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念佛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年轻的念佛人,他不但是念阿弥陀佛,他还要去研究净土的经典。所以在研究经典的过程里面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念佛人他凭什么贪嗔痴烦恼都没有断掉,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按常理说,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那他心里还有一大堆贪嗔痴都不清净,心里面说实在话很不清净很不庄严,凭什么能往生?
甚至于《楞严经》上都说的很清楚了,修因才能同果。假如修的因跟结果不同步,那么如何能够产生感应呢?因为因果不相应,就必然不能感应。
为什么?因中有贪嗔痴,如何感应到净土里面的戒定慧呢?贪嗔痴跟戒定慧不是同一个因,感应的果怎么能相同?所以很多人心里面就糊涂了,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
我们就要进一步了解,他所思考的问题,那是站在通途法门的境界上。什么叫通途法门?通途就是普通的,普通佛说的这些八万四千法门,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修行,断烦恼证菩提。
那就必须要做到以清净心才能得清净果,以解脱的出离心才能得到解脱的出离果。所以一切都要因与果相符合,才能够得到菩提涅槃。
假如说心稍微有一丁点的不够清净的话,那么就得不到这样的成就了,而净土法门这个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他叫做二力法门,二力就是两种力量让我们解脱。
第一个力量就是自己的念力,就是念佛力。第二个力量就是弥陀的愿力,有这两种这种力量。正是因为他仗着自力与他力两种力量追求解脱,所以他能带业往生。
带什么业呢?带着贪嗔痴杀盗淫,以前所造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罪业。这些罪业在阿赖耶识里面储存了一大堆,他带着这些业再念着阿弥陀佛也能往生。所以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第一个自己的念力。
我们说到念力的时候,不妨再进一步了解一下,过去大家在学习其他经典的时候,有学到一句话就是神通抵不过业力。这一句话凡是学佛的人基本都有听说过,神通抵不过业力。
但是他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另外一句话,就是业力抵不过念力。念就是正念,我们现在正念三宝,正念佛法。这种念力他会把业力消灭掉,所以念力能超越业力。
假如念力超越不了业力的话,我们念佛绝对不能往生极乐净土,甚至于八正道里面也有正念。假如念力抵不过业力的话,你的正念再正,也解脱不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念力能抵过业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按照个人的业力来说,那么自己就得乖乖的待在家里面照顾家庭,好好工作,努力的赚钱,养家糊口。
这按照个人的业力来说,自己一辈子就在这个小家庭的圈圈里面,这样过日子。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会突破这一个小圈圈,也就是家庭、工作、儿女,我们有时候会突破这个圈圈。
怎么突破呢?比如说忽然间你有一天有几个朋友在聊天说,我们要去万里长城,去北京故宫,去旅游旅游,去看看。
这时候,你一听朋友要去,自己心里在想,对啊,我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我连北京天安门长什么样我都不知道,这延安宝塔长什么样我也不知道,万里长城也得去爬一爬,那可是中国的骄傲啊!
他动了这么一个念头,这个时候他的念头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强大,就会一直在想,我应该要去一趟,无论如何我要突破家庭的束缚,我要放下工作上的这些束缚,也要放下儿女的缠绕,我要给自己几天时间。
自己想啊想啊,这个意念力就会越来越强大。然后这样构思,构思几天以后自己决定了,这个念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起决定念,决定念一起来了,就会跟家里人商量。
回去说,我要给自己三天或者一个星期的时间,我要到北京天安门去看看,到长城去走一走。这种决定跟家里人经过商量以后,还得在工作岗位上,跟工作上的领导商量一下,自己放假几天出去旅游一下,真的心想事成了,这个理想变成现实了。
现在问题来了,他按照本来的业力,他的业力就是这样的,为了家庭,为了工作,为了儿女,他本来的业力只能这个样子。但现在突破了这个业力,他这一个星期为什么能出去旅游了呢?凭的就是念力,他的念力变的非常的巨大了。
所以这种巨大的念力,他会突破这个业力。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是这个样子。当我们念佛的念力非常强大的时候,念念愿生净土,念念深信不疑。
这时候,有信有愿又有念佛的功德力,信愿行就具足了。凭着这种深信不疑,发愿求生的念头,不间断的念一句阿弥陀佛,老想着去。想着想着,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往那个方向去了。
因为你不想天上,也不想人间,更不想三恶道,你只想净土。所以想着想着就去了。就像刚才说的我想去旅游,老想着去那个地方旅游,想着想着,终于达成心愿了。这是靠自己的念力,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靠弥陀的愿力。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有临终接引的本愿。这在四十八愿里面,佛都说得好清楚,只要有人忆佛念佛,临终的时候佛都会亲自来接引他往生极乐净土。
那么佛这样的一个大愿力接引一下,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再加上自己的念力,这两股力量合作起来,这一个人自然而然不管有多大的罪业,多大的业障都没问题,都解脱了。
这就好比说,我们的罪业就像一块石头一样,不管是小小块的石头还是大大块的石头,扔到水里都会沉入海底的,但现在问题不同了,我们这块石头,有一个万吨轮船啊,甚至于是航空母舰。
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像一条轮船一样,我们把这个石头放在船上,运到彼岸,那恐怕不会沉入大海了吧!因为他有一个万吨巨轮来承载着你这一个石头。你的业障不管多少,都没问题的。
所以大家要记住,因为念佛解脱的法门,他是靠念力与弥陀的愿力这两种力量。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灯云比丘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