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辉煌的崇圣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千古辉煌的崇圣寺

  已有近1400年历史的南诏大理国佛都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今恢复重建,再现千年辉煌,凝聚着白族文化的精粹,如熠熠生辉的丰碑,屹立在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的大理,向世界昭示着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的永恒。

  崇圣寺及三塔于唐代蒙氏创建时,基方七里,房屋三百九十间,佛像一万一千尊。宋代大理国“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有十帝避位为僧,九位皇帝任崇圣寺主持。又因家家户户有佛堂,大理国有“佛国”之称,崇圣寺有“佛都”之誉,是大理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

  元代武宗皇帝曾按照成吉思汗、忽必烈以来的圣旨体例,于至大四年(1311年)降下对崇圣寺进行保护的圣旨。段氏第6代总管信苴隆于泰定二年(1325年),请翰林国史大学士云南省参政知事李源道,撰写记述祖先段实重修并立石的《大崇圣寺碑铭并序》中说:“大理崇圣寺者,在郡之点苍山下,蒙氏所创也。寺既灭,武定公为大檀越,出己财缮治,庄严经像,殿庑焕然复新。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望之如昆阆间物。舍田供僧,日百许人。住持僧曰觉性也,两被玺书覆护,寺益显矣。”次年,立下元代武宗皇帝的《大崇圣寺圣旨碑》。

  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李元阳撰书立于三塔北塔的《重修崇圣寺碑记》说:“大理郡城之北有崇圣寺,旧号千厦,创自唐贞观间。寺前三浮屠,高侵云表,世传开元癸丑南诏所建,阅四十八年工乃成。大明正德甲戌,地大震,城堞屋庐为摧,独三浮屠无恙,然已墟坼,嗣是风雨漂卷,日益剥泐。”碑记说明先建崇圣寺于贞观年间,后于开元时期建造三塔。崇圣寺院在明代正德的这次大地震中毁灭。嘉靖三十二年这次民间人士重修,碑记只说重葺三塔,寺院没有说。杨慎曾有独赞三塔诗一首《游三塔寺晚登鹤云山麓》句云:“置酒三塔下,聘望三塔颠。三塔不可上,杳在白云天。”

  到清代时,康熙举人潘德征在云南任迤西通判,写有《叶榆游三塔寺》,诗句云:“古刹千年屹,浮名一日逃。钟声连水阔,塔景竟峰高。”诗中韵叹“古刹”、“钟声”,说明崇圣寺院和建极大钟依然存在。大理府知事杨长桂撰并立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重修崇圣寺塔记》碑云:“鼎峙云表,俨然丈六金身,承露仙掌,殆不能及,盖西南第一巨观,而龙所敬畏者也。唐贞观年始建,明李侍御复修,迄今二百余岁,风雨薄蚀,牧竖践沓,砖零石圮,岌岌可危。余因祀北坛,见而悯焉,爰捐廉修之。”碑中未及寺院。后有清代佚名词《大理三塔“绕山林”竹枝词》云:“繁华梵宇成一空,三塔依然虎踞雄。小坐塔盘将进酒,衣香人影太匆匆。”韵叹崇圣寺院已经荡然无存。直到解放后1961年3月,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43万元,对三塔进行了历时3年的维修与加固。

  今人恢复重建的崇圣寺,缮治庄严经像,殿庑焕然复新,又与三塔峙立,金碧交辉,重现巨丽与苍山相埒,望之如昆阆间物蔚为大观,美丽尽致。

  走进佛都崇圣寺,寻访古迹胜地,追忆历史舞台英杰和佛教盛世轨迹,感受西南白族和各族儿女卓越创造精神,解读白族佛教密宗文化悠久的智慧和品格,从唐代贞观六年即公元六百三十二年建立起,穿越过十三个世纪的风雨桑田,崇圣寺历史的镜子,照射着现代人承祧文明的步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