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施食有几种方式?为什么要施食?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蒙山施食有几种方式?为什么要施食?

蒙山施食有几种方式?

  宋朝的不动法师(或称甘露法师)驻锡四川省蒙山。蒙山,在四川雅州名山县西五十里,此地有五峰,前一峰最高,叫做上清峰,此峰产甘露,宋朝的不动法师就在这里修道,因此把他叫做甘露法师。

  不动法师集《救拔焰口饿鬼经》及密宗的秘密部的一种水施食法,并以二咒为主,集诸密部成文,称《蒙山施食仪》。

  现代寺院中所举行的施放蒙山的方式有两种,即大蒙山和小蒙山。法师依足仪轨举行法事,称为放大蒙山。

  寺院道场每天晚课时,亦以《蒙山施食仪》为日诵常规,施食普济幽魂,称为放小蒙山,蒙山由此便成为汉传佛教寺院晚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什么要施食?

  蒙山施食的对象为幽冥界众生,他们因为过去生所造的罪恶,今生感得形貌丑恶、饮食缺乏,承受种种的苦事,所以就放大蒙山施食超拔他们。施食的目的在于:

  其一,为报恩。因六道众生从无始劫来常与我们互为六亲眷属,不忍心看到他们在恶道受苦,所以施食来救度他们。

  其二,为警惕的意思。借此施食法会令我们想到三途恶道的苦楚,警惕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不造恶业,以免沉沦。

  其三,为行菩萨道。蒙山施食就是期以大悲心,借佛、法、僧的力量,使六道众生都可以来这里听经、闻法、忏悔,增长善根,共成佛道。

  另外,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有施食等佛事。其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目连救母的故事。“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痛苦之极。

  “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意译为救倒悬、解痛苦。即用盆之类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悬之苦的意思。

  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节的缘起。民间又称中元节、鬼节等。

  中国从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沿袭至今,中元节已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民间活动内容更加多元化,如放河灯、烧纸钱、祭祖等。然而,某些附加的活动内容并非佛教本有,乃是民间发展丰富而来。

  盂兰盆会之所以会如此盛行,深得民心,实乃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

  以上几种施食仪式都是比较大型的佛事活动,一般多在寺院道场等地方举行,由出家僧人主办。然而根据佛经记载,在家居士亦可按照佛经上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施食,甚至是任何人皆可施食。

  如《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云:“阿难,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 ,常以此密言及四如来名号,加持食施鬼,便能具足无量福德 。”

  又《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云:“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及诸人、天,意欲受持此方便法者 ……”

  【注】:

  《蒙山施食仪轨》、《甘露施食仪轨》、《烧香供仪轨》、《回向魔祟部多火施仪轨》、《莲师山净仪轨》等诸多仪轨,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以做。

  可以说,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所有施食仪轨,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以修。只是,有些属于密法,自然需要相应的传承或者灌顶——这类仪轨,有特殊要求,而且这类仪轨并不多,且都会特别说明。还有些仪轨,即使没有传承,认真修也可以,同样有极大功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