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画”和“画禅”?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什么是“禅画”和“画禅”?

  佛教流传至中国,分为若干宗派,其中“禅宗”最为闻名。它糅合了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印度佛家“禅”意的精华。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最高文化成就。

  禅宗相传在六世纪初,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传到中国,初始于中国南北朝时代,到八九世纪兴盛起来。唐宋以来中国禅宗大师辈出,分南北宗,尤其是慧能所传的南宗更为影响巨大,南宗后期所衍生出来的教派有五家二派之多。

  各家各派皆有所长,代代相传,息息相循,虽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分别传”,但后世的禅宗文字书籍之多(如承先启后的“语录”和雅俗共赏的“公案”),传法派系之众,令人叹为观止。

  禅宗带动了中国文艺创作,诸如文学诗歌、美术绘画、庭园建筑、雕塑美工,乃至茶艺等,皆别出风格。其后文人雅士对“禅宗”这种风格无不心向往之。其中“禅画”就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特色,这是以善用毛笔为书画工具的中国画家最引以为豪的成就之一。

什么是禅画?

  “禅画”是修禅者以毛笔为工具,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作品,它不拘任何体裁和表现何方式,中心只是为了体现禅心。原本是禅师接引学佛之人的手法之一,后逐渐影响到文人画的创作。

  禅画盛行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方为式微,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点特征:1.从佛教“禅”的思想出发,通过禅画表现自己领悟的境界;2.以简略笔法,寥寥几笔勾画作者的心灵所想;3.画中有禅,禅中有画,诗画完美结合。

  禅画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之一,修禅者用笔墨来表达对禅道的感悟,同时也为唐宋以来中国绘画史增添一支新鲜的血脉。禅与画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是性情的流露。

  禅画受了禅家“顿悟”精神的影响,不循古法,只抒发自己强烈的感受。做画力求笔墨简练,不画名山大川和崇山峻岭,只画一般的山头,不注意细部的刻画,讲究意境空阔,这一切都和禅宗思想意义相通。

  以禅画闻名的画家和作品,在画史上有唐末禅月大师的十六罗汉、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南宋梁楷的六祖截竹图、南宋画家法常、明末清初石涛、八大山人、担当和尚等人。

  后世画家的绘画体材由佛画人物逐渐转移到山水、花鸟、走兽、果实等,笔墨强调自由表现,一气呵成,无碍自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习禅之人做画的精神状态即澹泊宁静,作画犹如行云流水,挥毫自如,抒发自我真性情。纵观这些作品,其笔法简练但禅意盎然,有时画面偶有一处空白,则满纸皆活。

  王维在《画法秘诀》中曾言:“禅画作为一门艺术,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也就是说,要想达到艺术的美,必须把表现自然的特征作为开端,而且要加以主观的创造,才能使之完善。

  一个画家,“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仅有对自然的模仿是不够的,还要有造物主那样安排万物的气魄才能成功。

  禅者本要求过著一种孤独的生活,乃至断绝和家庭与社会的来往。到真正悟道之后,才再面对社会,但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相反地要求禅的通俗化,特别是清代以后由于禅宗式微,禅人减少,相对的禅画亦不多了,从而使得文人画亦陷入困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