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品】是《法华经》中佛妙的一种,是过去佛来给释迦牟尼佛证法的。释迦牟尼佛给他的弟子讲这部经,弟子们相信不相信,非常重要。一些小乘人,没破四相的人不容易相信;菩萨完全相信;五百大弟子完全相信;其他人呢,有疑惑之心。所以过去佛来给证法。我们现在的世间人也一样,你是真学佛的人,你是依法修行、得法修行的人,诸佛菩萨肯定给你证法来。告诉你,你这位师父是真学佛者,跟他学一定能有成就,示现给你。为什么?怕你有疑惑心,并不是你多么伟大,是来证法的。佛讲这么重要的一部经,过去佛能不来给证法么?有的读诵【宝塔品】,梦里梦到佛、宝塔,根据修行深浅不一样。有的只梦到塔,有的佛、塔同现,告诉你释迦牟尼佛说的一点不差,千真万确。不但佛住世是这样,现在人你要真心去读诵、受持,佛都来给你证法,不是和我们没关系,离我们不是太远。万法唯心造,佛不来证法,我们别怨别人,怨自已。自己做的怎么样,能不能感召到,你要修到那都能,我也希望能。
这时佛前出现宝塔,非常高大,从地而起到半空中,宝塔周围有各种宝物,非常漂亮。宝塔一出,四天王、诸龙、天人都来护持,对过去佛像现在佛一样尊重供养,这是最起码的品行。过去佛的愿力非常宏大,久远成佛不忘众生,愿力多大呀。在常寂光净土来你娑婆世界,名义上给佛证法,实际是慈悲众生来了。我们这些众生疑惑心重,业报心重,生忏悔心才对。随后宝塔在空中出大音声,赞叹“好啊好啊”。佛家讲“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智慧教菩萨法,是过去佛赞叹现在佛。《妙法莲华经》就是菩萨法,既是教菩萨法,又是菩萨行的法。佛护念《妙法莲华经》,因为过去佛成佛要靠《妙法莲华经》,现在菩萨成就佛的智慧,也要靠《妙法莲华经》。宝塔里的过去佛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妙法莲华经》是真实的。我来证法来了。这时四众见大宝塔在空中,又闻塔中出大音声,皆生法喜。听到声音他们的身心感到愉快,前所未有,皆从座起。这也是起码的礼节,我们无论在哪见到出家人,一定要起身,双手合十,别贡高我慢。出家人相见也要相互问讯。你听了宝塔品,就要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
这时有大菩萨名大乐说,知一切天人、阿修罗等心之所疑,而向佛说: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又于虚中发出音声呢?天上的天人和人间的人由于没见过,纷纷起疑惑心,修罗更惊怖,这宝塔从哪来的呢?修罗是一道,天上、地上、海边都有,习性是好斗。来到法华会上听经的也有修罗。我们要知道,阿修罗王是菩萨作的,菩萨示现阿修罗王身引导和化度这一道众生。佛讲:天下众生都是佛子,我都要去度。度哪道众生,佛就要示现到哪道众生。
这个时候佛告大众:此宝塔中有过去佛多宝佛。此佛行菩萨道时,发过大愿。大家注意,什么时候发大愿?行菩萨道,证得十地菩萨时,发大愿心,表明自己成佛后怎么去做。而新发意菩萨或者一地菩萨,你说你也发大愿,没证知一些境界,你发的愿需要两大阿僧衹劫才能兑现。十地菩萨很快就要成佛,他才敢发大愿。多宝佛发的什么大愿呢?“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与十方佛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彼之宝塔,涌现其前,为作证明”。佛家的愿力,发了就一字不会更改,在十方佛国土,哪里讲《妙法莲华经》,这尊多宝佛肯定现前,给这部经作证明。在座诸位真修、真证的时候,别说你讲《法华经》,你读《法华经》,佛都入你梦,告诉你你听到的《法华经》是真实的,让你看他的塔。真正法师讲法讲到妙处时,肯定能看到多宝佛、多宝塔。如果你讲法了没看到,你肯定没证得法空,没入如来室,没著如来衣,没坐如来床。如果你证到了,肯定能看到,我给你打保票。如果你讲的具足,肯定给你证法,多宝佛的愿力在那呢。
“善哉善哉,彼佛成道以后临灭度时,天人供养,全身起七宝塔。”多宝佛是化身佛,在常寂光净土是三身合一,但是仍有化身成就,不是三身合一就不动了。“起全身舍利”,全身在一个宝塔中,不仅多宝佛是这样,哪尊佛都是这样。这位多宝佛说,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对佛说“我等愿见此身”。为什么这位多宝佛从地涌出后,在塔中不现身而只出音声?佛家也讲尊贵,不请不出。就像某国领导人来访,本国领导人得亲去迎接,显示尊贵。这位大乐说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说,“我等欲见多宝佛的全身”。多宝佛说:你们要见我的全身,得让释迦牟尼佛的十方分身都还集一处。为什么提出一个条件?因为多宝佛的化身都在这一处,你的化身也聚到一处这才对等。这里有内容,佛经不是随便记载的,是有根据的,不管什么时间,到了哪方国土都是真理,绝对真理是经得起推敲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这时候佛弟子对世尊说:您的十方分身也聚到一起。这不光是礼节,是释迦牟尼佛有十方分身,显示佛家真富贵。而且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向后世人作一个交待,肉身的释迦牟尼可以灭度,真正的化身和其他的分身没有灭度。为什么能分身?