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前后应有的态度与体验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星云大师:学佛前后应有的态度与体验

  有人说,学佛应「学玄奘之西行,效善财之南询」,意思是,我们学佛求道,要效法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及善财童子向南参学的精神。玄奘大师是中国历史上扬名世界的留学僧,他横过流沙、越过高山,不畏艰苦至印度求法的雄心壮志,令人敬佩。善财童子到南方参访大善知识的典故,依《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为求真理到处游学,共参访五十三处,其求法问道的精神,是全世界青年学子的学习楷模。

  禅宗的祖师有一句话描述参禅前后的心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没有参禅的时候,世界是世界,人我是人我;学道以后,世界不是世界,人我不是人我;直到真正有所得后,世界仍然是世界,人我仍然是人我。学佛前后的境界即是如此。

  以下简单说明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学佛,获得佛法以后,又应该有什么样的体认。

一、学佛应该具备的态度与心情

  (一)因求真理登淨域 为学佛法入宝山

  《华严经》里有两句话「因求真理登淨域,为学佛法入宝山」,说明学佛求法的主要意义。真正学佛或到寺院参访,普遍都具备庄严虔诚的心理,是带著为求佛法、求真理的心情而来,而非游山玩水,或到寺院吃吃素斋,更不是像一般信徒到庙里拜拜,祈求平安而已。

  一般人在学校里,追求知识,研究学问,大体都是向心外追求现象界的事物,追求外在的客观知识。相反的,学佛不是向心外追求,而是向心内探讨心灵本性上的真理。虽然有良师益友可以作为入道的助缘,但是,想获得心灵平安寂静,则在于自己,不能假手他人。「道」,绝不是向他人求得的。

  禅宗石头希迁禅师,十二岁即跟随六祖惠能大师出家修道,惠能大师圆寂后,石头禅师奉了指示到大师兄青原行思禅师处求法,当石头希迁见到行思禅师的时候,行思禅师问他:

  「你从哪里来?」

  「我从曹溪来。」(意思是,我从师父那里来。)

  「你得什么来?」

  「未到曹溪也未失。」(这是说,没有到曹溪的时候,我的佛性真如也没有失去,我本来已有,还要得到什么呢?)

  「既然没有失去,你何必到曹溪去呢?」

  石头希迁禅师被这么一问,立即又答道:

  「假如不到曹溪,我怎能知道没有失去呢?」

  每个人本来具备有佛性与清淨真心,不一定学佛才能得到,但是,如果不学佛,就不知道自己有无尽的宝藏。所以,参学应该抱著「因求真理登淨域,为学佛法入宝山」的精神,才是正确的态度。

  (二)真金须是洪炉炼 白玉还他妙手磨

  学佛要具有禅宗所说「大死一番」的气魄,把我们的执著、迷妄与自私的人生完全斩除,呈现新的人生境界。

  有句话说:「真金须是洪炉炼,白玉还他妙手磨。」真金,要经过大冶洪炉才能冶炼出来;上好的白玉,也要巧匠妙手雕琢才能成器。人人都具有黄金之质、白玉之材,但是,有优良的本质,如果不加琢磨、冶炼,也不会成功。

  怎样磨练呢?社会上提倡的方法是教育、爱护与鼓励;但佛门的教育,不一定如一般人想像,有时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著手。譬如禅宗提倡「棒喝教育」,有理给你三十棒,无理也给你三十棒;你说话打你,你不说也要打你;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这样的棒、打、喝、骂,并非禅师都是如此地凶狠霸道,没有慈悲心。事实上,在佛教的教育里,有时候,看起来很无情、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用无情来度有情,用无理来度有理,看起来是无情、无理,其实是大慈悲、大智慧。因为你的「理」里有执著,为了把你的执著去除,就得先用无理来对治。

  例如,我从小在丛林里长大,念经的时候,老师过来打了我一个耳光。

  「怎么打我?」

  「你念这么大声做什么?」

  好吧,念小声一点。老师听到了,又给一个耳光。

  「老师,这又为什么?」

  「怎么听不到你的声音?」

  老师打你,并不是有声音没有声音,他就是要打你。打你的意思,在声音以外。

  有时候,眼睛向外瞟了一下,老师又赏来一个耳光,还要骂你:

  「你看什么?哪一样东西是你的?」

  想一想,确实没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不看就是了。于是,训练自己「眼观鼻,鼻观心」,甚至走路的时候都不向外看。老师发现了,又一个耳光打来,并且骂道:

  「睁开眼睛,照顾脚下。」

  对于这种无理、无情的教育,到最后习惯了,只要老师一走到身边,就站起身来说:

  「老师,你要打就打,我再也不问为什么了。」

  像这样的训练,使一个人在无理之前都能服从,那么在真理之前,又怎能不低头呢?

  在无情无理的丛林里,你说:「我头痛、肚子痛要请假休息一下。」这是不准的。老师会严厉的喝斥:

  「没有出息,一点小小毛病就不能忍耐!」

  「振作起来,学佛的人生死都不怕了,还怕头痛?」

  从表面看起来,老师是毫不顾念我们的痛苦与生死,事实上,他是大慈悲,是在琢磨我们、启迪我们。

  所以,到佛门求法,就得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才行。

  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剑圣」宫本武藏,就是被泽庵和尚训练出来的。他原本是一位冥顽不化的游民,警察也无法对治。当时,泽庵和尚把他吊在树上,大热天被太阳晒,下雨时让雨淋。宫本武藏在树上大骂:「坏和尚!恶和尚!」儘管骂得再大声,泽庵和尚还是安閒自在,后来还把他关起来。宫本武藏暴跳如雷,捶打牆壁,时间久了,没有力气打,也没有气力骂,凶残暴戾之性也就没有了,成为一个脱胎换骨的人,这就是泽庵和尚成功的教育。

