练习,就可以继续下一个练习。来源智慧之光微信号zhzg2013
全跏趺坐或半跏趺坐。
轻轻地微笑。
随顺你的呼吸。
当你的身心都安静下来,继续非常轻柔地呼吸,并保持正念:我正在吸气,让整个呼吸轻盈、平和。我正在呼气,让整个呼吸轻盈、平和。
像这要的持续呼吸三次,在正念中生起这样的想法:我正在吸气,我的身心都平静、喜悦。我正在呼气,我的身心平静、喜悦。
在正念中维持这样的想法五到十分钟,或一个小时都可以:这要看你的状况和你有多少时间而定。练习开始和结束,都保持放松且轻柔。
如果你想停止练习,先用双手轻柔地按摩双眼、脸颊与腿上的肌肉,再回到平常的坐姿。
这个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练习。
先专注在呼吸上,比平常安静且深长地呼吸。
不论你在走路、站立、躺卧或者坐着时,都对身体的姿势保持正念。
要知道你在哪里走路;知道你站在哪里;知道躺卧在哪儿;知道坐在哪儿。
对你的身体为什么处于这种姿势,保持正念。
举例来说,觉察到你之所以站在山丘上,是为了让自己恢复精力,还是为了练习呼吸,或就是为了站着。
假如你没有任何目的,也要清楚观照自己并没有任何目的。
准备一壶茶款待客人,或泡给自己喝。
在正念中,缓缓地进行每个动作。
不要失去正念让任何一个最细微的动作滑了过去,心中要了了分明。
了知你的手正握住茶壶把手,提起茶壶。
了知你将清香暖热的茶水,倒入杯中。
每一个步骤都要在正念中进行。
比平常更轻且更深地呼吸。
如果你的心散乱了,就要先看好自己的呼吸。
轻松地洗碗,就好像每个碗都是你观照的对象。
把每个碗都看作是神圣的。
随顺你的呼吸,避免心思散乱。
不要想着快快结束这项工作。
把洗碗当成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洗碗就是禅修。
如果你不能在正念中洗碗,那你也不可能在静坐中禅修。
不要一次洗太多衣服。
只要挑出三或四件衣服来洗。
用最舒服的姿势站着或坐着,以免背痛。
放松地搓洗衣服。
注意自己用双手,双臂的每个动作,注意衣服和水。
当你把衣服搓洗干净了,你的心应该会感到像衣服一样干净清爽。
记住!只要你的心散乱,就保持微笑且看好呼吸。
将工作分成几个步骤:清理东西:收整书籍;刷洗厕所;擦净浴室;打扫地板;清除灰尘。
为每样工作安排好相当充裕的时间。
动作要慢,比平常还慢三倍。
对每项工作都全神贯注。
举例来说,整理架上的书时,看着书,觉知它是哪本书,了知自己正要把它放在哪个位置。
了知自己正伸手去够书,并取下它。
避免任何突然或粗鲁的动作。
对呼吸保持正念,特别是在心散乱的时候。
给自己三十到四十五分钟洗个澡。
一秒也不要急。
从一开始准备热水,到最后穿上干净的衣服,每个动作都要保持轻缓。
注意每个动作。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每个部位上,不要有区别,也不要害怕。
对身上每一道水流保持正念。
当你洗完时,你的心应该像身体那般轻盈、平和。
随顺你的呼吸。
想象自己身处于夏日洁净清香的莲花池中。
静静地坐着并缓缓地呼吸时,将自己想象成是一颗将觉落在清澈河流的鹅卵石。
下沉时,没有任何目的引导你的动作,朝着河床柔软的水地那完全的休憩处沉落。继续禅观那卵石,直到你的身心得到完全的休息,就如那颗在沙地上休憩的鹅卵石。
将这样的平静、喜悦持续半个小时,同时注意自己的呼吸。
没有任何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能将你从当下的平静、喜悦中带离。
宇宙就存在于当下。
没有任何欲望能将你自此刻的喜悦中拉走,即使是成佛或度众生的大愿都不能。了知到无论是要成佛或度众生,都必须以当下纯净的安详为基础,才能实现。
从一星期中抽出一天来,哪一天都好,只要能配合你的状况。
忘掉其他天要做的工作,不要安排任何聚会,不接待任何朋友来访。
只要做些简单的工作,例如打扫房子、做饭、洗衣服和清扫灰尘。
一旦房子整洁干净,东西也都各归其位,就慢动作洗个澡。
之后,准备泡茶、喝茶。
你可能会读读经文或写信给好朋友。
然后,散散步来练习呼吸。
在读经或写信时,都要保持正念,不用让经文或信将你的心给牵引到其他地方去。
读经时,要了知自己正在读什么,写信时,了知自己正在写什么。
遵循同样的步骤,就像你在听音乐或和朋友聊天时所做的一样。
傍晚时给自己准备清淡的一餐,也许只要一点水果,或一杯果汁就好。
晚睡前再静坐一个小时。
在这一天,要散步两次,每次半小时到四十五分钟。
睡前别再读任何书,而是练习彻底放松五到十分钟。
做你的呼吸的主人。
闭上眼睛,轻柔地呼吸(但别呼吸得太长),并跟随你的腹部以及胸腔的起伏上下起伏。
这一天的每个动作,都该比平常至少慢两倍。
找一张你年幼的照片。
全珈趺坐或半跏趺坐。
开始随顺你的呼吸。
呼吸二十次后,开始专注于你眼前的这张照片。
回忆并体验拍摄这张照片时,组成你当时的五蕴:身体特征(色)、感觉(受)、知觉(想)、心的功能(行)与意识(识)。
