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幽竹天竺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古代文人曾在琅岐岛评出“琅岐十景”,其中一项为“天竺听泉”。巍峨高耸的罗钟山位于琅岐岛的中部,丛林峭壁间,几道清溪沿着山势欢快地流淌,翻过山梁越过密林,在石壁间跳跃,在草垛中穿行,一路不停地奔波。天竺寺就在溪流环绕、山林掩映之中。“琅岐十景”之一的“天竺听泉”,指的就是这里。

  天竺寺始建于南宋,具体年份已无从可考,至今已逾700年。虽说始建年代无法确定,但是之后的修葺却是有案可查,如明代万历年间、清朝嘉庆年间及民国时均进行了重建,寺中耸立着几块石碑,详细记载了历朝历代对天竺寺进行重建及维修的事情。另外,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6年,出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当地政府对这座千年古寺进行了大规模重修,使得古刹重现昔日辉煌。

  天竺寺整座建筑浑然一体,坐西北面向东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韦驮亭、大雄宝殿、观音阁、仙翁殿、伽蓝殿、千手观音殿和法堂等,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整体建筑造型为单檐歇山顶式,其中的大雄宝殿为风火山墙,面阔三间,进深达两间。建筑宏伟,布局规整,传统建筑与现代风格相结合,气势非凡。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千年古刹并非仅为佛教一门,而是儒、释、道三教一体。

  在曲折的山道上盘旋,不过十余分钟,便到达山麓的平坡。迎面是一座高大端庄的牌匾式山门,正中书写着“天竺寺”三个大字。这座石构牌匾雕饰精美、彩绘艳丽,给人美轮美奂之感。穿过山门拾级而上,一株巨大茂密的榕树下,一块巨型石碑上镌刻着一个巨大的“佛”字。石碑一侧有座观景亭,伫立亭边极目远眺,苍莽群山,翠绿林海,悠悠白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眼前。石碑之后一座红墙黄瓦的大院,院门上一副对联颇为醒目:“天生罗谷林泉好,海涌龙山殿阁雄”,这副对联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天竺寺所处的位置。院墙一角有一个巨大彩绘的地形图,为“罗钟山风景区示意图”。该图描绘得极为精致,把各个山峰,每处密林,以及寺院所处位置、山泉流淌路线展现得一清二楚。院子正中即为大雄宝殿,旁边尚有天王殿、伽蓝殿、太乙殿等建筑。

  天竺寺四周山清水秀,环境清幽,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寺院不远处有九龙洞、九龙潭等景致,古代文人墨客时常携亲带友来此观赏美景,聆听清泉,留下了不少题诗墨迹。至今山间岩壁上留有明代奉政大夫、户部郎中江文沛的“蓬岛前门”,明代奉议大夫、赣州司马董廷钦的“九龙洞”,以及董养河的“跃龙津”,郑华的“天池”等墨迹供后人品评赏鉴。此外明初才子林鸿的《题海上天竺寺》、明工部侍郎董应举的《上罗谷天竺寺》《海游记》,明工部员外郎董养河的《西曹秋思》《山居》等诗作极为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罗钟山的绝佳景致,为后人留下了吟咏的素材。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