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菩提书院前,善颢师兄是一个强势、脾气大的“女强人”,对员工,对家人,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如今的她,温和、低调,“越活越简单,越活越单纯,心越来越柔软”。在家里,她是好女儿、好妈妈,可谓尊老爱幼,教子有方。在书院,她负责组织“孝亲沙龙”和“亲子活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发心通过慈善关怀,让更多师兄的家人能够走进佛法,修学佛法。
4年前,善颢师兄的父亲身体不好,一年要进手术室好几次。看到父亲受到病痛折磨,善颢的心里非常难过,想着怎样才能帮到他。多方思索后,善颢选择去厦门南普陀寺做义工,心想也许可以藉此找到方法。
因为在南普陀寺做义工的因缘,善颢经其他义工介绍,参加了菩提书院的学佛沙龙。她惊喜地发现,“原来佛法可以离生活这么近!”在学佛沙龙,大家踊跃地用佛法联系生活进行分享,把正见注入生活,检验生活。善颢感叹:“这就是我想要的!”于是报名进入菩提书院。
为了父亲的病,善颢发愿一年诵300部《地藏经》回向给他。当她坚持做的时候,没想到佛力加持不可思议,奇迹出现了,父亲的病情慢慢好转。在诵经过程中,善颢也发现,自己其实不够孝顺。以前以为孝顺就是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平时嘘寒问暖。后来才发现,最究竟的孝顺是要带他们走进佛法,学习佛法。在善颢的接引下,她的女儿、爸、妈、外婆去年都皈依了。
如今,善颢带着家人,每天供佛,平时到寺院礼佛,生活处处以三宝为中心。遇到对境,她用学过的佛法智慧来处理。家人在善颢的影响下,也渐渐对佛法生起了信心。善颢爸妈这几年只吃三净肉了,爸爸把原来很难改的酒瘾也戒了。95岁的外婆平时有高血压,善颢就教她念佛号,守五戒。
“我们在书院学佛受益良多,要从利益身边人开始,去利益大众。”善颢如是说。
由于父母下乡,善颢从小跟着外婆长大。虽然后来与父母一起住在厦门,但是觉得并不亲近。学佛后,对于父母,善颢师兄学会了念恩、报恩。如今,善颢师兄已经成功地让父母了解书院,接触佛法。
“孝亲沙龙”是书院针对学员父母、不定期举行的慈善关怀活动,以健康养生、环保等为主题。善颢师兄在“孝亲沙龙”里承担义工,希望通过活动,让师兄的父母都能有机会了解书院、走近佛法,进而修学佛法。
在组织“孝亲沙龙”的过程中,善颢发现,“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老人家很少讲心里话,孩子也很少讲心里话,父母和孩子发自内心的沟通很少。”于是她建议,能否在活动中增加“面对面沟通”的环节,这个提议得到义工团队的一致赞同。
“孝亲沙龙”现场,很多师兄通过与父母面对面的沟通,说出了心里话,不少父母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些老人家对孩子学佛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非常支持。回想“面对面沟通”时动人的一幕幕,善颢师兄的眼眶也不禁湿润了。她说:“看到大家对父母的爱,我觉得很惭愧。”善颢觉得自己也应该找个机会,好好地对父母表达爱。
用佛法教育孩子,最终与孩子成为“同修道友”
善颢学佛前在外企当高管,管着几十号人马,和很多“女强人”一样,她强势、脾气大、性子急。同时因工作需要,她经常出差,非常辛苦,很少照顾到女儿。女儿上小学后,功课比较多,善颢不得不腾出时间进行辅导。可是她的强势所带来的“暴力”般的感觉,让女儿最终受不了。
有一天,女儿突然对她说:“妈妈,我觉得我活得好累!”这句话把善颢镇住了,她停下来看着女儿,心想,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会“活得好累”!这到底怎么啦?于是,她和女儿一起坐下来,促膝而谈。孩子第一次把妈妈平时如何强势,如何“暴力”一一述说。
从那以后,善颢就变了。她放下了大人与小孩的设定,把孩子当成朋友。“当你把父母的威严放下,得到的反而是无限。”善颢觉得孩子本身纯真无邪,是很有想法的。当父母放下设定后,就能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孩子就愿意吐露心声。整个家庭就可以朝着健康向上的目标,互相调整,互相增上。如今的善颢和女儿就是好朋友,无话不谈。女儿今年12岁了,心态积极健康,在家里主动承担家务,在学校学习自觉、认真、优秀。
善颢学佛后的改变,让女儿对佛法产生了好感和兴趣。虽然善颢现在陪孩子的时间很少,但女儿仍非常支持妈妈去学佛。有趣的是,女儿也非常喜欢看济群法师的《人生佛教小丛书》,看完后,还和妈妈一起讨论“何为幸福”“何为命运”等等。善颢看济群法师的视频时,常常会被法师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女儿听到声音,马上从房间里跑过来问:“师父说什么了?师父说什么了?”善颢就回放视频给她看,她看完连连点头,说:“有道理,有道理。”去年夏天,女儿主动要求皈依,法名智雨。智雨皈依后,每天早上都会起来礼佛,诵《心经》。
如今,智雨的懂事也让善颢很欣慰。她对智雨的唯一要求是“早点睡觉”。因为学习认真的缘故,有时候书没看完,智雨就舍不得睡觉。快考试了,善颢希望她早点睡。智雨说,“妈妈,你跟别人家的妈妈不一样。同学的妈妈都会说,快考试了,多看书,多看书。而你却说,快考试了,快睡觉,快睡觉。”
智雨不仅经常跟着妈妈到沙龙点做义工,为大家端茶送水,看到妈妈在忙书院“亲子活动”的事情时,她也主动帮妈妈分忧解难。关于小朋友喜欢什么活动和游戏,智雨给了很多建议。“亲子活动”举办时,智雨会到现场帮忙,有时候还帮忙客串一下主持。
看到智雨皈依三宝、接触佛法后的改变,善颢在备感欣慰的同时,也发心在更多孩子的心里种下佛法种子。当组织“亲子活动”遇到烦恼时,善颢就会想想当初的发心,问题和烦恼也就随之化解了。
善颢告诉笔者,亲子活动的目的是为父母创造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加强学员与子女间的亲情,提高家庭教育品质,在每位参与活动的孩子心中播下菩提种子,帮助孩子们心灵健康成长、提高生命品质。
“亲子活动”办第一期时,就很有成效。第一期教了“佛门礼仪”,大人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学完后,来到佛像面前,就会主动礼佛,而且动作还“相当规范”。如今,“亲子活动”办得如火如荼,每次活动一召集,马上会有很多义工师兄响应。“亲子活动”为书院学员创造了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不少师兄表示,孩子参加活动之后,懂事多了,会感恩了,会主动承担家务了,学习也更认真了。
由于“亲子活动”三个月才办一期,不少孩子还会常常问父母,“什么时候还有亲子活动,什么时候还有亲子活动?”通过对部分家长的采访,笔者了解到,这些家长也希望活动能更加频繁,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亲子活动”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