继续随顺你的呼吸。
别让记忆把你给吸引走或将你完全席卷。
像这样禅修十五分钟。
保持微笑,再将正念转移到当下的自己。
觉察你此刻的身体、感觉、知觉、心的功能与意识,看看组成你的五蕴。
问自己:我是谁?把这个问题深植在心中,就像深埋一颗新生的种子在松软的泥土中,并且浇水滋润。
我是谁?这个问题,不该被当作一个用推论性思维去想的问题。
我是谁?这个问题,不可能借由理性思考来回答,只能以整个五蕴来面对。
观照十分钟,保持轻缓的深长的呼吸,以避免被哲学性思考拉走。
独自坐在一间房内,或独自坐在河岸边,或任何能够独处的地方。
开始觉知自己的呼吸。
生起这个念头,我将用手指指着自己,然后指向相反的方向,而非指着自己的身体。
照见你的色身就在你的面前--在树间、草地上、叶缝中,在河里。
清楚你就在宇宙中,而宇宙也在你之中,假如宇宙存在,你就存在,假如你存在,宇宙也就存在。
既无生,亦无死,既无来,也无去。
轻轻地微笑。
看好呼吸。
观照十到二十分钟。
以你舒服和姿势躺在床上、垫子上或草地上,不要用枕头。
开始随顺你的呼吸。
想象你全身只剩下一副白森森的骸骨,躺在地面上。
轻轻地微笑,继续随顺你的呼吸。
想像你所有的肌肉都腐烂、消散,只有骸骨躺在地上,想象骸骨已埋葬在地下,躺了八十年。
仔细面容你的头骨、脊椎骨、肋骨、髋骨、腿骨、臂骨与手指骨。
保持微笑,极为轻柔地呼吸,心与大脑皆澄澈,宁静。
你会了解那副骸不是你,你的色身不是你。
你与其他生命合而为一,不朽地活在树林与草地中,在其他人身人、在鸟兽间。在空中,也在海浪之间。
骸骨只是你的一部分,你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你不仅是色身,甚至是受、想、行与识。
持续观照二十到三十分钟。
全珈趺坐或半跏趺坐,随顺你的呼吸。
集中注意力在你生命的起点--A。
了知到那也是你死亡的起点。
了悟你的生命和死亡同时存在显示:此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彼。如果彼不存在,也就不可能有此。
了悟到生命与死亡的存在上相互依慧的: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基础。
了悟到你同时既是你的生,也是你的死,这两者并不敌对,而是同一实相的两面。
然后,专注在这双重显示的结束点--B,它总是被误称为「死亡」。
了悟到到A在前与B在后,其实没有任何差别。
寻长你在A之前与B之后的本来面目。
以你觉得舒服的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
开始随顺你的呼吸。
观照一位逝去的挚爱,不论他走了几个月或几年。
清楚地了知他全身的筋肉都已经开始腐化,只剩下了副骸骨静静地躺在地下。
清楚地了知到你自己的筋肉仍在这儿,仍在你的身上,仍然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聚合。
想想你和这个人过往与如今的互动。轻轻地徵笑,随顺呼吸。
像这样观照十五分钟。
全珈趺坐或半跏趺坐。
开始调整你的呼吸。
观照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中的空性。
逐一思维五蕴中的每一蕴,要了悟一切都在变化,即是无常,也是无我的。
五蕴的和合就如所有现象的聚合,都依循着相互依存的法则。
它们的聚合,就如山顶云雾的聚焦与消散,既不要执著,也不要否认五蕴。
要了知,喜欢与厌恶都是现象,属于五蕴的和合。
清楚了悟五蕴是空的,是无我的,但它们都是绝妙非凡的存在,就像宇宙中所有的现象,或存在任何地方的生命一样奇妙。
试着了解五蕴并没有真的经因生灭,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终极实相。
借着这个观照,试着了悟无常是一个概念,无我是一个概念,空性也是一个概念,你就不会被无常、无我和空性的概念所囚禁。
你将看到的空性也是空的,而空性的究竟实相与五蕴的究竟实相,其实并无差别。
修行者必须彻底练好前面五个联系后,才能做到这项练习。练习时间视个人而定,可能是一个小时,也可能是两个小时。
静静地坐着。
呼吸,轻轻地微笑。
观照那个最让你受苦人的影像,观想他让你最恨,最轻视或最厌恶的特质。
试着检视这个人的日常生活,什么会让他快乐,什么又会折磨他。
观照这个人的「想」:试着看透这个人依特何种思式与推理方式。
检视这个人希望与行动的动机是什么。
最后,思维这个人的识。
看看他的观点与知见是否开阔自由,是否被任何偏见、狭隘心胸、憎恨或愤怒所影响。
看看他是否是自己的主人。
像这样继续下去,直到你感到慈悲在你的心底生起,犹如一口充满了清新之水的井,而你的愤怒与怨恨已然消散。
对同样的人,反复地做这项练习。
全珈趺坐或半跏趺坐。
开始随顺你的呼吸。
选一个就你所知最痛苦的人或最痛苦的家庭,或最痛苦的一个社会团的情形,作为你观照的主题。
