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五根五力”?

佛学常识 | 作者:圣严法师 [投稿]

五力的功用

  如同之前曾经提到的,五力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五科,是依据第四科的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都有破恶成善之功,所以称之为五力。五根与五力彼此是有互为因果的关係,五根的每一种善根都是有力量的,那个力量就是功能,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就叫做五力。

  以下列举出五力的功用:

  信力:是依信根增加,对佛法僧三宝,坚信不坏,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

  精进力:是依精进根增上,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能破身心懈怠。

  念力:是依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妄不善之念,成就出世离苦的正念功德。

  定力:是依定根增长,能破一切欲烦恼想,发起禅定解脱。

  慧力:是依慧根增加,能够遮止(消除)三界见思二惑,而得解脱,证阿罗汉果。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

  在《大藏经》中,对于五根五力也有多处提及。分别为:

  一、《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四七经

  信根:「若比丘,于如来所,起淨信心,根本坚固,馀沙门婆罗门、诸天、梵魔、沙门、婆罗门,及馀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

  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四正断)」

  念根:「若比丘,肉身、身观住,慇懃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

  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第六五四、六五五、六五六、六五七、六五八经,均云:「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六五九经云:「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二、《增一阿含经》卷四二〈结禁品〉第四六的第八经

  信根:「贤圣弟子,信如来道法。」

  精进根:「身心意并勤劳不倦,灭不善法,使善增益,顺心执持。」

  念根:「所诵不忘,恆在心怀,总持不失,有为无漏之法,终不忘失。」

  定根:「心中无错乱,无若干想,恆专精一意,名为三昧根。」

  智慧根:「知苦、知习、知尽、知道。」

  三、《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二五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

  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

  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

  信根、信力──以信为体

  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

  喜觉支──以喜为体

  捨觉支──行捨为体

  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

  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

  正思惟──以寻为体

  四、《瑜伽师地论》卷五七

  「问信根谁所依处?答趣入善法之所依处。

  问精进根谁所依处?答已入善法,恆常修习之所依处。

  问念根谁所依处?答正知而行之所依处。

  问定根谁所依处?答智见清淨之所依处。

  问慧根谁所依处?答烦恼永断之所依处。」

  五、《大智度论》卷一九

  信道及助道善法──信根

  行是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精进根

  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念根

  一心念不散──定根

  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慧根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为五根)

  是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五力)

  五根、五力:「五根五力行众中摄,常共相应,随心行心数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灭。若有是法心随正定,若无是法,心堕邪定。」

  「菩萨摩诃萨,观五根、修五根。」

  信根:「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信诸法不淨、无常、苦、无我,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信诸法无所有,如空拳诳小儿,信诸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信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信相无相,而信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得是信根故,不复退转。

  以信根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动不转,一心信,依业果报,离诸邪见,更不信馀语,但受佛法、信众僧,住实道中,直心柔软能忍,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是名信根。」

  精进根:「昼夜常行精进,除却五盖,摄护五根,诸深经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诵、欲读、乃至欲闻。若诸不善恶法起,令疾灭,未生者令不生;未生诸善法令生,已生令增广。亦不恶不善法,亦不爱善法得等。精进直进不转,得正精进。定心故名为精进根。」

  念根:「菩萨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欲淨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一心念苦集尽道。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一心念诸法不生不灭,无作无说,为得无生智慧,具足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淨观行得故,得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定根:「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著、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如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是名为定根。」

  慧根:「菩萨为尽苦圣智慧成就,是智慧为离。诸法为涅槃。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观已于三界中,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一心为求佛法,如救头然。是菩萨智慧无能坏者。于三界无所依,于随意五欲中,心常离之。慧根力故,积聚无量功德,于诸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于世间无忧,于涅槃无喜,得自在智慧,故名为慧根。」

  「菩萨得是五根,善知众生诸根相──诸种根器相」

  五力:「菩萨行是五根增长,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五力。复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坏,是名为力。」

问答

  问:对一个深信因果的佛教徒来说,九一一事件并不是一件让人非常害怕的事,但是我有一些同事,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也没有因果的观念,根本无法接受在同一时间内死了那么多人的这个事实,要如何去开导他们呢?

  答:方法很简单,在遇到任何状况出现时,要用四句话来回应:「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因为逃避是没有用的,必须面对这项事实,接受这项事实,然后用智慧或能力范围内的各项资源来处理,处理完之后就不必再为这样的事情担心、恐惧、害怕,而要将它放下,这是最好的办法。

  譬如说,在纽约世贸大楼事件丧生的有二千四百多人,如果说这些人在过去世都是做了坏事,所以一起死亡了,这样的讲法,对亡者是不够慈悲,也不够尊敬的。两年前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也有二千三百多人往生,那时我就曾说过:「那些在灾难中往生的人,都是菩萨,他们现身说法,奉献自己的生命,让后人学习、成长,能够有预防、改善的心理、心态,因此,这些人是在替大家奉献,我们应该感恩他们,他们都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这样的说法,是对那些在灾难之中过世的人们的一种尊敬。

  经过这次恐怖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以及所有的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在各方面都会成长,所以这些往生者,就是我们的老师。

  问:感恩师父在一连串的讲座裡,将题目引伸至九一一事件,也很高兴知道自己今天能来听闻佛法。我还想进一步知道除了来听闻佛法、修行、布施、助人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使得世界更为和平?

  答:有的。第一是用宗教的祈祷,第二则是对周遭的朋友们,以佛法来帮助他们,不一定要用佛学的名词,而是用佛法的观念。法鼓山团体在九一一事件之后,能做的尽量在做,除了募款、捐款之外,在九一一满一百日时,也到灾难现场做了洒淨的仪式。同时,我也很努力的在帮助联合国解决世界宗教的问题,并且将我们的理念及方法,告诉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问: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悟到从生至死,有一个无所不在的苦在那裡,这跟师父所讲的共业与不共业的观念,是否有关係呢?

  答:有关係的。因为大家造了共同的业因,所以感到共同的苦果;这个娑婆世界是个苦的地方,由于我们共同造了苦的业,所以在共同的环境中,感受到苦的果报。但是,可以在观念上将态度调整过来,虽然是住在苦的娑婆世界裡,但是在感受上可以是不苦的,至于如何做到情绪上的调整,那就要用修行的方法了。

  问:当众生发现从生至死,都是苦的事实时,不是会很悲伤吗?

  答:如果能将观念转过来,瞭解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为了完成任务,就不会悲伤了。以我来说,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如果我的观念不正确,那不就每天都会抱怨著说:「我又没有欠你们什么东西,怎么你们老是来找我噜嗦啊!」

  (圣严法师于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十一月十一、十八日、十二月二、九日等五日,讲于美国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居士整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