咱们修行人一定要知道,凡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其范围就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之内,不能超越,各有各的佛国土,真正的国土是法性身。咱们现在就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之中,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也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之中,卢舍那佛的报身佛国土也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之中。讲这个是让你知道释迦牟尼佛的肉身虽入涅槃,但佛没有入涅槃,佛的报身、法身、十方分身还在,其它佛国土还有释迦牟尼佛分身。佛在这讲法,其它国土的分身、化身也可以到这来,照样有这个佛力。同时让我们这些佛弟子坚固信心,以正法修行必得证果;不以正法修行,以像法、末法的心态去修行不能证圣,千真万确。如果你想反正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也和其他人一样稀里糊涂去修吧,那你今生就没有成就。什么时候以正法的精神去修行,什么时候才能有成就。像法精神都不行,别说末法。
这时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都还集到一处。读经别看热闹,佛要给众生交待后世,怎么来理解佛?佛的威力有多大?怎么入涅槃?涅槃是什么?所以《法华经》难懂、难解,不得到法空的人讲不出来,讲不到位,说不清楚,认为这就是一句话,一个热闹,殊不知处处都是佛妙。这个时候菩萨请法,佛放白毫相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玻璃为地,宝树、宝衣以为庄严,无量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菩萨遍满诸国,为众生说法,十方上下皆为如此。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佛塔。此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树。这在《法华经》上讲叫置换土地,为什么众生都盼望值佛住世,看到佛国土的境界,否则没有往生佛国土的人见不到佛国土。值佛住世的人,参加法华会的人有这个机会见到。佛把这个地球置换了,但是这种置换是在地球发生的,是境界上的置换,并没有把地球上的众生伤着、碰着。这个时候娑婆世界非常清净,和报身佛的佛国土相近,把报身佛的佛国土一些境界拿到娑婆世界上来,咱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有机缘看到报身佛国土什么样子,和极乐世界、兜率内院的佛国土相近。佛周围有几大菩萨围绕,佛周围都有侍者,于娑婆世界结跏趺坐,遍满娑婆世界,化身成就各尊佛有各尊佛的侍者,各尊佛有各尊佛教化的众生,不一样。因为有化身成就的知道,根据众生业报不同而讲不同的法。对北俱卢洲讲的法和对南瞻部洲讲的法有区别,北俱卢洲的众生斗争性很强、凶猛好斗,所以有区别,但大意是一样。地球人有地球人的业报,其它佛国土的还是不一样。佛法有区别,唯有证到法空的人知道,所以法无定法。怎么理解“法无定法”?是随便说的么?不是,法无定法是根据各星球众生的不同业报而讲的,所以没法拿出一个固定之法。但是唯一佛乘是固定之法,三乘示以一乘、二乘、三乘度化众生,这些法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细节上有所不一样,有区别。就像佛住世时有住山林、树下、山洞修辟支佛乘的,如果是现在的人,让他们到我国北方的山林不是冻坏了么?不能把这些东西生搬硬套,而是有变有不变。不变的是成佛之道,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灵活一些,修行方法遇到南方、北方或民间习俗不一样时,也得顺从一下。所以佛讲善巧方便,你们不要小瞧这四个字,是你们弘法、修行的一半,不会这四个字,你就失去一半。为什么你学佛有那么多的魔障?因为你不会善巧方便或者缺乏善巧方便,你要是把善巧方便这四个字学会了,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我们一定要跟佛学会善巧方便,处理好自己周边的人和事。没处理好就是不会善巧方便。
因为十方分身诸佛来了,佛把地球变为佛的净土,把地狱、饿鬼、畜牲移居他方。就像你家来了客人,得把屋子打扫一下,把不干净的东西藏一藏,放一边去,让人看见不雅观。因为十方分身诸佛全来,还有侍者,不让众生起疑惑心,不让它们说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不好。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如何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不让其他星球的人起贡高我慢之心,所以佛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无量亿,佛的化身有多少?只要是毗卢遮那佛能包容到的地方,整个娑婆世界都是,他的化身无量无边。佛国土和佛国土之间虽然空中是相通的,但是在空中是有界线的,不是随便往来的,没有佛家的旨意不能往来,不奉佛家的旨意也不能往来。
