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佛教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

  精神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不太容易翻译成一般的佛教术语。在柯林斯英语词典中,排在首位的定义是:赋予生物体以生命的力量或源泉(来自于拉丁语的精、元气)。一位精神上的追寻者婆蹉种曾问佛陀:“生命力(或精神)与肉体是相同的,还是说精神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中部》,72)佛陀回答说这两种观点他都不赞成。于是婆蹉种追问佛陀这两种观点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佛陀回答:这两种观点是“……困惑的、杂乱的、歪曲的、苦恼的、束缚的观点。它伴随着苦难、不幸、绝望和狂热,无法把你引向觉醒、平静、灭尽、真知、解脱自在。”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无用的考虑问题的方式。佛陀继续说道,正因为我们不理解存在的本质才会有这种观点。婆蹉种变得更加困惑了,佛陀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说:

  “你当然会困惑。婆蹉种,这个现象很深奥,很难看清也很难意识到,它平静并且精确,仅仅依靠推理难以企及,它微妙得只能通过智慧来感知。对于那些有着其他观点、其他经历、其他信念、其他目的、依止其他导师的人来说,很难弄明白。”

  婆蹉种向佛陀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推理的范畴,要想理解它,需要完全觉悟,单纯的思索揣度只能导向困惑和痛苦,特别是当我们已经无法避免地持有其他的观点时。

  所以,我本可以就此结束我的讨论,这样或许是最明智的!但是,为了尝试阐明这个话题,我将探索肉体以及气息(回顾精神的词源)在佛教中的意义。

  在公元九世纪,圣者寂天菩萨曾写道:“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入菩萨行论,5,66)

  寂天菩萨以他特有的坚定方式宣说:身体应该被用于利益众生的修行上,在佛教修行中,身体主要用于获得觉醒或正念

  在早期佛教中,有两部重要的佛经(经文出自佛陀)探讨了正念:《安般念经》(气息的正念,中部,118)和《大念处经》(正念的助伴,长部,22)。这两部佛经都强调了正念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肉体、感觉(受)、情绪或心理状态,以及智慧。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佛经都从肉体开始讲起。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第44首中哀叹,由于肉体的局限性,他无法轻而易举地来到情人身边:

  若我呆钝的肉体如思想般轻盈

  便不会见阻于这残酷的距离

  而后便可不拘这迢迢路程

  不远千里而至你身侧

  又有何妨呢,纵我驻足于

  距你最远的天涯

  思想的轻灵也能越过辽海大陆

  俟有所想,而即能达

  然而,完全相反的是,思想恰恰是问题所在:

  “心是变化无常且轻浮的,随著喜好飘荡与停留:想要约束它着实困难。但是能控制心却是件大好事;自控的心是极乐的源泉”(《法句经》,35,“难御轻浮心,随欲而流转,智者制其心,调御得安乐”)。

  或者如寂天菩萨所说: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训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栓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入菩萨行论,5,2-3)

  心是轻浮的,因此,相比之下相对稳定的肉体是获得正念的真正方便。

  这两部佛经一开始都宣说利用气息来帮助获得正念。具体的指示是:

  这里有一位僧人,来到一片旷野之中,在树荫下或空屋里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正直,让正念浮现出来。时刻保持正念,他吸气;时刻保持正念,他呼气。

  找一个适合冥想的地方,呼吸是用来探索和转化的最基本工具。经书继续指导如何认识呼吸,并与呼吸紧密相连:

  长长地吸气,了知“我在长长地吸气”;或者长长地呼气,了知“我在长长地呼气。”

  或者短促地吸气,了知“我在短促地吸气”;或者短促地呼气,了知“我在短促地呼气。”

  要训练自己:“在我吸气的时候觉知整个身体;在我呼气的时候觉知整个身体。”

  要训练自己:“在我吸气的时候舒缓整个身体;在我呼气的时候舒缓整个身体。”