  佛光山的「大佛法语」有四句话:

  「千锤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閒;

  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这四句话指的是「石灰」。石灰经过锤打、挖掘,从矿里开採出来,在窑里又经过高温、强烈的火焰焚烧,如同粉身碎骨般的冶炼,终于留得清白在人间,为人们所用。这种经过千锤百鍊,然后可以派上用场的教育,是值得记取的。

  (三)发心求证无师道 以启无上甘露

  我们求法学道,是发心而来、有心而来,我们来求的是什么道?「无师道」。「无师道」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不是技术、工艺,不是文学、数理,甚至不是知识的辩论,更不是思想的戏论,是必须自己求证和体验的「道」。佛教有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要靠自己取证,取证后才能启开甘露法门。

  我们在学校里求知识,为的是将来有一份职业。毕业后,为了衣食、名利、富贵劳碌奔波,这样的生命意义是有限的。而学佛的受用,不在衣、食、荣华富贵,是让我们能安心立命,了生脱死,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向自己的本心下功夫。

  学佛的人常常手里拿著念珠念佛,有的佛菩萨也拿著念珠,有人怀疑地问:

  「佛菩萨拿念珠念谁呢?」

  「念自己。」

  「佛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

  「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不是叫人顶礼膜拜偶像而已,主要的是藉佛菩萨的慈容,把一个人原本具足的佛性开显出来。

  (四)成就甚深平等忍 增长如空大慧心

  社会上常有人提倡人权平等、种族平等、男女平等。至于佛教所讲的平等,和世人强调的平等不尽相同。佛教主张十法界的众生都是平等,佛教从修行引发正义的平等,有更深的含意、更广大的内容。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甚深的平等忍,以回向布施给一切法界众生。

  「增长如空大慧心」,世间上什么最大?海洋最大?哪一座山最大?哪一个国家最大?哪一个星球最大?这些都不算最大,最大的是虚空。虚空何以为大?因为「空」。空是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缘起、是自性。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充满法界,等如虚空,每一个人的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只可惜自己不知道,如同《法华经》说的「怀珠作丐」、「有宝为穷」。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发生能源危机的问题,各种专长的科学家们上山、入海,设法探求能源宝藏。其实,真正的能源宝藏,不在山里,也不在海里,是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学佛求法为的是开採内心的能源,每一个人应把自己本具的宝藏好好的开採出来。

二、学佛后应有的体证

  教育家说学习须订定目标,佛法则讲「剋期取证」,意即订一个期限,立志达到目标。比如有人发愿打一个佛七、禅七,有的打两个七,甚至七七四十九天内剋期取证。学佛以后,应有怎样的体验呢?

  (一)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捨中

  学佛后,要能「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过去,有时后我们好勇、好强、好斗、无恆、无心、无志、任性、执著、自私,现在我们要发愿把它改成为慈悲喜捨,肯回头认错,不与人争强好胜,做事耐烦落实,立愿以智慧堪忍对方的欺凌恼人,运用柔和忍辱的妙方,人生的境界就会更高。

  平常我们把身心安住在什么地方?没有学佛以前,安住在书本求取功名上,其次安住在交朋友、谈感情上,再等而下之,安住在吃喝玩乐上等。这许多安住都不究竟,也不长久,甚至往往会有危险,例如,富贵功名如浮云,感情浓淡会变化,吃喝玩乐会乐极生悲,只有慈悲喜捨才是心灵最佳的安住地方。

  (二)平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们的生活如何处理?生活上有了佛法,情况会大大不同。平常欢喜吃珍馐美味,有了佛法,粗茶淡饭不觉得逊色;过去穿衣服讲时尚、赶时髦,有了佛法,粗布衣服也会感到无上庄严。

  日常生活中,学佛与不学佛的境界,有很大的不同,就像平常一样的窗前明月,突然之间,看到窗外的寒梅含苞待放,那夜晚的宁静,优美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三)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河流里,不管竹筏如何紧密,还是挡不住潺潺而过的流水;再高的山,也不能障碍白云飘动。这意思是说,世间法是不妨碍出世间的佛法。

  有人误以为研究佛法之后,世间一切都要放弃,其实,佛教并未要求每个人都出家,一样许可男婚女嫁;吃荤、吃素也不会对学佛构成太大的问题;三藏十二部经典,甚至各家经论、宗派,不仅不会成为日常生活的束缚,更能帮助我们了解佛法,实践受益。如同山不管怎么高,白云仍可以自在越过;竹筏如何紧密,法水一样通畅流过;有了佛法,不会被任何知见的高山所阻挡;有了佛法,也不会被烦恼的竹筏綑缚。

  (四)一色一香无非道 或语或默终是禅

  得到佛法的受用以后,所看到的青青杨柳,就是如来清淨的法身;听到的潺潺流水,就是诸佛说法的声音,乃至山河大地,一切都有无限的妙用禅机,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鬱鬱黄花,皆是妙谛」。那时候的心境就与常人不一样了,或动或静,皆能自由的运用,本性开显,用慧眼观照一切,清淨光明的世界就会展现眼前。

  学佛前,或许心性怯弱,经不起委曲、挫折;或许个性刚强,好勇、好斗;或许凡事放不开,喜欢计较、比较……。学佛之后,明白自己本来具有清淨无染的佛性,都是「佛法富贵人」,就能心生欢喜而自尊自重;明白自他平等、物我一如,以及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就能心怀悲悯而无我自在。

  学佛前、学佛后,一样读书、工作,一样吃饭、睡觉,但是,有了佛法,有了宝藏,从今以后,就是「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了。

  西元一九七七年七月讲于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

  摘自: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系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