这时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还集到一处,诸天人、修罗及四众皆以供养。这时释迦牟尼佛说,开大宝锁,开大城门。这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多宝如来说,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有人一听到这,以为佛还没讲《法华经》呢,不是。这里就像世人说的客气话,你快讲《法华经》,别因为我耽误你讲《法华经》。多宝佛来前,释迦牟尼佛已经讲《法华经》了。多宝佛来也是《法华经》的一个内容,千万别认为多宝佛来前没讲,多宝佛走后还没讲,听完故事了,认为佛还没讲《法华经》。哪章哪节都是《法华经》,《法华经》的内容早都告诉你了,开权显实,六度万行,这就是《法华经》,延小向大,化城怎么度脱,为什么一乘说三乘,一些佛事早都在这交待了,都是《法华经》的内容。
多宝佛说,你继续讲,我也想听一听。这时四众见过去多少亿劫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佛家的智慧不可测知,过了多少亿劫,化身还具有这个功能,还和过去佛一样。佛灭度以后,进入常寂光净土,与宇宙永恒,快乐无比。但是他遵从他的愿力,所以愿不可轻出,愿出必从。如果修行的不足,愿一出就立刻被压倒。有多大能力,说多大话。没那么大的能力先别说。
这时多宝佛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这里说“分半座”,就是一个凳子让出一半,让释迦牟尼佛坐。为什么宝塔里不能加一座?一是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样,佛佛平等。二是一心相通,是过去佛法、现在佛法、未来佛法是一通的,没有区别。不是现在有人说的过去佛小,现在佛大。当你成佛时,释迦牟尼佛也照样护念你。因为佛没有分别心,不像现在这些人满脑子分别心。所以说分半座,目的是共同教化众生。多宝佛说,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你们要想多宝佛是结跏趺坐,释迦牟尼佛是结跏趺坐,佛要示现什么呀?佛都不能例外,结跏趺坐。你非得站着成佛,躺着成佛,你能成么?人啊,智慧不开,劝他打坐,总是这疼、那疼,就会嘴上功夫,探讨这个、研究那个,其实自己什么也不懂,浪费时间。学佛人切莫空谈,读经一定要知道佛是怎么做的。佛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才不叫贡高我慢、增上慢人。佛打坐成佛,他单不打坐。佛告诉六字弘名,他非要念四字,说亲近,非得少念两个字,典型的贡高我慢。我说句不客气的话,你是谁呀?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增上慢,别以为出家人可以例外,在修证上不分出家、在家,都是平等的。只是相不同,承载佛法上各有因缘,佛法面前人人平等。佛说佛与众生性上平等,只是我是迷了,佛是觉了。没有这层理解,还“你是出家,他是在家”的分这么细,你本身不就有分别心了么?佛说性上没有出家、在家。你的性能穿上袈裟?我不信。那你就没成道,成道的人不那样。性上没有那些东西,光灼灼,赤条条,在性上都是一样的。出家人是谦下、慈悲、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榜样,不是贡高我慢的榜样,出家人是在家人的醒世明灯。我不是批评出家人,出家人应该给在家人作出榜样来,在家人也会拥护出家人,拥护这样的法师;这样佛灯才不会熄灭,佛的智慧才能久传下去,佛的正法才能久住。
这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远,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都把大众托到虚空。这个时候,在娑婆世界广说《妙法莲华经》,释迦牟尼佛以下音声普告四众,我不久就要入涅槃,所以要将《妙法莲华经》付嘱于这些菩萨或众生。多宝佛证法来,也是知道这个世界的化身佛要涅槃,所以来给证法,让法华会上的人千真万确的相信《妙法莲华经》,让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真修行者千真万确的相信《妙法莲华经》。多宝佛来证法,释迦牟尼佛十方分身所有化身还集一处,包括移国土和佛示现的结跏趺坐,就是这个目的。我们看到,过去佛结跏趺坐,现在佛结跏趺坐,未来佛结跏趺坐。有的人说我也没看弥勒佛结跏趺坐,他背个袋子在那随便坐着。我告诉你,你没看见弥勒佛真身像,北京清朝的寺院有位西藏来的法师刻了一尊弥勒佛像,用世界上最粗的一棵坛香树干刻的,那尊弥勒佛真身像和诸佛菩萨一模一样,和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像接近。你要是有机缘见到弥勒菩萨时,他会告诉你“我就是你们中国说的布袋和尚”。弥勒菩萨的像就是根据布袋和尚的像画出来的,那不是弥勒菩萨的真实相貌,一定要知道,别误传,别被假像所迷惑。那他怎么没打坐呢?布袋和尚乐观度化众生。当初宋朝的佛教非常死板,为这些他示现的,告诉人们要活拨一点,灵活一些,用现在的话说叫善巧方便,学会善巧方便才能度众生。所以要知道宝塔品是什么内容,和我们的关系,只要我们谦下虔诚,也能见到多宝佛、多宝塔。千真万确,我希望诸位都好好修,都能见到多宝佛、多宝塔。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