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画”和“画禅”?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什么是画禅?

  画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禅论画”,即以“禅”的观点去指导作画。在中国画史上,中唐和晚唐禅与诗画就开始出现融合,到了宋代,禅意画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特别是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一个顶峰。

  欣赏禅画不能简单理解为其画面简、空、繁就是禅画。禅画必须体现内在禅意、禅境。我们可以分别从笔墨、空白、机锋、修道几方面品论禅画。首先看笔墨。笔墨为国画之根本,关于毛笔,中国很早就有记载如秦代蒙恬造笔,之后中国人这枝柔软的毛笔在画者的手中历尽千年的淬炼,使得运用自如。

  习禅之人用笔写出心中丘壑,笔毛柔软方可用于渲染水墨虚实效果,来表现心中所悟。而墨为黑色,是众色之合,墨色可表示禅家拙朴木纳之气。向来禅门和尚穿的百衲衣就以灰黑色为主,他们看来由静默才能接近自然本体,从而借用外形来修养身心。

  笔墨通过宣纸来表达禅意,水墨淋漓在纸上,墨色千变万化变化。禅画只有黑墨一色,因美色令人多欲,目必欲极五色之娱,身心受干扰,心神不定,将是引发祸害之媒介。

  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庄子也说五色、五声、五味之害,原因亦在此。由此导致宋元以来禅画的风格“在笔墨上,寥寥几笔,墨气笔力,朴质洒脱,神韵情趣,溶合浑厚,恰到好处,粗中有细,飞白顿墨,灵活不滞,轮廓简化,不求繁杂,神气全得跃然纸上。”

  如南宋梁楷的《仙人图》《六祖截竹图》《布袋》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造型或豪爽侠气或赤子童心,或白发鹤颜或袒胸露肚,酒气方甘,笔墨自然生动,整幅作品一气呵成。

  再看传为五代石恪所画的《二祖调心图》。图有一长者,右手托腮,两腿交差坐著,以悲天悯人的深思状;还有另一老者,右手斜伏在一睡虎上,老人慈祥入眠。衣纹粗旷几笔,弹动自如,脸部细加构勒,显出二祖慧可修行调心的公案。墨色浓淡表现阴阳明暗,笔墨隐藏玄妙禅机。

  若以“留白”来论画,更是以禅论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布局,留白是一独创。一张画只画一部分,其他部分空白不画,那种空旷的感觉可让欣赏者有遐想的空间,往往画面空间不画比画的更可给人无限遐思。为什么留空白是禅画的一大妙用呢?这要从禅门的佛理上去作了解。

  对于“色”与“空”在佛家有精辟而彻底的剖析。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佛法中“色”是指宇宙万物的的一切现象,“缘起假象谓之色,缘生无性谓之空,虽有假象都无实体故言不异”。

  从以上这四句文无非是要众生了解世间一切因缘所生法,即如《金刚经》的中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画面留空白,不只是一张作品的布局经营位置,更多意义在于隐含禅法义理,并且又因为中国文人雅士本就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留下“空白”也正好暗含道家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诸如南宋时代玉涧“庐山图”,画面左下角绘三个层次的山峦,前、中、后三个山头墨色浓淡分明,在山间有飞瀑泻下。在右边留下一大半空白,玉涧并题“过溪一笑意何疏,千载风流入画图,回首社贤无觅处,炉峰香冷水云孤”。

  这一幅画的意境很明显的,是写东晋时代慧远在庐山办莲社,弘扬佛教净土法门。同时也表现慧远法师立誓发弘愿,终年在山办道,以溪为界不下山,而有“虎溪三笑”的故事。

  禅者借用笔墨,写出心灵的声息,在有限的人生岁月,拓开思想领域,创造广大的世界。犹如五祖法演传所说的:将四海水为一枚砚,须弥山作一管笔,有人向虚空里写祖师西来意五字,太平下座,大展坐具,礼拜为师。禅画是表达禅理的方便法门之一。

  禅的本质是要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所以禅画表现手法往往是脱俗、空寂、古拙、无味、、 无心、兀傲。体现非知识、非理论、无意识、无逻辑心灵所想;但经常又用洒脱、风流、疯颠、活泼等很平常的外像来表现,一切皆如本能。

  所以禅画不拘任何体裁、不拘任何方法,只要把握禅心即可。由于禅宗的教学方法是要学禅之人“悟道”,因此画禅和禅画的内在精神也在于此。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