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好人,心地善良,从来没有害人之心,但是为何还会得癌症?”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思考,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我们得了癌症,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
关于什么是善或恶的疑问,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处处能够找到答案。
中国自古就有善恶因果报应之说,如《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上感应篇》:“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礼》说,正月祭祀神明,不用母的动物。因为这是它生育的时期,要怜悯它。孟子说:“君子应当远厨房,就要成全吾人恻隐之心。” 等等观点,不一而足。
明朝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了凡四训》等书中,关于“真善”和“伪善”就说得非常清楚。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书中的俞净意先生,早年自以为行善,没做过什么恶,但是一生贫穷潦倒。俞净意先生觉察不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还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却一味埋怨上天。
灶神很慈悲,来点化他:你意业太恶,沽名钓誉,专务虚名。所做善事是附和别人,不会主动去做。灶神说:“你戒杀也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爱护生命的真实善心,你家也吃虾蟹之类的动物,难道它们不是生命吗?它们在砧板上被杀,在油锅里被煎,难道就没有痛苦吗?你是外放生,内杀生,戒杀的誓言清净吗?另外,你在私居独处时,贪念、淫念、嫉妒念等等妄念、杂念太多。没有一件是真的善念,全是敷衍,做样子给人看。这种恶意固结于心,天地鬼神已记录在案,逃祸尚无暇,何有福求?”
“意恶太重,专物虚名”,灶神的一席话点醒了俞净意公。意恶如此严重,就是这样的因果,导致了他三十年凄惨的境遇。为什么俞净意公三十年来一直自欺呢?就是因为不懂因果。后来俞净意先生接受灶神的教诲,了解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依教奉行,改变了命运。
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也是一本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榜样。书中讲到:有几个读书人向中峰禅师请教:为什么有很多人善,但子孙不兴;有人恶,而家门隆盛呢?如此,果报与事实不符了,佛说的是无稽之谈了。
中峰禅师答道:“你们是肉眼凡夫,迷惑颠倒,看到的不一定准确,往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不辨是非善恶,反而怨天尤人。” 中峰禅师叫他们说出善恶的标准。其中一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另一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禅师答:“未必然也。”大家觉得奇怪,就请禅师讲解如何辨别善恶。禅师答道:“凡事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打人、骂人都是善。如果有益于己,就是敬人、礼人都是恶。”意思就是说,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讨好、巴结人,都是恶;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
这些故事给我们启示:人的吉凶福祸由谁造的?完全由自己的起心动念所造!言善、行善而意念不善,这个善就是伪善,只有心善、意善才是真善。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我们就已经能够判断出自己究竟是善良还是不善良了,而且这个就是我们最终要得到的是善果还是恶果的根本原因。
俞净意公、袁了凡先生的遭遇完全符合佛法提倡的因果规律原理,佛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凡事皆有因缘。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患上癌症的人一定是造作了什么其得癌症的因。
其实几千年前,佛经早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一切罪中,杀生食肉,其业最重。”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也说:“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告诉我们,杀生所得的果报是“宿殃短命报”。也就是说杀生之人,一生当中灾难很多,事事不如意,还要遭受病苦和短命。
佛法中“五戒”强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许多人以为守“五戒”是学佛人的事情,甚至有些学佛人也以为守“五戒”是受了五戒的学佛人的事情,其实这样理解就错了。
“五戒”关乎做人,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五戒”关乎因果,无论你是否学佛信佛,因果的定律、宇宙的法则就是如此。这个规律不会因为我们信与不信而改变。
中国的汉字是全世界所有文字中,最为博大精深、神奇玄妙的文字。在“癌”的字符中,已经透露出癌症产生最重要的因由、食缘以及所受的恶果和苦报了。
“癌”字,从拆字法来看,“广”部首表示病床、病态或病魔。中间的“品”有两种意思:一是从数量上看,三个“口”,表示欲吃、喝、吸许多东西;二是从品类上看,因为想“品”味而吃,也就是为舌头味觉而吃,而不是为健康而吃。
下面的“山”,表示以上吃喝的东西很多,堆积如山。其实,“品”字形态就像“山”形。 上“品”下“山”组合起来,就是“喦”,发yán音,“喦”字是“岩”字的旧称,乃山岭迭嶂之意。因此,“癌”字,旧读“yán(岩)”,也可表癌魔如高山耸立,虎踞龙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有恶性肿瘤坚硬如同岩石之意。
一个“癌”字,它里面有三个口告诉我们,我们老祖宗跟我们讲,“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这就是因果规律原理的体现。
我们观察一下现在世人所受的果报,就知道事实确实如此。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时期像今天这样,整个社会贪欲横流,追求物质和金钱到了极点,造业也到了极点。
尤其是现代人杀生吃肉十分严重。全世界六十亿人,中国十三亿人,除了部分穷人,几乎人人天天吃肉、顿顿吃肉,杀害的动物是个什么数量呢?那是个天文数字,后果十分可怕。
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肉类、肉类制品、乳制品的消耗也将我们的生态环境带到了危险的边缘。大量饲养动物造成了水资源浪费、空气土地污染、地球变暖,给环境带来了深刻的伤害。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类乃是“万物之灵”,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我们怎可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用如此不厚道的方式来虐待、剥削和压榨动物呢?尽管我们不是从事养殖行业者,但是我们购买动物性食品时,已经是用钞票在投畜牧养殖者的赞成票,随后用双手和口腹成为他们的帮凶。
其实,当肉食猖獗地占领餐桌的时候,人类也攻占了医院、手术室、病房、药店。当人类举起屠刀挥向动物的同时,也正挥向了自己!
当我们得了癌症,被各种疼痛折磨得呻吟不断,被手术刀活生生左割右切,被各种治疗仪不停摆布,像不像当初我们对各种动物美食生吞活剥任意宰割的景象?
佛经讲一切众生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凡是动物被人抓到时,知道自己要被屠杀、被食啖,那种痛苦和可怜,与人有何两样?而人虽有眼睛却没有看到,虽有耳朵却没有听到,虽有心思却没有体会。人们任意宰杀动物,以满足自己的食欲,结怨无过如此。
你看厨房,厨师们穿着卫生服,医生们穿的是白大褂;这边是厨师,那边是外科大夫;这边是菜刀,那边是手术刀;这边是案板,那边是手术台;这边是清洁池,那边是消毒池;这边是管灯,那边是无影灯;这边躺着的是动物,那边躺着的是我们。
我们是不是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这是巧合还是因果,其实,我们施加在动物身上的一切,最终都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