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戒律有何意义价值?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发扬戒律有何意义价值?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了戒律。然而今天的禅林,清规似乎也有名无实,使得整个教界处在一种无法无天的状态中,此时弘扬戒律就显得特别重要。

今天发扬戒律,具有以下三大价值:

  1、自身修养的价值:

  出家成为僧宝,并非剃发染衣便是了,僧宝有它的僧格。

  僧格从哪里来的呢?僧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要从长期的戒律生活中养成的。

  佛制比丘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由戒律生活养成僧格了,然后始可学习经论。出家虽成了僧宝,但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及不良习惯,并不会因为出家而彻底消失,有时难免现行,半月半月布萨,通过不断对自身的反省、检讨,使得人格日新月异,逐渐完善。每年结夏安居,是属于定时专修。僧人倘若长年作务弘法,频繁地接触社会,势必会把心变野了,变俗了。通过定期安居,提高宗教涵养,才能更好地作务,弘法利生。

  2、健全僧团的价值:

  要建立如法的僧团,首先得注意僧人来源的健康。在律藏的授戒犍度中,提出十二难十六遮,规定了出家受戒的资格审查:内容包括罪行严重、不属人类、身体病弱或生理缺陷、条件不具、智力低劣、家庭社会不允许及五官不正的七种情况,不能出家受戒,以保证僧源的质量。《行事钞·师资相摄篇》中,谈到了剃度师的资格、度人的数目及对象、出家的手续以及师徒间的责任义务,这是关于对出家僧人教育问题的规定,旨在提高僧侣素质。布萨是从个体的清净以达到整体的清净,以保证僧团的纯洁。

  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依戒腊大小论长幼,使得僧团井然有序;羯磨制度僧事僧断,不以某人意志为决定,体现了僧团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团体;在羯磨作法,大众推选德才兼备者主持羯磨会议,反映了僧团重德重才;六和精神: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是律制的平等,利和同均是经济的均衡,见和同解是思想的统一。今天的僧团也唯有发扬六和精神,才能出现平等、和谐、民主、清净、安乐的僧团。

  3、安定社会的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杀人、偷盗、强暴、欺骗等不良现象,使得社会不得安定,五戒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禁止这些恶行。一人遵行五戒,社会上就会减少一分危机,增加一分安全。由别解脱戒建立起来的僧团,具有教化社会、净化人生的作用。菩萨戒的菩萨道精神是以慈悲利他为前提,其内容是六度四摄,人人倘能奉行,人间便是净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