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字凡夫见了都打心里不高兴,首先想到凭什么要忍,为甚麽要忍,不忍不行吗?
有位在文革前出家,文革后又恢复僧人身份的师父,在他往生前几个月时我问他:“师父,你这一生是咋过的呀?”
瘫痪在床上的师父不卑不亢地对我说,人一生就是忍着过,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还得忍,还得过;忍不过,还得从头再来,再忍着过,直到忍过。
人这一生几十年,有许多好事坏事、不如意事都得经过,不如意的烦恼事很多,都是在忍的下面度过,不然无法过下去,甚至中途夭折这一生。
众生都是从忍中度过的,没人离得了,也没人逃得脱,包括三界的众生都一样,甚至佛还要忍提婆达多对他的伤害。人都要经过忍受母亲胎狱之苦,随之,生下来还有诸多的什么都不适应之苦;懵懂的成长直至成年、壮年再到老死也要忍受家规国律的约束苦、忍生老病死的苦楚。在这一生中,时时刻刻都不是在忍中度过吗?!可是,我们对‘忍’又了解多少?看,‘忍’是心上插一把刀;看来,‘忍’是要发自内心去忍,就算躲不过,也要忍的过。其实,凡是忍过的人,心里就会生起一种喜悦的感觉,忍过了将来不报复,不反击。如果将来反击,那就不是忍,而是‘让’了。忍与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让’是对自己的上级、父母、师长,及某些方面占据优势、上风的人。在语言方面,还要暂时听从、服从,这个‘让’是自己有能力超过加压的人,在暂时的情况、形式、地点等种种因缘上不得已而‘让’之。在让过后,一旦因缘成熟时,有反击能力时去反击的话,这样是得不到‘福报’和‘功德’的,因为‘让’过了,心里还有不乐意的因素存在。
‘忍’是不一样的,忍能得很大的福报。‘忍’能使人在忍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心智,用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忍得过后便是智慧、福报的收获。不过,忍的前后要无怨无嗔,忍后不会计较与报复。忍,不只是暂时得到利益,将来还会得到更大的利益。忍的包容性是没有限量的,心有多大,自己的世界就有多大。《华严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忍的人。对一切好事、坏事都能忍,它不分时间、地点,做到能屈、能伸,忍,能坚定我们的信仰,成就我们道业,直至成贤成圣。
忍,对一个成大器的人,尤其对一个学佛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必修科目,属于菩萨六波罗蜜之一的“忍辱度”。一个人不具有‘忍’的心态,他不能在这空间存在,当他在很丢面子、利益、名誉时,很容易干出让他自己不能控制的事,甚至失去生命,可谓是得不尝失。
其实,每个人都得在忍中度过,只是心态不一样罢了。凡夫,是怨天呛地度过一生,而圣人、菩萨、佛,是在‘忍’的风景路上,用泰然和欢喜心接受过活。学佛人,更应该要学会忍,如果不学会忍,在临终时‘忍’不住脱壳之苦,失去正念,便会招致很惨、很可怜的果报,甚至失去了人身,枉费了自己学佛一生,岂不痛哉、怨哉、苦哉。
凡夫,圣人,佛菩萨都要从这条路上过,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忍’的层次、忍的相貌?以便临终时,在忍中把握生死秘密,随愿往生。
忍,分为力忍、忘忍、反忍、观忍、喜忍、慈忍六种。
一、力忍,是要用心的念力才能忍过。也就是说,当有人无缘无故找麻烦时,作为凡夫的我们当然会生气,会生起反击的心力,但在最关键时,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怒气,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想想自己是什么人,对方又是什么人,我跟他计较,岂不是降低了自己、抬高了他人?只要是自己善用心力,不与他计较,压制下了自己的情绪,又不起报复的念头,这就是忍第一步“力忍”。
二、忘忍,凡是过去了的烦恼事、伤心事,就要刻意把它忘了,别去挂怀,似乎就当没发生、没经过、没遇上这种事。这种‘忍’,就是所谓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种‘忍’,对人对己不计较,努力把他忘了便是。当年,虚云禅师朝拜五台山时,被俗家舅舅的儿子戏弄曾受过钻跨之辱。后来,表弟提及此事时,虚云禅师全忘了,甚至眼前的人是谁都不记得了!这就是‘忘忍’的写照。
三、反忍,无论种种磨难折磨你,回头想想都是自己不对,让别人起了烦恼,可能是自己曾经伤害过人家,这里面一定有自己未知的因缘,才引起了眼前的事,如是种种,这样反思后,就要主动向人赔不是,还要反过来说,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忍’要高一步了。
四、观忍,那就是用佛教的空性,来观无理到来的事和人,以及自己都是缘起性空,都是不可得的幻化物,还执着什么。学佛了,应该知道忍不是无用,而是大用,是大乐法门,修忍辱波罗密的机会到了,忍过了,把忍的功德回向布施给别人。
五、喜忍,这是菩萨境界的忍。菩萨遇到无理取闹、莫名其妙的烦恼时,他们不会感到痛苦,反而欢喜接受,在他们心中任何的境遇都是一种修行和考验,他们好比是淤泥中的莲花,在‘忍’中锻炼与提升自己。
六、慈忍,这是佛的境界,对于无理横加的事,遍知一切境遇皆是‘业果’所致,心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摧破与烦扰,反而起悲心,起怜悯心,起用智慧之光,发大愿心将来度他离苦得乐,让他得到究竟的利益,直到成佛,譬如,多次陷害佛的提婆达多,在《法华经》中讲到,佛不但不嫌弃他,还授记他将来成佛;而且,还感恩他成就了佛的忍辱波罗蜜。
由于,众生我执重,如果不像佛、菩萨们那样精进不懈地修忍辱波罗密,是很难断除嗔恨心,难以修起慈心和悲心。其实,人的行为举止都是习惯、习气养成的,我们应该将‘忍’串习成一种习惯,尽自己所能去‘忍’,直到成为一种‘忍’的习惯了,我执就淡化了,再逐渐的根除。相应的烦恼也就由重变轻,最终至熄灭了。在这个世间,不只是人类才有烦恼,才要忍,其实天地万物,宇宙万法都在‘忍’,在忍的推动下,和谐地转动和生活,大家才相安无事。‘忍’本身是人生的加油站,却被我们荒芜了。
人这一生,学佛之后,才知道‘忍’是一种大乐法门,是一种‘和’的境界,是僧人气度、人格的深化,明白了忍,甘愿去忍,就不会再烦恼、再怨天尤人了。应该把烦恼转成自己修道的资粮,用‘精进’的润滑剂,不懈地将‘忍’改变、改造成涅槃路上的加油站,促成我们早日成佛。
生活怎么过——忍着、忍着,笑着、笑着,一步步的忍着过,现在这样过,将来还得这样过,成圣成贤同样也得这样过!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