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街清真寺

寺院大全 | 作者:网络 [投稿]

  清真寺

  牛街清真寺位于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该寺坐东朝西,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清真寺的建筑,采用了中国木结构的传统形式,但在主要建筑物的细部装饰上,带有伊斯兰教建筑的阿拉伯装饰风格。

  寺院简介

  据《北京牛街岗上礼拜寺志》记载,牛街清真寺创建于公元966年(辽圣宗十三年、北宋至道二年),为辽代入仕的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所创建。公元1427年(明宣德二年)扩建,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整修。公元1474(明成化十年),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之称。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又按原样进行大规模修葺,总共经历8次修缮扩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55年和1979年两次拨款进行全面修缮。中外穆斯林经常到此进行宗教活动和参观访问。北京市宣武区伊斯兰教协会和北京穆斯林建设牛街基金会均设在寺内。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历史

  公元1068~1077(宋熙宁年间),有坎马丁之子马哈木所建的宣礼楼,为歇山重檐方亭建筑,前身为宋、元年间修建的尊经阁,与两座碑亭三足鼎立。望月楼高约10米,平面呈六角形亭式阁楼,重檐歇山顶,亭顶盖覆有上黄下绿色琉璃瓦,周围有窗扇,窗外绕以走廊。寺内东侧有与大殿、宜礼楼成一次形的对厅7间,建于1442年(明正统七年),是聚会议事之所。大殿南端有名为“涤虑处”的男、女分设沐浴房,供穆斯林洁身净心之用。寺院东南跨院内有两座“筛海坟”,寺内存两块墓碑,据碑载,为宋末元初来华讲学的波斯人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他俩分别病逝于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

  寺院格局

  清真寺建筑集中对称,其格局采用中国宫殿式的木结构形式为主,其细部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由礼拜殿、望月楼、宜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沐浴室等组成。寺门对面一大影壁,长40米,高5米,汉白玉底座,灰色大方砖镶面。寺的主体建筑为礼拜殿,面积600平方米,坐西朝东,它与其他清真寺所不同的是,进寺东门绕大殿左右两侧再迂回入殿,故称“珍珠倒卷帘”。

  大殿结构由3个勾连搭式屋顶和1座六角形攒尖顶亭式建筑组成,左右衬以抱厦,古朴宏丽。

  殿南北五楹,东西3进共42间,纵深30余米,由18根立柱组成21个拱门,殿内可供千余人礼拜。梁柱间用尖拱形,天花梁柱上以粉贴金绘成阿拉伯图案,门楣饰以各种文体的《古兰经》文。殿后部穹窿藻井系宋代建筑,两侧用阿拉伯文组成的雕空门窗,笔法苍劲,属“库法体”。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建有两座碑亭,右亭建于公元1487年(明弘治元年),为敕赐礼拜寺碑记。左亭建于1496年(明弘治九年),有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但碑文字迹大多无法辨认。

  寺院文物

  除寺内建筑物外,重要文物还有:一座高2.70米,上铸阿拉伯文和“大清嘉庆三年秋月吉日建造”的铁香炉;一口高0.50米,上铸“道光丁末年有恒堂造重150斤”的铜香炉,重达1800多斤,公元1039年(清乾隆四年)造的大铜锅,以及一块1573年-1620年(明万历年间)记载1435~1436年间(明宣德、正统年间)重修礼拜寺经过的石碑。寺内还藏有《古兰经》阿波文对照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