以个人为观照主题时,尽量看出那个人正在经历的一切痛苦。从色身的痛苦(疾病、贫困、身体的疼痛)开始。最好,开始思维由「受」所造成的痛苦(内在的矛盾冲突|恐惧、仇恨、嫉妒与内疚)。然后,再看看出「想」所造成的痛苦(悲观、以阴郁狭隘的心态思维所面临的问题)。看看他的行,是否被恐惧、失望、绝望或仇恨所驱使。看看他的识,是否因为他的处境、烦恼、他周遭的人、他所受的教育、宣传而封闭起来。
禅观这些痛苦,直到你的心生起像一股清泉般的慈悲,直到你能了悟那个人是因为环境与愚痴而在受苦。你决定尽可能用最安静、最谦逊的方式,去帮助那个人脱离当前的困境。
以家庭为禅观的主螬地,仍遵循相同的方法。先观照一个人的所有痛苦,然后再观照另一个人,直到检视整个家庭的痛苦。了悟他们的痛苦就是你自己的痛苦,你不可能谴责这群人中的任何一个人,你必须尽可能以最安静、最谦逊的方式,帮助他们从当下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以社团为禅观的主题时,可以拿一个国家的情形当例子,而这个国家正饱受战争或其他不公、不义现象引起的痛苦。尽量了悟每个卷入这场战争的人都是牺牲品,没有人希望继续下去,包括那些彼此斗争的党派,或看起来相互对立的两派。了悟并非只有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要为这种情形而遭受谴责。
了悟这种情形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执著于意识形态,执著于一个缺乏公义的世界经济体系,而整个体系之所以屹立不摇,是因为每个人的愚痴和缺乏改变它的决心。了悟冲突的双方并非真的对立,而只是同一实相的两个面向。看出最重要的事就是生命,相互杀戮和彼此压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记住《维摩诘所说经》中的话:
劫中有刀兵,
为之起慈悲。
化彼诸众生,
令往无争地。
若有大战陈,
立之以等力,
降服使和安。
持续禅观,直到一切责备和仇恨都消失,直到慈悲与爱像一股清泉在你心中生起。发誓尽可能以最安静最谦逊的方式,为觉知与和解而工作。
全珈趺坐或半跏趺坐。
开始随顺你的呼吸。
取一个乡村发展计划或任何你重要的计划,做为你观照的主题,检视这项计划的目的、即将运用的方法,以及与它相关的人。首先思维这项计划的目的。
了悟这项工作志在服务,在减轻他人痛苦,在生慈悲心,而非满足受赞美或被认同的欲望。接着,了悟这个计划所使用的访求,是在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另将这个计划视为一种施舍的举动。最后,思维与这个计划相关的人。
你还在用谁在奉献、谁在获益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吗?如果你仍然对谁是服务者、谁是获益者而有所区别,他是为了你和服务者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
《金刚经》说: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决心要以「无住行」的精神工作。
全珈趺坐或半跏趺坐。
开始随顺你的呼吸。
回忆你人生中重大的成就,逐一检视它们,检视引导你迈向成功的才华、品格、能力以及基他有利的条件。
你认为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己,并因而感到自满和傲慢,检视这两种情绪。以缘起观来观照这整件事。看出你以为的成就并非真属于你自己,而是属于非你所能掌控的各种因缘条件的和合。
你能舍弃它们时,你才是真的自由了,不再被它们所困扰。
回忆你生命中最痛苦的挫败,逐一检视它们。检视你的才华、品格、能力,以及其他导致你挫败的不利条件。
检视你心中觉得自己不能成功所涌出的复杂情绪,以缘起观来观照这整件事,了悟你之所以挫败,并非因为你无能,而是因为缺少有利的因缘条件。了悟你根本无能为力去承担这些挫败,了悟这些挫败并非你个人的事。
了悟到这点,你就能自其中解脱。只有当你能舍弃它们时,人才真的自由了,不再受它们干扰。
全珈趺坐或半跏趺坐。
开始随顺你的呼吸。
运用缘起观的一种练习:观你自己、观你的骼骨,或观逝去的挚爱。
了悟一切事物皆无常,没有永悟的实体。
了悟虽然事物无常,没有永悟的实体,然后它们却绝妙非凡。
当你不再受所有的因缘条件束缚,也就不再受非因缘条件的东西所束缚。
看看圣人,虽然不受限于缘起的教法,却也不背离它;虽然能将这个教法犹如一堆灰般地丢弃,却也能常安住其人,而不被它所淹没,犹如水上行舟一般。
一直观照,直到你了悟,悟道者不会被救度众生的工作所奴役,但也永远不会放弃救度众生的工作。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