  《四念处经》继续建议通过四种主要的姿势来培养正念——行、住、坐、卧,然后推及到每一种行为:吃饭、睡觉、方便、说话和沉默。重要的是正念不应该仅仅通过坐着冥想来培养,而是应该无时无刻地借由这个身体的所有行为来培养。

  《安般念经》则始终强调了呼吸的重要,在上文提到的四个维度里,我们先来观察肉体和呼吸的关系。通过留意这个身体(在吸气的时候觉知整个身体……),呼吸有助于使身体平静下来。从中可见呼吸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呼吸影响或者调节身体。第二个维度是感觉或感受,是体验的快乐程度,即感受是愉悦、痛苦还是不苦不乐的。呼吸被用来觉知狂喜,接着觉知快乐,然后觉知精神过程,最后让心理历程平静下来。

  狂喜与快乐是不同的,狂喜主要是一种肉体上的愉悦体验,而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肉体(在呼吸的帮助下)约束了心灵。心理历程是关于体验的故事,通常是习惯性而无益的,通过觉知呼吸,我们可以让心理历程平静下来。

  第三个维度是心灵和精神状态。它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对心灵保持觉知、使心灵愉悦、使心灵稳定,以及使心灵自由。这部分一开始就让人们直接关注所经历的情感生活。然后,我们获得了暂时的愉悦!我们使心灵愉悦,鼓励自己,为自己能够保持这种状态而庆贺。心可以通过更加专注而保持稳固,如果有一颗快乐的心(让它变得愉悦),这将更容易做到。让心灵自由指的是不执著,也就是了知心什么时候对体验紧抓不放,以及什么时候对体验放任自流,这通过最后一个维度即智慧来发展。

  最后一个维度也有四个方面,关注的重点分别是:无常、消逝、灭尽以及等舍。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核心教义。整个佛教着实可以归结为深刻地洞察无常,以及它所有的变化形式,毋庸置疑这不容易,因为尽管我们可以聪明地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注定变化的,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却掩饰这一点。通常来说我们越是深刻地理解无常,对事物的执著就会越减轻。灭尽指的是让一切发生、流走,不去干预它;让我们的体验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最终的等舍,意味着放下做任何事情时产生的任何感觉,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没有什么是可以抓住的(一切都是无常)。在《四念处经》中,每一节的最后都有一句同样的偈颂:“……念念分明,可灭世间贪。”当这些都实现的时候,就是完全的觉悟。

  对通往正念之路的解释着重点是智慧的开悟,这可能会造成一种偏激的认知印象。但在完全的觉悟中,智慧与慈悲是不可分割的。有些修行方法直接培养慈悲,其中一种就是自他交换,也被称作“施受法”,这种修行的关键是,你吸气的时候把三苦观想为黑烟吸入,呼气的时候把福祉或快乐观想为月光一样呼出,随着你的呼吸,心就像一个转化器,把痛苦变成快乐。

  有时你感到胸口疼痛,但这是一种好的疼痛,它可以势如破竹般有力——怀着替一切众生代受所有苦难的想法,尽管你实际上并没有感受一切众生的痛苦。还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你观想佛陀或菩萨正在做这些事,或者你可以想象整个宇宙正在这样做。同样,如同正念一样,在自他交换中,肉体、呼吸与精神、心灵的关系密不可分。

  总而言之,佛陀在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上基本保持沉默。他鼓励他的追随者们通过直接修行去找到答案,而不是纸上谈兵。实际上肉体和精神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在传统的比喻中,两者如同两捆相互支撑的麦束——它们互为助缘,同时出现。

  冥想,特别是正念冥想,是以呼吸为工具来探寻自我的方式。基于呼吸的重要性,我将用另一种呼吸——优陀那来结束这篇文章。优陀那,字面意思是一种呼气,用来指佛陀或其他觉悟者的启发性教言,通常是关于获得觉悟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