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佛说法于奈氏之园。其场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见金色。贤者阿难问佛言。世尊。是为谁先瑞应。而此场地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见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大众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于是维摩诘报文殊师利。吾欲诣如来。此诸大人可共见佛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宜知是时。是时维摩诘。即如其象而为神足。使一切众立其右掌。并诸师子座共行诣佛。既到诸菩萨皆避坐而下。稽首佛足却住一面。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稽首佛足皆住一面。于是世尊问讯诸菩萨。使各复坐。即悉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贤者舍利弗言。汝已见菩萨大士之所为乎。对曰唯然已见。佛言。以何等相而知其转。对曰其转不可念知。非意所图非度所测。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阿难问佛。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言。是彼菩萨身毛孔之香也。舍利弗告贤者阿难我等一切诸毛孔亦得是香。阿难言。此所从出。曰是维摩诘从香积佛取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曰是香气转能久如。维摩诘答言。至此饭消。曰此饭者几时而消。答曰此饭住止至七日七夜。后乃消化而随所语。若弟子行者。服食此饭不得道终不消。其食此饭而中止者则不消也。新行大道而服食此饭。不得法忍则亦不消。若得法忍而食此饭。至一生补处其饭乃消。譬如阿难。阿昏陀药其香遍一室。皆作蜜香气。悉消众毒药气乃歇。此饭如是未孚即消。至诸垢毒一切除尽饭气乃消。阿难曰。彼以佛事作此饭耶。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光明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菩萨作佛事。有以如来色相名号现作佛事。有以衣食苑园棚阁而作佛事。有以示现神通变化而作佛事。有以虚静空无寂寞为作佛事。而使达士得入律行。有以影向梦幻水月野马晓喻文说而作佛事。有以清净无身无得无言无取而为众人作佛事。若此阿难。不有是义及诸所有。亦不为人作佛事也。以此四魔八十四垢。百千种人为之疲劳。是故诸佛为作佛事故。此阿难名为佛法。随所行入之法门。菩萨得入此门者。若得一切好大佛土不以喜悦。得不好土而亦不避。其近如来即益起敬。妙哉一切佛法。以等度人而佛土不同。譬如有佛土有地若干道。所覆盖不若干也。如是阿难。有诸如来为若干像。其无碍慧不若干也。正等阿难。如来身色威相性大戒定慧解度知见事。力无所畏及佛法慈悲护安。受行寿量说法度人。是故名为等正觉。名为如来。名为佛。此三句者其义甚广。使吾以劫之寿。未能周竟三千大千申畅其义。以知众生之意。上智多闻得念总持。为一切人说此三句之义。穷劫未能竟。此为等正觉为如来为佛者也。是故阿难。佛道无量如来智辩不可思议。阿难白佛。愿今已后无称我为上智多闻。佛言。阿难。汝起疲厌之意。于弟子中为最多闻。比诸菩萨未有见焉。菩萨志愿所作弥多。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智慧诸持定念。种种所得不可称度。阿难。汝且观菩萨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德善之本。彼诸弟子缘一觉者。一切变化于百千劫不能现也。于是众香世界菩萨来者。皆叉手言。如来名等吾甚思念无有遗忘。于此佛土终不起想。又如世尊诸佛权道不可思议。以度人故。为随所欲而现佛土之好。愿佛赠我以佛之法。遗迁于彼土当念如来。佛告诸菩萨言。有尽不尽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其有数。何谓不尽。谓为无数。如菩萨者不尽于数不住无数。以何于数而不动者。谓之大慈不动大悲不舍。性以和乐而不荒。见人而悦奉事圣众。惠施躯命以受正法。种善无厌分德不住。学法不懈说教不忘。供事佛劝。所生不恐具受不慢。不轻未学不为尘埃。守真化生欣乐受决。安身以力安彼以悦。禅定为学行想。生死为善权想。来求为贤友想。悉知为具足想。所有为布施想。恶戒为依受想。不忍为忍默想。懈怠为精进想。乱意为知念想。恶智为行智想。度无极为父母想。道品法为群从想。欲行众善而无厌足。以诸刹好成己佛土。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劳者为作归。贪者为福。导为众重任。晓阴入种降魔兵。不以谋为法。渊慧有余。以少求而知足。诸世间已毕竟。于众俗不渐渍。得世际感圣贤。现诸仪式起神通行。博闻能讽慧力持念。断众人疑知本本根。无碍无住为致辩才。顺化天人十善为净。梵迹为立行四无量。致佛音声为法都讲。导至善行得佛仙路。捐身口意行欲殊胜。喜在众经取菩萨众以大乘化。德行不败善法不惑。如是诸族姓子。以应此法者不尽数也。何谓菩萨不住无数。谓求为空不以空为证。求为无相无数无愿。不以无相无数无愿随至为证。观于无常不厌善本。观世间苦以诚信生。观于非身诲人不倦。观寂然法寂而不转。观退转者身意不随。观无处所为住生死以度斯漏。观无所行为行导人。观于无我以大悲乘而成济之。观无所生不随弟子缘一觉律。观于惶荒不荒福德。观夫虚无不虚正智。观于言语不厌智慧。观无有主应自然智。观无适莫义合则行。是为诸族姓子。菩萨不住无数又复不尽数者为合会福。不住无数者为合会慧。不尽数者为行大慈。不住无数者为有大悲。不尽数者为道人民。不住无数者为求佛法。不尽数者为具佛身相。不住无数者为具一切智。不尽数者为行善权。不住无数者为出智慧。不尽数者为净佛土。不住无数者为佛立故。不尽数者利诱进人。不住无数者现人利故。不尽数者计会善本。不住无数者施善力故。不尽数者为具所愿。不住无数者为本愿故。不尽数者为具满性。不住无数者为性净故。不尽数者为五通不邪。不住无数者知佛六通故。不尽数者行度无极。不住无数者无满时故。不尽数者求诸佛宝。不住无数者不求无宝处故。不尽数者习行众药。不住无数者知彼众病故。不尽数者生死自然。不住无数者泥洹自然故。于是彼诸菩萨闻此喜悦皆生善心。诸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好华。积至于膝以供养佛。稽首佛足右绕三匝以次合聚。于是佛土忽然不现。须臾之间已还彼国近香积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白话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维摩诘经讲解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诘经》包含的议题众多,如生病问题、生死问题、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场、什么是布施,等等,一向是学佛修证者最希望读懂也最应该读懂的一本书。南怀瑾先生以经证经,融会儒释道,旁征博引地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佛法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花雨满天”的无限世界。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主人公维摩居士才刚刚出场,同时出场的还有大智大慧文殊菩萨,这一品中我们学习到了病从何处来?疾病的意义,以及心和念的修法。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