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决定说摧伏一切魔外的狮子吼菩萨

佛学常识 | 作者: [投稿]

何谓如来师子吼?是名无畏决定说

  祖师常言:“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佛陀有“人师子”之尊号。狮子是百兽之王,具大筋力,能伏百兽;又以音声猛利,既响且远,哮吼之时慑服一切。佛于人中最为勇雄,犹如狮子威震四方,慑服百兽。《大智度论》云:“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师子。”

  佛经中以“师子吼”“大师子吼”譬喻佛陀在大众中演说佛法时无所畏惧,能振醒众生无始无明,降伏一切外道邪说。《过去现在因果经》云:“太子(悉达多)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师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维摩诘经》云:“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方广大庄严经》云:“如来大法音,外道悉摧伏,譬如师子吼,百兽咸惊怖。”《普曜经》云:“譬如狮子吼,诸小虫怖惧,畅佛狮子吼,降伏外异学。”

  而佛作无畏说的根本原因,如《大般涅槃经》所言——“师子吼者,名决定说。”

  佛陀说法有四种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乃一切智人而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惑业是障碍佛道之法而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戒定慧等是断尽诸苦之正道而无所畏。又《宝女所问经》中佛告宝女,如来以“十力”而于大众中作师子吼。

  佛陀具四无所畏、如来十力皆因佛陀圆满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所说法是“决定说”,非小法、二乘法、外道邪法。《大宝积经》云:“如来如实了知诸法真实理性,于大众中正师子吼。”《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云:“如来由具四无畏故,了知胜处,于大众中能狮子吼,转妙梵轮。”

  《大般涅槃经》中佛更详说佛陀作师子吼说法有十一功德,并指出“决定说”者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之甚深法:

  “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芒,四足踞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

  “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净故,四为诸子知处所故,五为群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住四禅清净窟宅,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示众十力,开佛行处,为诸邪见作归依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觉寤无明睡眠众生,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为令正见四部之众于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彼诸众生等破憍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踞地,为令众生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故师子吼。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亦赞佛云:

  如来清净身,非实亦非假,

  真语与实语,如语不异语,

  无二非无二,如实际安住。

  处于无我义,犹如狮子吼,

  威振诸外道,众魔皆惊怖。

  一切真空行,如来亲所证,

  勇猛破怨敌,是名为最胜。

菩萨亦作狮子吼,众魔不能坏真说

  不仅佛说法是“师子吼”,乃至菩萨决定说法,无畏说法,惊怖魔外,破诸我见,调伏有情,亦作狮子吼。

  佛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菩提,故外道、恶魔生怖畏;犹如狮子吼时,小狮子亦增威,百兽怖伏。狮子儿时满三年,即能作狮子吼,而诸狐狸野干,纵使百千万年亦不能作狮子吼。正如唯如来正法能振醒群迷、制诸魔外,而外道六师不依正法故,无论语言何其锐利,终不能利益众生。故以狮儿增长威力,通喻四教菩萨具足智力,以大音声为众说法,群邪为之降伏,弟子为之利益。

  《思益梵天梵天所问经》中,不退转天子广说“师子吼”有如下特点:

  “憍尸迦!如说修行名师子吼,决定说法名师子吼,说法无畏名师子吼。又憍尸迦!若行者为不生、不灭、不出故说法,名师子吼。若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故说法,名师子吼。

  “又憍尸迦!师子吼名决定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师子吼名决定说诸法空;师子吼名守护法故而有所说;师子吼名作是愿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恼’;师子吼名于清净所须物中少欲知足;师子吼名常能不舍阿兰若住处;师子吼名行施唱导;师子吼名不舍持戒;师子吼名等心怨亲;师子吼名常行精进不舍本愿;师子吼名能除烦恼;师子吼名以智慧善知所行。”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说“菩萨能师子吼”云:“譬如师子震吼之时,一切麞鹿野干之类,而悉惊怖奔走十方,菩萨亦复如是,若作无我师子吼时,所有一切着我执者,邪异外道,而悉惊怖驰走十方,菩萨亦不娆恼于彼,但为破于着我见者,震发无我师子吼故,亦复为余有情作调伏故,是为菩萨能师子吼。”

  《大般涅槃经》云,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作师子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而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并言:“师子吼者,说一切法,悉无常、苦、无我、不净,惟说如来常乐我净。”

  故佛涅槃前,师子吼菩萨能知决定说,而于众中作大狮子吼,乃至自身以“师子吼”为名。鸠摩罗什大师云:“此菩萨以大法音,令众生伏。”《菩萨善戒经》中,师子吼菩萨言:“我能破坏众生疑网。”《大方等大集经》中师子吼菩萨言:“不知佛性不能护法,我今知之故能护法。”佛陀因此赞叹师子吼菩萨“当得大众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众生悉皆有佛性,常乐我净无变易

  《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中,师子吼菩萨向佛请益何谓佛性,以启佛陀宣说佛性等种种不思议法。其中佛陀与菩萨往来问答繁多,藕益大师《阅藏知津》总结本品纲要如下:

  佛告大众,恣汝所问,吾当解说,师子吼菩萨请问:“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

  佛赞其具二庄严,并细答释,于中具明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下者得声闻道,中者得缘觉道,上者住十住地,上上者得无上菩提,是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即第一义空,名为中道,即名为佛,名为涅槃,又凡有心者,定当得成菩提,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不可以有退心故,言无佛性。若有修集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菩萨。

  次明真修戒定慧相。次答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之因。次答何等比丘庄严双树之问。次答涅槃无十相故名为无相(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时时修习定慧舍相能断十相。次答成就十法能见涅槃无相,一者信心具足,二者净戒具足,三者亲近善知识,四者乐于寂静,五者精进,六者念具足,七者软语,八者护法,九者供给同学,十者具足智慧。

  次明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能令重业轻受;不修身戒心慧名为愚痴,能令轻业重受。次说恒河七种人喻,众盲触象喻。次明菩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次明大海有八不可思议,大涅槃经亦复如是。次答如来示同胎生之故。

  师子吼说偈赞佛。

  可见此品围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核心要义开显佛法的决定之趣。

师子吼菩萨首先请益佛陀如下问题:

  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

  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

  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佛陀分别作答。首先,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能破生死,故名为中道,是故佛性常乐我净。经云: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

  “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其次,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得观十二因缘智慧,不能得见。二乘人虽观因缘,犹不得名为佛性,乃至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若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能闻见。经云:

  “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

  “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更进一步答师子吼菩萨“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之问,指出一切众生未来当见佛性,但现在有烦恼诸结,故不见如佛相好。以是原因说“一阐提等亦有佛性”。经云:

  “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